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儒家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

2014-04-17 05:42傅志雄
关键词:论语儒家孔子

傅志雄

(泉州师范学院 团委,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国传统道德经典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验丰富。道德是立国安邦的首要措施,中国的先哲们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及对其规律认识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使其植根于道德实践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点的教育思想和传统。我国传统道德经典中优秀的思想教育传统是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源泉,它包含了较为丰富的内容,揭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总结出了一套合理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及文化特色的教育理论。本文以儒家思想为例,辩证地分析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合理成分,从中汲取精华,对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儒家思想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

(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统治的一部分,是统治者治国的重要手段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里,德育、德治与政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德政即重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意义。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和德治思想,认为实施仁政的基本措施是教育,所谓“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二) 思想政治教育是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手段

在儒家看来,治国治民,稳定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在于道德教育。孔子主张只有“齐之以礼,道之以德”,人们才能做到有耻且格,以政令施刑罚,老百姓只是不敢作恶,以教化施仁义,老百姓会耻于作恶,手段不同,效果截然不同。所以,统治者应该承天意而从事,任德教而不用刑。

(三)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途径

德性又是人生之本,孔子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而人的品德与人的知识、能力一样,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三字经》开篇之言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排除其唯心主义的成分,后两句讲的还是正确的,由“性相近,习相远”而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说明人的思想品德与人的知识一样都是社会教化的结果,因而儒家教育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儒家思想中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 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对于启发式教学,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愤”就是学生急于解决某一问题,而又尚未明白的矛盾心态。这时教师应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又尚未成熟,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状态。这时教师应再加以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以致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效果,这就是“发”。孔子还强调因材施教,他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喭之异,人的心理有勇进与退缩之别。每个人的才能都有不同的发展潜力,因此教学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1]。

(二) 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教育路径

孔子认为理想人格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有适当的路径和方法才能逐渐完善人格的塑造,“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其具体实施步骤是孝、悌、忠、信,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然后向纵、横两个方向逐步扩展。纵向是指,在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向上对长辈、对上级乃至君王都要尊重和敬爱,对国家要尽“忠”。向下对子女要“慈”,对下级要像对子女一样关怀、爱护。横向扩展是指,在兄弟友爱(“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左右推,对平辈要讲友爱,对朋友要讲信用。这就是“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孝、悌、忠、信。之后,再进一步要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忠恕之道,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这样的道德教育,由易到难,步骤清楚,路径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能使人觉得合情合理,不会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2]。

(三) 对教育心理的分析和运用

孔子是个好学、乐学的人,《论语》一书记载孔子所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学而时习之,不易乐乎?”。当时人们对教育心理现象还毫无认识,而孔子已经能敏锐地观察到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并作出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灵活运用,取得良好效果。他平日教导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必须出自内心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惟有如此,学习方能抱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的态度。他本人的治学态度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由此可见,孔子不仅意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与人的动机、意志和情感等心理因素有关,而且还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即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3]。

(四) 对教育实践的重视

儒家思想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强调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完善人格。如在言行关系上,孔子告诫学生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还应看其实际行动。他要求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要以“言过其实”及“躬之不逮”为耻。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君子学以致远”(《论语·子张》),“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只有“行”才能使“道”变为现实。荀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力行”思想,进一步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到宋明理学时期,先秦时期的言行关系或学行关系演化为知行关系,不仅儒家的道德修养必须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中来成就,而且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三、儒家思想中优秀的道德规范

(一) 仁爱

仁爱思想是儒家学说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儒家仁爱原则正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申出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论语》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孟子也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在儒家思想中,“仁”具有多种内涵,但其核心和主要内容就是爱人,就是要以广博的爱心对待每一个人。仁爱作为儒家伦理的一般道德原则,其出发点是“亲亲之爱”,但又不限于亲亲之爱,而是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把“爱人”推及到全体社会成员。也就是说,遵循仁爱的道德原则,就不能只爱自己的家庭和亲属,而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人,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也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人,自然就会形成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 诚信

与人交往诚实守信,就个人而言,它是立身处世之本,是维系人们之间合作、和谐社会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就社会而言,它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底线,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信”是五常之一,“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诚”具有最高的道德境界。诚信是儒家的道德追求。孔子主张做人要诚信无欺,把“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将其看成社会关系中一种最起码的道德原则。儒家认为,人无信不立。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道理。此外,儒家思想还以诚信为立国之本,认为诚信是治国的重要政治原则;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诚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精神纽带[4]。

(三) 孝悌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家庭关系也包含着深刻的道德关系。儒家思想对家庭道德尤为关注,并将其作为社会道德的起点。在儒家所倡导的家庭道德中,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也是家庭关系的原点,有夫妻然后有父子兄弟。儒家对夫妻间的道德要求予以高度重视,提出了夫义妇顺、互敬互谅等道德规范。儒家思想将“孝”作为处理父子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儒家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有慈爱之心,而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不仅在于养,更在于育。“悌”是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其具体内容即“兄友弟恭”。儒家十分重视家庭道德,把家庭关系的协调、家庭生活的和睦看作治理国家的基础,认为只有先做到“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对于儒家的孝悌伦理思想,我们所要汲取的是其中“尊老爱幼”、“赡养父母”、“兄弟友爱”、“夫妻和睦”等合理内容,而对于那些所谓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糟粕,则需要予以批判和抛弃。

儒家以仁爱原则为核心而构建的道德规范体系,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除上述诸项外,儒家还提出了孝、悌、宽、敏、智、俭、敬、刚、毅等道德规范。不可否认,道德本身的确是阶级性,而且是历史的产物,没有永恒的道德,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道德规范阶级性的背后还有社会性的一面。而且,经过长期培养而成功的道德还有其民族性的一面,成为一个民族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中有许多优良的东西。对这些内容我们应该学会古为今用,并努力使之在当代的大学生身上发扬光大,它是数千年华夏文明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的文化源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

四、儒家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加大工作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教育的保证。即便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也绝不仅仅只是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人的思想和品德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几方面都过硬才可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才可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关系到教育全局的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深化认识,加大工作力度。

(二)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努力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机制

建国以来,我国重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相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在不同的时代取得的成效是不同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化,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们相对比较现实,思想也较为复杂,而高校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过去,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走出一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高校要通过研究人的特点、规律和要求,坚持以“疏导”为主,变闭门灌输为开放疏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要注意受教育对象的感受,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注重自我教育,创造出一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在改革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同时,高校应注重完善领导和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硬性实体,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有效的管理、监察、评估体系,造就专业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素质过硬的工作队伍。

(三)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学生健康成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一是寓品德教育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从各学科特点出发,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用高尚的道德鼓舞人。二是开展课外主题教育活动,把学生的理想信念、祖国的富强以及自己的成长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要因地制宜,建立德育教育基地,抓好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到工厂、农村、部队、街道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感受改革开放的气息,获得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能力。四是净化校园环境,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素质、价值观念,熏陶情感,启迪智慧等具有深刻、直观的教育意义,如为师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场地和经费,清除校园里带有糟粕的“课桌文学”、“寝室文学”等不良的文化现象。五是总体规划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在绿化、美化、净化、优化校园环境方面下功夫,创造一种高尚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氛围,以利于陶冶学生的艺术和道德情操,让师生增强作为学校一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四)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其正确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的形成,直接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自身的健康成长。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显现出契合时代变化的新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应加强价值观教育,重点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和持久的精神动力,高校要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促进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和载体,深入进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认知、认同;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体验教育与自主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主动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孔子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四大支柱[EB/OL].(1998-08-17)[2013-12-13].http://www.etc.edu.cn/%E8%AE%BA%E8%91%97%E9%80%89%E6%91%98/何克抗/KongZiDeSiXianHeSiDaZhiZhu.htm.

[2] 秦晓波.儒家伦理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N].人民日报,2004-06-15(7).

[3] 叶燕,莫坚义.浅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人民论坛,2010(29):236-237.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54.

[6] 王东莉.论中国文化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1(11):64-68.

[7] 杨杰.论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6(2):48-50.

[8] 周复.大学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32-34.

[9] 秦秀清.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0] 栾忠恒.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猜你喜欢
论语儒家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论语·为政第二》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