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三位一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4-04-17 06:17贾绍宁毕全超王媛丽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3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导师制导师

贾绍宁 毕全超 王媛丽

14世纪起源于西方的导师制,经过浙江大学的引入进入我国,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导师制逐步凸显出其局限性,已经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及发展状况。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简称学院)基于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在工科院校采取学业导师+人生导师+社会导师“三位一体”的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加强对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和指导,全面提高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三位一体”导师制基本实践

(一)以“三进”模式发挥学业导师人才培养效应,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素养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业导师的素质水平至关重要。鉴于目前多数高校师资同化、“近亲繁殖”的现象,学院在学业师资培养模式上,采取投入人才资金“引”、拿起法律武器“卫”、集中岗前培训“育”、选送人才外出“学”、提高生活待遇“留”、开展思政教育“激”、立足本职岗位“炼”、赋予重大任务“压”、参与科研项目“训”、进行专业竞赛“培”、大力评选表彰“促”、选拔创新人才“用”等方式,调整学业导师结构,盘活学业导师资源,提高学业导师能力,培养学业导师情感,开发学业导师潜力,发挥学业导师效应。

1.组织学术沙龙,“培训”学生锻炼开放活跃的学术思想。高校作为建设人才培育基地,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学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新时期,只有更新学术交流理念、提升学术交流质量,才能为高校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组织学术沙龙是学院在改进学术交流方式、提升学术交流质量方面采取的有效尝试。学术沙龙一改传统的“你说我听”报告式学术交流模式,采取定期组织、全员参与、形式多样、广泛涉猎、定向讨论、畅所欲言等方式,为学术交流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畅所欲言的环境,更有利于专家、教师、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

2.赋予科研攻关,“培养”学生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当今社会,具有创新思维是人才评判的重要标准。创新之精神,在于培养学生生存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学院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过程中,坚持“以专业为基础、以兴趣为引导、以科研为手段、以成果为目标”的指导方针,采取科研信息“公开”、研究教师“公开”、科研任务“公开”、报名流程“公开”、选拔人员“公开”,研究进程“公开”、研究成果“公开”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树立开拓创新精神。

3.参加专业竞赛,“培植”学生开发快准细实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高校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上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注重社会的合理需求、彻底摒弃“校本位”的僵化思想,以“快、准、细、实”为培养方针,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院通过学生自由组合结团队、层层选拔赛创意、专业老师指导巧安排、与兄弟院校交流学方法、以赛代练提水平、现场观摩换理念、比赛结果促斗志等方式,结合各个学院自身的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在比赛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加专业领域内的交流合作,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以“三化”模式提升学工干部思政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愿景的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要培养人才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高校学工干部队伍的培养尤其重要。鉴于目前多数高校依靠辅导员抓思想工作,单打独斗、教书育人“两层皮”的局面,学院在学工队伍培养模式上,采取进行理论辅导举“旃帜”、投入资金引“才子”、集中交流培训谋“路子”、赋予职责任务压“担子”、鼓励继续深造出“点子”、请名师现场辅导教“法子”、组织技能竞赛比“脑子”、开展工作例会扶“梯子”、提供教学任务开“口子”等方式,使人生导师成为学生的“六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员、政治法规的解说员、学习风气的督导员、师生之间的联络员、心理问题的疏导员、公寓生活中的服务员),实现育人工作点面结合,提高人才质量。

1.开展“三项教育”促“内化”。学院在抓好思政队伍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着力在创新教育方式、完善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渗透性上下功夫,以大白话讲清大道理,以正气歌聚集正能量,以新办法占领新阵地,积极开展学“三史”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学习党史,坚定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校的高尚情操,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教育实践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学习地方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学校厚重的人文社科学科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张家口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和人文厚重“古色”文化的整理、挖掘与研究,继承与弘扬了张家口优秀文化,推动了老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学习校史,凝练和弘扬学校精神文化,进一步挖掘、凝练、培育、传承和弘扬“建院”精神文化中的群众路线思想,为创建特色鲜明建筑大学提供精神思想保证。

2.实施“五知五帮”促“深化”。学院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秉承“人本、和谐、服务”的原则,结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实施“谁带班、谁负责;谁上课、谁负责;谁首遇、谁负责”的“三个第一责任人”制度,要求学工队伍在组织学生实践过程中深入开展“五知五帮”(知学生学习状况,帮学生找准方向;知学生家庭困难,帮学生走出困境;知学生行为习惯,帮学生规范言行;知学生个性特长,帮学生树立自信;知学生专业兴趣,帮学生规划发展)亲情育人主题特色实践活动,以“三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行为偏差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采取经济上帮困、精神上抚慰、成长上引领等方式,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五心”(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孝心献给父母,把关心献给他人,把就业创业信心留给自己),学会与人交往,积极融入社会,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3.增强说服诱导反“西化”。学院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通过抓典型、抓先进、发挥人才导师的重要作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感恩,积极进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丰富“五红”(讲红色传统故事、看红色电影、唱红色革命歌曲、发红色短信、记红色名言警句)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教育激励学生坚持“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有针对性的说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实现自我人生规划、具备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和调整能力、增强面对困难挫折的耐受力、学会破解矛盾,反对西方自由思潮。

(三)以“三化”模式发挥社会导师功能,培养学生适宜社会的职业素质

进入21世纪,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提高,充满机遇的经济形势也充满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高远协调的自我发展、严谨细致的逻辑思维、开放活跃的学术思想、快准细实的工作作风、雷厉风行的工作干劲、精通专业的职场能力,必须充分发挥企业、校友、典型、专家等社会导师的综合功能,全方位培养学生适宜社会的职业素质。

学院综合采取了“看、听、问、访、合”等方式,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观察企业运作模式;聘请创业人士讲解创业经历,拓展创新思路;组织二级学院举办专业双选会,和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走访用人单位,了解社会和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打破自我办学的固定模式,和企业联合,共建合作平台,推动校企联合发展等,加大社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

1.“细化”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事关学生个人前途和家庭福祉。细化职业生涯设计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大学生明确个人奋斗方向,增加成功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人职和谐。

学院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广泛实施“GPS导航”(生涯辅导(Guidance)、能力提升(Promotion)和就业服务(Service)三者有机结合)加“六个一”(指导学生制订一份自己的就业能力提升计划,提供一份求职费用补助,至少与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至少给予一次求职简历指导,至少开展一次面试技巧培训,至少推荐一个就业岗位)工程,激发学生职业发展自主意识,提升学生生涯管理能力,帮助莘莘学子圆了自己的成才梦。

2.“优化”社会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一直是高校发展命脉所在。优化教学资源是高校履行教育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的基本内涵。

本着“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学院积极引进社会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在“协调、结合、渗透”上下功夫,努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鼓励“学”,提高社会导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导师的育人功能;实施“带”,鼓励学生走进企业,通过社会导师传帮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树”,通过社会导师树立先进典型,注重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落实“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开展科研、社会实践和学生社团活动;确保“实”,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使学生的职业意识扎实有效地落到实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3.“深化”学校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高校由规模扩张转向实现内涵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实现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经济建设所需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学院本着“以为地方区域发展和建筑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以“产学研”为指引,促进学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校企共建实验室,开展科技项目攻关;以设备、场地、技术为投入,与企业建立实体合作;和企业签订协议,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将实验、实训、实习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目标对接,建立现代教学工厂;联合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二、“三位一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通过在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0级学生中试行“三位一体”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发现学生整体素质大幅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并对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向研究生教育专硕与学硕相结合的二维培养模式的过渡起到了良好的衔接作用。

(一)学生学习风气大有好转

实行“三位一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高,班级凝聚力强,学习风气浓厚。学生“坐得下来”,所有的班级都自发组织学生晚自修,学习自主性、自律性强;“静得下心”,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拓展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学得进去”,学生无旷课、迟到、早退现象,学习态度端正;“学得深邃”,一半以上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班级不及格率在2%以内,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一级的一次通过率高于其他班级20个百分点,毕业班的计算机通过率达到100%,考试风气正;“用得到位”,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参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热情空前高涨,在省级以上相关专业刊物中发表论文十余篇,实现了近几年本科学生论文发表零的突破。

(二)学生动手能力稳步提升

在实行“三位一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班级中,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强,实验数据翔实、准确,实验效果好;学生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积极参与专业科技竞赛活动;对所学专业和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生产实习活动意识强,实习经历更加丰富,且在实习过程中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宣传等社会服务活动。

(三)学生就业质量整体跃升

在实行“三位一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班级中,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动手实践能力强,被用人单位普遍看好;一次就业率达到98%以上,远远超过学校平均就业率;大部分同学签约中建一局、中建三局等中央直属大中型企业,就业的层次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研究生入学比率显著提高,占毕业生总数的10%。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导师制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