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突破“霾”伏

2014-04-17 04:20荆慧敏
北方经济 2014年2期
关键词:鄂尔多斯京津冀基地

荆慧敏

2013年,长时间、高强度的雾霾席卷了京津冀地区,并大有笼罩我国整个东部地区的趋势,环境问题已成为京津冀乃至东部地区的桎梏,成为当地居民的梦魇,解决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当前,防治雾霾污染唯一途径就是控制污染物排放,就京津冀地区而言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速淘汰“黄标车”,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提高清洁能源汽车保有量,全面实施国V燃油标准;二是加强一次污染源的控制,提高工业特别是燃煤电厂等脱硫、脱硝设备的安装率和投用率。然而,面对京津冀地区特殊的气象条件及全球变暖的外在条件,使得这些办法都流于治标不治本,因为就我国现状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只要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必然会增加能源消费,也就必然会带动化石燃料增加,雾霾污染加重在所难免。实践证明,面对这种两难矛盾“堵”不如“疏”,只有将上述存在的污染源转移出该地区,并在此基础上,能源消费全部改用清洁能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霾污染问题。基于此,2013年9月,环保部、发改委等6部委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实施细则》,提出京津冀地区要逐步提高输入电比例和清洁能源使用比重。

环顾京津冀周边地区,能够承担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这一重担的唯有鄂尔多斯地区,原因无它,只因为鄂尔多斯是距京津冀地区距离最近、条件最优的资源型城市。京津冀周边的资源型地区主要是山西、陕西、内蒙中东部以及蒙西地区,其中山西基本已进入资源枯竭期,没有能力增加供应量;内蒙中东部地区煤质较差,根本达不到清洁发展的基本要求;陕西资源分布与鄂尔多斯一脉相承,均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可以合作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此外,新疆煤炭预测储量2.19万亿吨,但供电距离远,能源消耗大,经济上不可行。同时,鄂尔多斯能源资源丰富,煤炭、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富集,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8,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国的30%,特别是该市已正式被确认为国家级煤电基地,有能力保障京津冀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

为了建设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鄂尔多斯规划围绕绿色、循环、高效发展,以清洁能源输出和现代煤化工示范为重点,以提高能源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变输出原煤为输出洗选优质煤,变输出一次能源为输出二次能源,变资源单一粗放利用模式为循环综合高效利用模式,着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构筑循环、低碳、绿色、安全的能源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核心是加快发展洁净煤产业,到2017年原煤产量控制在7.8亿吨规模,开采过程实现集约化、现代化、无污染;火电装机总规模达到2500万千瓦,外送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全部采用绿色高效发电技术;煤制燃料技术及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技术水平达到国家先进值,总规模达到煤制油540万吨、煤制天然气360亿立方米。初步测算,在鄂尔多斯建设电源点、煤制清洁能源项目,然后相应关停京津冀地区落后燃煤机组,对部分燃煤机组进行气化改造,从而削减煤炭消费量,预计可降低京津冀地区PM2.5颗粒物排放量7%左右,并且对缓解京津冀地区周边高速公路过车量,减少运输环节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人无完人”,同样的作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鄂尔多斯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工业用水、环境总量等要素指标短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结构性、体制性问题,通过改革创新完全可以破解。从用水来看,黄河流经鄂尔多斯728公里,年过境水量318亿立方米,但“八七”分水方案仅分配鄂尔多斯取水指标7亿立方米,全部为农业用水,通过创造性的开展水权置换,已经自主解决了近3亿立方米的工业用水,下一步如能调整水指标分配方案,开展跨区域水权转让,推进水沙置换试点工作,就可以全面解决工业用水问题。从环境承载力来看,鄂尔多斯地广人稀,环境自净能力远高于国家及自治区下达的各项指标,但是低基数上认为设定的下降目标,对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制约。如能改变这种指标分配体制,按照科学环境容量,核定总量指标;对国家能源平衡重大项目和煤化工升级示范项目的环境总量指标通过国家和自治区排污权交易渠道予以支持;支持开展环境总量指标的异地置换与交易;在节能降耗绝对量考核指标确定中充分考虑清洁能源生产和输出的实际,替除外送部分的能耗考核,则可以为鄂尔多斯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减负松绑。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治理迫在眉睫,鄂尔多斯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万事俱备,两地合作克服雾霾污染,只欠体制改革的东风。在体制上松绑,在机制上支持,给鄂尔多斯以发展空间,给京津冀地区以绿水蓝天。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发改委)

责任编辑:杨再梅

猜你喜欢
鄂尔多斯京津冀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地理盲
桩基托换在鄂尔多斯大道桥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我的基地我的连
锐意改革 打造健康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地区的西夏窖藏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