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对策

2014-04-17 07:53刘建凤吉春明张春梅陆玉荣张洪海宗新军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菌柄双孢培养料

刘建凤,吉春明,张春梅,陆玉荣,张洪海,宗新军

(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7;2.江苏省金坛市农林局,江苏 金坛 213200;3.江苏上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25105)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双孢蘑菇产业发展迅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农户为单位的大棚生产模式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工厂化栽培已成为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1]。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是机械化、空调化、集约化的高效生产方式,实际是根据双孢蘑菇不同发育阶段对营养、温度、湿度、空气、光照等需要,利用现代科技的多种技术,人为创造一种良好的可控生态环境,按照工厂化高效管理进行的规模生产、规模发菌,实现定量出菇、周年均衡供应的一种生产模式,但如果菇厂的某个生产环节不到位,生长环境因子不协调,这不但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失去双孢蘑菇的商品价值,而且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损失,因而探索出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中主要病虫害及防治对策是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多年来从事食用菌及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根据生产实际和参考多位专家的观点,总结实践经验,将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中常见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对策总结如下,供参考。

1 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期间发生的主要病害

1.1 生理性病害

1.1.1 菌丝徒长 病害的症状:播种后发菌阶段或覆土后的时间内,料面或覆土层长出浓密的绒毛状菌丝,严重时结成“菌被”,推迟出菇或出菇极少。

原因分析:1) 培养料含氮量过高;2) 培养料或菇房温度过高;3) 覆土后调水过勤过快,环境湿度太高;4) 菇房通风少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防治方法:1) 调水不要过轻,细土喷水不要太急,喷水时要加强通风;2) 一旦发生菌丝徒长,要及时用刀子划破菌被,挑掉菌块,补覆细土,打重水,增大通风量。

1.1.2 地雷菇[2]病害的症状:原基在覆土层下或在基料中形成,子实体无柄,成球状,菇盖上有泥土,出菇参差不齐,降低了双孢蘑菇的质量,并影响下一潮出菇。

原因分析:1) 主要是因为培养料过湿又混有泥土,或覆土偏干菌丝上土困难,细土覆得太晚,结菇过早;2) 如果覆土后未等菌丝上土就将温度降到18 ℃以下,也会导致覆土层形成地雷菇。

防治方法:防止培养料混有泥土和含水量过高,覆土的土质要松软,土粒大小要适宜,调水要恰当,适时通风,适时调结菇水,料内出现地雷菇时要及时拔除,同时盖上土层。

1.1.3 空心菇[2]病害的症状:双孢蘑菇的菌柄发白而且空心。

原因分析:旺产期时,菇房空气湿度过低,菇床土层太干,菇体得不到足够的水分,菌柄中心失水产生白心,有时白心部分脱落收缩而形成菌柄中空的子实体,严重影响双孢蘑菇的质量。

防治方法:加强菇床的水分管理,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0%左右。

1.1.4 鳞片菇 病害的症状:子实体的菌盖上出现鳞片。

原因分析:出菇室气流过强,干湿度变化快;以及通风时风直吹菇体,菇房内空气干燥,易使菇盖失水而产生鳞片。

防治方法:1) 在出菇期,既要控制好空气湿度,又避免风直吹菇体,所以工厂化栽培设施不但要具有调节通风和温湿度的设施,而且还能够对循环风的湿度进行调节;2) 为保持出菇时适宜的生长条件,避免菌盖发生鳞片,出菇室内的循环风也需要预先调节湿度。

1.2 常见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斑点病(又叫褐斑病)[3]是双孢蘑菇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其病害的症状:该病主要在菌盖上,初期菌盖表层出现几个不规则的针头大小褐色小斑,扩大后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多时联合成大斑,颜色由浅褐色逐渐变成深褐色直至黑褐色,菌柄上偶尔也发生纵向的凹斑,菌褶很少感染。

病原:引起双孢蘑菇褐斑病的病原菌是托拉斯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tolaasli)。

发生条件和规律:1) 托拉斯假单胞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培养料、土壤、空气中都有,高温高湿条件下几小时就能感染菇体,产生病斑;2) 菇蝇、线虫和工作人员也可传播;3) 水分在菇盖表面凝结时,也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1) 培养料要选择新鲜无污染的优质原料;2) 工厂化栽培的设施菇房出菇后要严格消毒;3) 菇房的温湿度要科学合理调控,温度控制在16~18 ℃,出菇时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4) 严防菇面积水和土面过湿;5) 发病时,及时清除感染的子实体,并集中处理,同时在菇床及周围环境喷施100 ppm左右的链霉素或600倍漂白粉液。

1.3 常见真菌性病害

1.3.1 木霉[2]病害的症状:1) 播种后5~10 d尚未萌发的菌种块上可见绿色的菌落;2) 在染菌初期料面上可见白色纤细菌丝,逐渐形成无定形菌落,菌落由浅绿变成橄榄绿,甚至发黑,几天内菌落遍布整个料面,双孢蘑菇的菌丝消退,有的子实体也受到浸害。

病原:常为害生产的木霉有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Pers.ex Fr.)和康宁木霉(T.kaningiiOudem)。

发生条件和规律:1) 木霉在自然界分布广,空气、土壤、肥料及各种有机质上都能发生;2) 病菌初侵染源是菇房、带菌的工具和废料等;3) 高温高湿和偏酸环境更适宜木霉菌的生长繁殖;4) 如果播种时消毒不严,培养料发酵不完全,采用已污染的菌种,采菇期菇柄基部有伤口等等都易感染木霉。

防治方法:1) 播种时人员的手及用具要彻底消毒;2) 选用优质菌种,菌种满瓶后7~10 d使用最佳,如果在2~5 ℃冷库中贮存一般不能超过1个月;3) 派专人检查菇房菌丝的生长,一旦发现木霉,及时将木霉及周围培养料或覆土材料清除,且当天清理完毕,再喷微量的石灰清水;4) 采菇结束后,及时清除菇根、老菌索、死菇、病菇。

1.3.2 白色石膏霉[4]病害的症状:在菇床的料面,病初白色菌丝组成大小不等的菌斑,像涂了一层石灰状,后期菌块呈粉红色,逐渐扩大,产生大量的粉状孢子,感染后的培养料发黑、变粘。

病原:粪生帚霉(ScupulariopsisfimicolaCost et Matr. Vuill)

发生条件和规律:1) 病原菌通过培养料、土壤、工具及操作人员进入菇房,并产生大量孢子,通过空气传播;2) 当培养料的pH>8.2,菇房闷热,通风不良,料过潮湿,料内氨味重,很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1) 基质经过隧道进行二次发酵;2) 菇房和覆土材料要严格消毒;3) 控制好发菌条件,发菌室的温度控制在20~22 ℃,空气相对湿度在85%左右,使蘑菇菌丝迅速生长,从而抑制白色石膏霉的生长;4) 已发生的用500倍的多菌灵药液、1∶7醋酸溶液或过磷酸钙溶液喷雾,控制其扩展。

1.3.3 疣孢霉病(又称褐腐病、湿泡病、白腐病等)[5]病害的症状:疣孢霉病只感染双孢蘑菇的子实体,不感染菌丝体。子实体不同的发育阶段被感染,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未分化的子实体被浸染,菌蕾不能形成子实体,而形成白色楳絮状的菌团,菌团逐渐变褐,并渗出有恶臭味的暗褐色汁液;在菌柄和菌盖分化后感染,菌柄基部有绒毛状菌丝,感染的部位变成褐色;在子实体发育末期被感染,子实体被感染部位会出现角状淡褐色斑点,呈畸形,菌柄膨大呈泡状,逐渐变褐色,并渗出褐色汁液。

病原:有害疣孢霉(MycogoneperniciosaMagn)。

发生条件和规律:1) 疣孢霉是土壤习居真菌,分布于各地的土壤中,能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其中厚垣孢子能存活一年以上;2) 初侵染源是消毒不完全的菇房、床架、覆土材料及周围环境中的疣孢霉孢子;3) 次侵染源是菇床上的病菇,病菇上的疣孢霉孢子通过空气、风或喷水时向四周传播,当菇房的温度高、湿度过度、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下会迅速蔓延;4) 蘑菇从开始感染疣孢霉到发病约需10 d左右,生长中的蘑菇菌丝能刺激疣孢霉孢子萌发,随着蘑菇的不断生长、采摘,菌丝生长能力的不断减弱,给疣孢霉病菌提供了感染的机会,因此后潮菇一般易感病且较重。

防治方法:1) 菇房要严格消毒;2) 覆土材料选用无污染的土,取土用距地表25 cm以下的土,并对其进行消毒处理;3) 培养料隧道发酵的时间和温度要掌握到位;4) 合理调节菇房的温湿度,加强科学管理;5) 发生了疣孢霉病,要立即停止喷水,在发病部位撒上石灰粉,同时挖掉菇床上的病菇和周围的土及培养料,在发病部位均匀喷洒多菌灵或苯并咪唑类农药,注意通风换气;6) 工厂化的菇厂为减少病害的发病几率,一般每轮只采2潮菇。

1.3.4 轮枝霉病(又称干泡病、褐斑病等) 病害的症状:菌盖有大小不一褐色斑点或小球,且表面上长一层灰白色霉层,若感染菌柄,使菌柄加粗变褐,菌盖逐渐缩小,病菇常干裂,菌盖歪斜畸形,但菇体不腐烂,不分泌褐色汁液,也无臭味。

病原:真菌轮枝霉(VerticilliumfungicolaPreuss.)。

发生条件和规律:1) 轮枝霉病的侵染源主要是覆土及周围环境中的轮枝霉孢子,孢子主要通过溅水向四周传播,也能通过菇蝇、螨类、覆土、气流等带入菇房;2) 菇房内高温高湿更利于轮枝霉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做好菇房和覆土材料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特别注意覆土不宜过湿,严防菇蝇、螨类、菌蛆的发生,其它防治方法可参照疣孢霉病。

2 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期间发生的主要虫害

2.1 线虫

病害的症状:1) 蘑菇的菌丝受线虫浸害后变得稀疏或消失,不出菇;2) 幼菇受害后枯萎死亡;3) 子实体受浸害后,菇盖呈褐色,并有腥臭味,

发生条件和规律:线虫在18 ℃时繁殖迅速, 23 ℃只需10 d左右就完成生活史,且线虫普遍存在于水、土壤和堆肥中。

防治方法:1) 菇场所用的水都必须清洁;2) 覆土的材料要经过杀菌和灭虫卵的处理;3) 培养料经过隧道式集中二次发酵的时间要足够,迅速升温至65 ℃左右要保持8~10 h,然后逐渐降至50~55 ℃保持4~5 d;4) 菇房出菇结束后要彻底清洗和消毒。

2.2 菇蚊

病害的症状:发菌期和出菇期间常见到黑色的小蚊飞舞或柶息在杂菌、腐烂的物体、菇房的墙壁上。

发生条件和规律:主要是成虫随培养料、覆土、人进出时飞入菇房繁殖,成虫钻进菇体危害菌盖和菌柄;幼虫啃食菌丝和子实体,造成菇床退菌、菇体孔洞,严重影响蘑菇的质量和产量。

防治方法:1)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理菇房及周围的垃圾;2) 在门窗上设置防虫网进行阻隔,操作时减少灯光使用时间,用灭蚊器、蚊香等驱杀;3) 可采用生物农药Bti进行生物防治。

2.3 菇蝇[6]

病害的症状:在发菌期和出菇期见到黄褐色的小蝇或爬行很快的菌蛆,主要是咬食菌丝和子实体,受害菌丝萎缩,培养料腐烂,被浸害的菇床出菇少、不出菇、菇体小,被害严重的菇体上蛀成许多孔洞,失去商品价值。

发生条件和规律:菇蝇被双孢蘑菇菌丝和子实体的香味吸引而浸入菇房,产卵繁殖,在温度25 ℃时菇蝇世代交替时间最短,繁殖最快,取食菌丝体和子实体,撕裂子实体组织,食其液汁,或在内钻出通道。

防治方法:1) 发菌温度由最适的24 ℃料温降低到21 ℃;2) 菇房进气口安装空气过滤装置,减少通风换气时害虫或杂菌孢子的浸入,排风口安装防虫网;3) 可在室内喷洒除虫菊酯等无残留的农药。

2.4 螨虫

病害的症状:肉眼不易看见,多数栖息在料面或土粒上,淡褐色,聚集成团,爬行很快,在菇体上群集呈粉末状,为害重时造成菇体畸形或腐烂。

发生条件和规律:菇螨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主要存在于库房的稻麦秸秆中,随培养料带入菇房,也可借助气流、昆虫、工具、覆土传播,最主要是钻在栽培种中,为害菌丝时,会把菌丝吃光,使菌丝稀疏暗淡,退菌报废,或把菌蕾蛀断。

防治方法:1) 搞好环境卫生,防治好菇蝇蚊等传播媒介;2) 选择优良栽培种,对培养料进行曝晒处理;3) 发生时主要采用诱杀法,如用糖5份,醋5份,水90份制成糖醋液,将纱布浸入液中取出后拧干,铺在床上,上加炒香麦麸或烤香肉骨头诱杀。

[1] 高君辉,冯志勇,程继红.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的病虫害发生及防治[J].食用菌,2006(5):63-64

[2] 宋金俤,曲兆轩,马琳.食用菌病虫识别与防治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4,22-24,33-36,61-62,67-71

[3] 高淑敏.青藏高原夏秋季栽培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措施[J].食用菌,2012(1):53-54

[4] 康玉妹,林坚贞,季洁,等.双孢蘑菇主要病害防治及其无公害栽培[J].福建农业科技,2004(6):29-30

[5] 黄清铧,王庆福,刘新锐,等.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13,20(2):69-74

[6] 王三宁.双孢蘑菇常见病虫害及防治[J].中国食用菌,2007,26(1):61-62

猜你喜欢
菌柄双孢培养料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羊肚菌菌柄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灵芝新品种南GL11
豫西山区野生平菇菌株DUS 评价研究
草菇出菇为何怪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双孢蘑菇菌种质量检验规程探讨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双孢蘑菇低温保鲜试验初报
西藏野生双孢蘑菇栽培种营养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