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建设对策

2014-04-17 06:17王志刚关北光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3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体育专业

王志刚 关北光

一、现代社会的变迁以及高校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那种由工业化建立起来的“教师即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终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即促进者”,即教师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教师角色的转化,也必然带来教师能力与行为的改变。(1)判断能力。准确地估计学生对教育的需求。(2)反应能力。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3)评价能力。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4)课程开发能力。围绕学生的发展拓展教学内容。(5)师生关系能力。关注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意见反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构建的。因此,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应力求促使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粘贴知识。其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应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再回到高校,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不多,既缺乏实践经验,也缺乏实战能力,加上教学任务的繁重,致使许多教师创新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青年教师知识背景、兴趣能力的不同,使得专业教学的结果层次不同。产业链各节点的联系不能很好地对接,必然反映在毕业生身上存在各种能力的短板,表现出就业时力不从心。具体而言,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缺少课程论知识。课程开设的作用是什么?此课程与彼课程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些课程是核心课程,有些课程是辅助课程?这些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回答的问题。按照体育产业链中不同企业需求培养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依靠。怎么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类似这些内容,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必须心中知晓,这样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2.不能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要求,且业务转型困难。目前担任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大多都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其原有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业务素养等不能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要求,而且这部分教师业务转型很难,这是因为高校缺乏师资岗位培训机制,担任课程任务的教师仅凭看几本书以及相关资料就可以上课,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

3.教学学术气氛不足。目前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而且初级职称教师比例很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教学经验和工作阅历欠缺,教学研究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强,做得好而说得差,缺乏教学学术性研究,对如何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缺少方法。

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模式的程序化,使得大学生厌倦课堂教学的氛围,学习积极性以及问题意识下降。

5.担任专业课的教师普遍缺少服务性。社会体育专业有别于体育教育专业,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强调专业服务性。而目前担任社会体育专业课的教师,上课中仅注意到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服务知识与技能的感染。教师的基本素养、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所以提升任课教师的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是提高学生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

三、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强化课程意识。教学的运行靠课程来推动。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不同,由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意义就不同。

按照课程论的观点,课程体系包含主要课程和辅助课程。主要课程是代表专业方向的课程,辅助课程则代表拓展课程。“主要”和“辅助”的有机结合,才能搭建起合理的课程体系架构。课程体系中有了明确的主要课程,教学内容才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理论水平,才能适应工作的变迁;有了辅助课程,才可以满足职业领域的需要,体现出职业性。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任课教师必须掌握核心课程中各项目的营销和管理技术知识、服务措施,其次是掌握各项目的锻炼原则、方法以及指导和评价的方法。

2.建立协同式上课机制。以什么方式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效益,课程实施是关键。构建适应体育市场产业链要求的教学方法,是落实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协同教学法是近年来倡导的教学法,它能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组织教学的形式,从而解决一个教师所无法承担的教学任务。

这种模式的教学关键是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目标、讨论课程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课程实施方案,最后按照分工形式进行教学。其核心是要保证内容的上下要连贯,体现单元的整体性。最后由资深教师进行单元教学总结。从而实现理论教学案例化、实践教学职业化的效果。

例如,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健身与韵律方向的课程,就是按照市场化需求的模式,由动作设计、动作编排、动作价值评估、营销、管理、指导几部分教师的教学构成。每个教师发挥他们的业务强项授课,从而使整个教学达成最优化。

3.开展案例式培训以及专题式培训。通过参加访问或培训,在不同的思维环境中能激发出思维的火花。案例培训就是通过重现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场景,使学习者身临案例场景,通过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分析、研究,成功与失败的管理、服务以及营销的经验,从中提取一般性的教学艺术、沟通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感性认识,丰富学习者的处事经验,达到提升青年教师业务的目的。

专题式培训是结合企业需求和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选择培训专题,以达到解决青年教师存在问题的方法。在专题式培训中,结合企业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员工的教育问题,邀请企业领袖、行业培训师进行剖析点评,从而拓展青年教师的视野。

4.引导高校教师到实践中锻炼。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自教师规范的示范性教学方法。所以,需要大力倡导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积极投身于健身行业的实践与研究,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为此,学校要求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任教师由低职称升高职称时,必须有到健身俱乐部任职半年的经历,鼓励青年教师在岗位上成才。目前,我校所有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任教师均已获得相关专业的培训师资格证,此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5.鼓励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适应健身行业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按照行业需求构建“理论+实践+营销+设计”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以“岗位体验、生计发展”为目标,才能确保学生成为“上岗快、能力强、干得好、有发展、受欢迎”的优秀健身管理者或指导者。

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知识内容是死的,课堂形式是活的,怎样使死的知识在课堂中活起来,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参加半年企业岗位学习培训的教师,普遍认识到“授课非授书”,教学形式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的关键,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校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在围绕着学生学习、社会需要等方面做有益的、积极的探索。

6.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教学是艺术,也是学术。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地方,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在高校开展“教学学术”的研究;其次,还要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学学术”方面的培训,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学术”的研究方法,从而促进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构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建设应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服务水平、教学学术等方面,按照现代教师职业的要求不断进行完善。针对教师的现实状况,改革一人教师担课制度,建立协同式上课机制,提高教师授课质量。同时,积极开展案例式培训以及专题式培训,是尽快提高青年教师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体育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