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探究

2014-04-17 06:17万洪莲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3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万洪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大学收费制度也进行了改革,高等教育的费用由改革开放前全部由国家承担改为全部由个人、家庭负担,教育费用和生活成本的逐年升高,导致了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超过了20%,特困生比例也超过了10%,而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党和国家以及社会都高度重视高等学校贫困生的教育问题,大力推进各级政府、各高校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各地、各高校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形成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类型相结合的多元化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近年来,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众多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勤工助学岗位太少,助学与能力培养结合度欠缺,物质性资助和精神性帮扶结合不够,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缺乏或不到位等。本文主要就强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展开探讨。

一、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现状

国家、学校和社会通过很多助学措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但学生在这一过程所呈现出来的一些思想状况令人忧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无偿资助的依赖心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无偿资助产生依赖思想,认为开具贫困证明就可以申请到贫困补助、学费减免等帮助,可以不劳而获,非常轻松,认为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而且不用归还,于是把“贫困”作为资本,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主动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对无偿资助消极地“等、靠、要”,形成消极依赖思想。

2.对于接受资助缺乏感恩之心。部分贫困学生认为国家、学校和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是自身本应该享有的,缺乏感恩之心。甚至有的学生将贫困资助用于吃喝玩乐、高档消费、请客吃饭、讲排场、摆阔气。还有的贫困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挑肥拣瘦”,工作热情不高,做事不认真,缺乏责任感,抱怨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补助费用低、时间不自由等,总希望不劳而获或者轻轻松松得到资助,这些思想令老师们非常失望。

3.缺乏诚信意识。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及社会、高校各方面对贫困生给予资助,是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经济困难,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部分大学生为了得到资助,有的故意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开具虚假的贫困证明,造成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降低。还有的贫困大学生恶意拖延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时间,甚至借贷不还,增加了学生助学贷款还贷工作的难度,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4.学生的自卑心理、抑郁情绪。很多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上的重负而产生精神上的重负,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存在自卑心理、抑郁情绪,内心比较封闭,平时不愿意与人交往,对学习、生活甚至娱乐活动都缺乏兴趣,形成孤僻冷傲的个性。还有的同学因为自己的经济困境,就怨天尤人、敏感消极,很容易因为学习和生活中的琐事与周围的老师、同学产生矛盾,甚至产生冲突。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甚至比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还大。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

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发展、成长成才是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一方面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延伸资助的内涵,在资助的基础上,促进人才的培养。

1.励志助成才,增强贫困大学生逆境成才的信心。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树立“人穷志不短”的信念,正视暂时贫困的现实,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通过教育解开贫困大学生的心结,从而树立信心,丢掉经济贫困的精神包袱,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发展目标,努力学习,练好本领,从而为将来走上社会、改变贫困现状打好基础。

2.遵循和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如何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其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是各高校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更好地体现“人民教育为人民”的指导思想,在贫困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教育必须遵循和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并结合各高校具体情况严格执行,使各项资助真正落到实处,杜绝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尊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要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一味地单向灌输,要教育者和受助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科学安排思想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贫困大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4.矫正贫困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偏差。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还要导之以行。对于受助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偏差,要找出其思想根源,摸清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引导大学生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培养高尚的人格、学习先进典型,激励其积极向上,对于正确的思想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坚决制止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5.合理使用激励手段引发受助学生思想转化。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物质和精神手段并用,通过外在激励引发其思想的变化。激励手段可以激发受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教育成效的提高很有帮助。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可以满足贫困大学生正常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鼓励可以改善受助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荣誉称号等精神鼓励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的激励手段的运用在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以精神支持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高校对贫困大学生除了积极提供物质和资金帮助外,还应注重心理教育,克服学生的自卑等消极情绪,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高校可以通过理论教育、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培养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以自信的姿态度过大学时光,用健康的精神面貌走进社会。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1.正视贫困的现实。贫困大学生的求学道路相较于其他大学生要更加艰难曲折,有些学生所面临的不仅有经济的贫困,还有内心的自卑;有些学生因贫困而自惭形秽、妄自菲薄,一味地怨天尤人。这些学生不仅在经济上、物质上贫困,精神上也陷入了贫困的局面,与物质贫困相比,精神贫困更加可怕。对于这些贫困学生来说,学校首先要帮助其正视贫困的现实。贫困并不可怕,并不可耻,贫困只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是能够克服的困难,而在大学里努力求学,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正是改变贫困的重要一步。

2.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注重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告别“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贫困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改善贫困的现状。不能倚靠在贫困这棵大树上坐等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要奋发图强,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针对有自卑心理和思想障碍的贫困大学生,要积极引导和消除他们脆弱的心理和功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要利用校园广播、报刊、网络、橱窗、板报、班会等途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教育,大力宣扬在校或毕业大学生自立自强的优秀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感化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3.加强逆境中的励志教育。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家庭经济困难是成长过程中的逆境,对待逆境的态度是对受助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逆境虽然带来了暂时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但逆境能够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潜能。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事例不胜枚举,对贫困大学生进行逆境中的励志教育正是希望他们正确看待贫困,看到贫困对个人所赋予的磨砺,对个人意志品质的锤炼。对待贫困的态度将决定人生的走向,一味强调贫困的负面作用,只会加重个人的心理负担,只有坚韧的意志才是战胜贫困的法宝。

4.对受助存有感恩之心。感恩教育是要让受助的贫困大学生明白,资助是国家、社会、学校的关心,应该心存感激,而不应该有“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心态,更不应该对所得到的资助“挑三拣四”“挑肥拣瘦”。学校可以通过班会、课外活动等渠道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去感受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恩惠。感恩教育不能生硬地说教,要以情感人、以情动情,从而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知恩”进而“报恩”。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进而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恩情。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社会公益活动和以“感恩”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受助贫困大学生体验感恩、实践感恩。感恩教育对于贫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5.大力推进诚信教育。针对部分受助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编造虚假贫困证明、夸大贫困程度、不还助学贷款等不良行为要大力推行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意识,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水平。诚信教育可以结合建立贫困大学生“诚信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并作为毕业时的简历内容提供给用人单位,这样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同时也是很好的诚信教育方式。大学生信用缺失一直是影响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针对办理了助学贷款的学生可以在每学年度申请助学贷款期间、在毕业生毕业前夕结合国家信用系统开展诚信教育讲座,把信用教育贯穿到助学贷款的过程中,使贷款学生明白诚信系统数据的重要性,违约对个人的危害性等。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程度,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四、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物质资助”和“精神脱贫”相结合。高校现行的资助体系部分解决或缓解了受助学生的经济困难,但仅仅从经济上资助还远远不够,部分贫困生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比经济上的还大。所以“物质资助”和“精神脱贫”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脱贫”首先要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很多贫困生因为贫困而自卑、内心封闭,非常需要来自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周围人群的关怀将有助于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磨炼自强不息、搏击人生的坚强意志。其次,针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大学生要加强心理辅导,减少抑郁、自卑、烦躁等不良情绪,使负面情绪得到合理释放,进而克服心理障碍,消除自卑感和负面情绪,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从心理上战胜困难。

2.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相结合。一方面,对于部分大学生中所存在的不良思想要坚决予以抵制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部分受助学生存在对资助的依赖思想,有的学生申报资助时弄虚作假,有的学生把贫困当“资本”,总想不劳而获等,针对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学校绝不姑息放纵,一定要严格教育并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对于贫困大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走进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把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融入日常生活中,让他们时时处处体会到来自学校、老师、同学的关爱,这样思想教育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

3.思想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为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在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上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如为基础较差的贫困大学生提供机房、图书馆、语音室等设施,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语言能力和学习成绩;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参与学校的学生会、自管会等学生组织,培养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协调能力;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各类社团、兴趣小组,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广泛的兴趣等。广泛参与各项活动可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培养其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