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014-04-16 20:43
江汉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思想

于 涓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①这是事关实现中国梦的极为重要的原则,有很强的针对性。本文仅就个人思考所及,就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谈几点感受和体会。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近代中国在资本主义列强的残暴侵略下曾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经历了血泪斑斑的历史。那时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理论,但那些在西方曾经行之有效的资产阶级理论却不能为中国指明出路,一搬到中国就处处碰壁。直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才有了观察国家命运的科学武器,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九十多年的奋斗,使中国变成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发展的轨迹已经证明,在资本主义的狂飙席卷世界的近代和现代,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拯救中国、振兴民族、造福人民。然而历史也已经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大文章中,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不能绕过的极端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许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五四运动时期,一大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②。他们由西方列强的 “船坚炮利”想到他们强大的生产力,想到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想到他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再进而想到他们的文化,认为中国落后的一切祸根就在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上,正是这种文化造成了中国国民的 “劣根性”,使中华民族成了 “不长进”的民族。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看成我们祖宗造成的 “罪孽”,认为我们 “百事不如人”,只有 “认错”、 “知耻”,一切向西方学习,才有希望。他们把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文化糟粕、丑恶现象集中起来,一一列举,讽刺为中国独有的 “宝贝”,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不过是 “吃人”的文化。他们当中有的人还干脆主张全盘西化,甚至连汉字也要废除。历史地看,当时这些先进分子的想法并不是无根据的狂想,而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创造过辉煌的盛世,曾经是世界文明发展大道上最先进的文化,但毕竟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欧美率先产生并以恐怖的方式向全世界疯狂扩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成了旧文化,单靠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抵挡不了西方列强的进攻,救不了中国。五四运动本质上就是一场反对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方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它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具有起死回生的伟大意义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救亡图存的转折点。没有五四运动的启蒙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的现代化。现在有人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这是完全错误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但是,正如毛泽东在充分肯定五四运动伟大功绩的同时所指出的: “五四运动本身也是有缺点的。”他批评当时的许多领导人物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 “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③。他们没有看到,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产生于旧的经济基础之上,但它在今天也绝不是一堆垃圾。它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历史内容,积淀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深沉理想和执着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养料,是发展中国新文化的无尽宝藏和一片沃土。两千多年前的 《礼记·礼运·大同篇》就指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最早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最清晰最精炼的描述,至今还闪耀着光芒,与我们今天正在追求的理想是一脉相通、有内在的历史传承性的。此外, “自强不息”的思想、 “民本”思想、 “大同”思想、“和合”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 “中庸”思想、“和为贵”思想、 “大丈夫”精神、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精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神、 “修己以安百姓”精神、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几千年历经内忧外患的磨难而岿然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这根脊梁。鲁迅先生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痛下针砭,有许多切中要害之处,但毋庸讳言,他早年也有某些矫枉过正甚至偏颇不当之处,我们不应苛求于先贤。晚年他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情况就不同了。他在去世的前一年写道: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④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不是垃圾,而且也不是没有生命的木乃伊,而是鲜活的存在。它就是流淌在我们血管里的血液,就是活在我们细胞里的 “基因”,就是 “中国实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决不能忘记了这个巨大的实际。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而谈现代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异于在幻想中建立空中楼阁。这种错误正是当年列宁尖锐批评的俄国 “无产阶级文化派”犯过的错误。毛泽东说得非常深刻: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⑤现在还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一概看成垃圾,动辄鼓吹 “解构”、 “颠覆”,以鄙薄和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为 “新潮”,这种翻版的全盘西化论不仅是数典忘祖的无知妄说,而且是切断我们民族自立之根的蠢举,是阻碍我们民族复兴大业的逆流。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上一切其他文化一样,也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的反映。它是两个过程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是群众在既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自发生成的过程,一个是统治阶级自觉建构的过程。任何民族的文化 (特别是具有意识形态内容的成分)总是有阶级性、时代性的。虽然具有不同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文化都是世界文明大道上的产物,彼此之间有关联性和契合点,并不因为它们之间的时代差别和阶级差别而不能继承;但是继承什么、如何继承,却是由不同的人们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自身的需要而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有所损益、有所发挥的。我们今天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前提,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导人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指出的那样, “用马克思主要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 也就是像习近平同志最近强调的那样, “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我们强调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之外的另一种工作,更不是与此对立的另一套举措,而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做好这一艰巨的工作,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指出的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关于去粗取精

“去粗取精”,或者说 “去芜存菁”,就是区分事物的精华与糟粕,分别对待,分别处理,总的原则就是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得鉴别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这就需要有合理的标准。这标准只能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本文在前面举例提到的那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和精神,都是我们现在仍然应该弘扬的。但我们主张的弘扬也不是囫囵吞枣,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结合时代的特点和群众的需要,给以新的诠释和发挥,既不把古人本来没有的思想强加于古人,人为地把它拔高为现代的思想;又不受古人认识的局限,要求现代的群众原封不动地照着古人的思想去践行。以 “三纲五常”为例,这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今天完全是糟粕,无论怎样诠释也绝不能适用于今天,除了作为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材料以外,再也没有积极作用了。但 “五常” (仁义礼智信)的情况就有所不同。古人讲的仁义礼智信当然都有具体的时代特征和阶级内容,不能照搬于今天,但其中又确有至今还有价值的思想,完全可以结合当代的情况给予新的诠释,为我所用,而不应因为它产生的时代局限而弃之不顾。

就当前我国的思想状况而言,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思潮都还存在。全盘否定的思潮前面分析过,这里不再论及。至于全盘肯定的思潮也是同样有害的。这两种思潮看似截然相反,两者之间的斗争也很激烈,似乎水火不相容,其实在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点上恰恰是 “两极相通”。全盘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的特点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名义下把中国传统文化全部说成民族思想的最高成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涵盖了当代思想中一切优秀的东西,无需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分析和诠释,不仅对确属精华的东西不加分析地无限拔高,甚至把明明是糟粕的东西也作为精华来宣扬。这种思潮不仅表现在学术争论上,也表现在某些对群众的通俗宣传工作上,例如某些讲座、讲坛上。有些宣传者不是以科学的态度,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向群众分析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和通俗读物,而是按自己的并不正确的理解随意发挥,其结果就是让群众得到一些歪曲的观念,有害无益。这就特别值得注意。例如 《弟子规》当中宣传的一些道理,固然也却有可资借鉴的合理成分,但绝不都是精华,一定要结合现代的情况加以扬弃,而不能要求我们今天的青年学生都按它的条规生活;有的讲解人还用封建皇帝挑选秀女的标准来说明女性应遵守的 “传统美德”,就更是离谱。至于 《女儿经》里那些条规,几乎与当年的“贞洁牌坊”宣扬的东西没有区别,根本不能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如果今天还当做精华来宣传就更是时代错位了。

有的宣传者为了给群众灌输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完美无瑕的观念,往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的一切言行都说成不容置疑的典范,把他们的话描绘成句句是真理,明明不对也曲为之辩。例如孔子说过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⑥。这话的意思本来是很清楚的,但有的宣传者做了许多文章,企图证明大家从来都“误读”了这句话,证明孔子这句话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这实在很难自圆其说,越说越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其实,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没有男女平等的思想又有什么奇怪呢?有什么辩解的必要呢?难道孔子因为说了这句话就不是伟大的思想家吗?这些宣传者也许没有想到,把孔子硬装扮为句句是真理的神人恰恰贬低了他的真实价值,适得其反了。

三、关于去伪存真

我们要批判继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物质载体,都不能是赝品,所以有去伪存真的问题。现在,在某些领域里确实还存在着以伪乱真、以伪充真的现象,这也不可忽视。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曲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原意。毫无疑问,站在当代的立场对文化典籍进行诠释,包括赋予某些命题以符合当代要求的新意,是完全必要的,否则不能古为今用。但是在诠释的时候必须讲清楚这些命题的本来涵义是什么,经过我们重新诠释后的新意是什么,而不能把新意说成原意,把新思想说成古已有之的东西。例如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我们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毫无疑问是应该继承的。但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还是维护封建统治所需要的稳定,是 “驭民”或 “牧民”的方法,并没有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与我们今天讲的 “以人为本”有根本的时代差异和阶级差异,必须交待清楚,而不可混为一谈。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做法。大家都知道, “实事求是”一语本出自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 “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它的原意是说做事治学下结论都要符合事实,这当然非常正确,是我们应当继承的宝贵思想资源。但它的内涵不过如此。毛泽东继承了这个命题,但作了新的诠释,他说: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⑦经过这一诠释,这个命题就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这是毛泽东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科学态度的范例之一。如果我们把新涵义的 “实事求是”说成是 《汉书》和 “颜注”就已经有了的思想,那就是伪造古人的思想了。

第二,有些人为了牟利或其他目的,把 “伪劣产品”冒充中国传统文化,这更必须遏制。古董、古玩、古迹等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无论是国家、地方的各级公共博物馆,还是民间私人开设的博物馆,以及保存的古迹,都可以起到传播传统文化艺术、普及古代制造工艺知识的作用。民间的集体或个人有资金、有热情来办自己的博物馆本来是一件值得大力扶植的好事。但假古董、假古迹的频频出现却是很不好的现象。2013年暴露的河北衡水 “冀宝斋博物馆”事件就是一例。这个由冀州市二铺村集体兴建、耗资5000余万元、占地60亩的民间博物馆,在被揭露之前拥有 “国家级3A景区”、 “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 “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 “衡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头衔。而在这些光鲜的牌子后面展示的却是现代人制造的工艺拙劣的假 “古董”。这一事件的恶劣影响不仅在于资金和人力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了错误的知识教育,造成了参观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伪造文物就是伪造历史,就是伪造中国传统文化,这只能误导群众,败坏民族精神。

还有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名偷运伪科学的做法,也非常恶劣。例如我们今天要建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大力提倡社会成员之间的尊重、友爱和互助,提倡礼貌待人,是完全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方面的宝贵资源极为丰富,需要加以引证并做出新的诠释,构建出符合今天需要的行为规范。但有的人却援引一个日本作家江本胜鼓吹的所谓“水知道答案”的 “科学实验”来证明礼貌的重要。据说这个 “实验”表明,凡 “听到”或 “看到”了赞美之词的水都可以在冰箱里形成美丽的六角冰晶,而 “听到”、 “看到”了恶言冷语的水则无法形成完整的冰晶,以此来 “证明”连水都喜欢礼貌,人当然更应当讲礼貌。这本来是早已受到各国科学家批评的典型的伪科学,而在我们这里还作为“心灵鸡汤”大肆宣传,还居然在2009年 “引进”了宣传这一伪科学的配图小册子 《水知道答案》,作为 “具有德育功能的科普读物”,直到现在还有人引用这一 “实验”来说明人际交往中应当更注重爱与赞美。这种荒谬绝伦的做法无论动机如何,实际上都是在为伪科学张目,其恶劣的社会效果至少有二:一是混淆了真理与谎言的界限,败坏了求真的精神;二是以谎言为论据去论证正确的论点,在谎言被揭穿后群众就可能连原本正确的论点也不相信了。这类号称 “心灵鸡汤”的东西不过是腐败变质的或以工业原料勾兑的劣质饮料,只能损害人们的健康。这与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注释:

①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

② 这里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以前的中国文化。本文提到 “中国传统文化”时均取这一涵义。

③⑦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1-832、801页。

④ 鲁迅: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太白》半月刊,1934年10月20日。后收入 《且介亭杂文》。

⑤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⑥ 《论语·阳货》。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