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等教育视阈下大学生软能力培养模式建构

2014-04-17 09:38李才俊刘星彤何知蔚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会大学生能力

李才俊 刘星彤 何知蔚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5)

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可以预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相当严峻。激烈的人才竞争也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除了要求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外,更注重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敬业奉献的精神等软能力。其实,过硬的专业素质是一个大学生必备的硬件武器(硬能力),然而,作为当代大学生,仅具备硬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软能力,方能在职场上运筹帷幄、立于不败之地。很多成功人士成功不仅拥有专业能力做后盾,更具有超强的软能力做为前进的武器。比如乔吉拉德靠的就是出色的沟通能力,史玉柱凭的是出色的思维策划能力,马云凭的是卓越的思维见识和强悍的沟通管理能力等等。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提高自身的软能力对于提高一个人的就业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想全面地提高就业能力,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注重软能力的培养。

一、现行教育环境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软能力

培养大量高素质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学生的培养面临的基本形势同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社会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技术高新化要求高校培养多样性的综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应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科技水平、一定的科研能力、综合的判断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一定的思想政治修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第二,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大学生要求作自己成长的主体,能尽可能地根据兴趣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下选择成长道路。但现行的教育环境存在以下问题:在教育理念上,以服从教育为主,缺乏独立人格教育;在教育模式上,重视文化教育,轻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育环节上,注重智力开发,缺乏情感教育,使学生得不到完善的素质教育。因此,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下,学校教育不能充分地发挥培养学生软能力的作用。

二、构建大学生软能力培养目标

学生能力由多方面因素组成,既有硬能力,也有软能力。硬能力是可定量的专业能力,是你从事某职业所必需的工作技能。相反,专业以外的能力都可称为软能力,软能力通常没有证书执照作为考核的指标,大多很难定量。比如,道德修炼中自律能力、职业生涯中自理能力、学习生活中自主能力和人生路上自强不息能力等。由于“硬能力”指标具有易于显化、程序化、量化等特点,因此大学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多数课程是培养硬性能力的课程;由于“软能力”具有内隐性、不易被表述清楚和明确量化,很难找到合适明确的课程。探讨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学生特点的软能力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硬能力和软能力的同步培养的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终生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的基础上”,这“4个支柱”具体是指“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1]只有在具备了这4种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不断去获得新的知识,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目的。但这4种基本能力如何培养呢?《中共中央在关于改革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倡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和独立思考、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教育的本真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学会做人——道德修炼中培养自律能力;学会做事——职业生涯中培养自理能力;学会学习——学习生涯中培养自主能力;学会生存——人生道路上培养自强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与成才。

(一)学会做人——道德修炼中培养自律能力。进入大学最大的转变就是要走向成熟。而成熟最根本的标志是人生观的形成。也就是我们讲的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待客观世界的总体态度和根本看法,决定人的思想路线和政治方向。人生观是对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系统反思,决定人生道路取向,演绎人生旅途。价值观是人们对待是非、善恶、美丑等的态度倾向,决定人的行为选择和评判标准。[2]简单地讲,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教育属于基础道德教育,它以社会需要、青少年精神需要及人类普遍价值观为依据对基础道德内容进行筛选提炼,形成了做人教育的基本内容。即: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首先要做到遵纪守法讲道德;个人品质应该具备自律、正直、良知;与他人交往应做到尊重、宽容、真诚;对自然环境要爱护等,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道德修炼上实现自律,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会做事——职业生涯中培养自理能力。学会做事是指在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学会以首创的精神能动地参与广泛而生动的社会生活,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以及在市场环境中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学会做事是人们未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们不仅要提高自觉做事的能力,还要培养做事的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持久和忍耐力、适应约束和挑战困难的能力、适应社会变化和竞争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学做”走向“会做”,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高效、敬业和负责地工作,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治,完成“学会做事”培养自理能力。

(三)学会学习——学习生涯中培养自主能力。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教师教学仍然起主导作用,但教师更多地是引导大家学习;书本知识仍然是主要传授内容,但更多地要靠同学自主地、自觉地学习,只有做到了学习自主,才能达到主动求知,才能自主学习。而学习自主是求知的基础,是学会学习的有力保证,只有在学习上成为自主的人,才会有自觉性,才能逐步形成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品性一定会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和学习策略基础上。

(四)学会生存——人生道路上培养自强能力。现在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造成日常的生活常识没有、基本生活技能不会。如有些大学生不会洗衣服,衣服攒一包后寄回家去;有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差,上学由家长陪读;有的大学生及遇到火灾、落水、受伤等危险情况和突发事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有的身体素质极差,弱不禁风;有的学生受点委屈或挫折就服毒或跳楼自尽。试想这样的孩子将来如何独立生活,如何能承担起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过去侧重应试教育,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导致高分低能的出现。人没有压力,不经受挫折,在其成长过程中就缺少处理针对外来冲击的能力。在现在的教育中应充分增加挫折教育和模拟情景处理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压力,有处理紧急事件和遇险自救的能力,使自身素质得到多方面的提高,在人生道路上自强不息,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三、构建大学生软能力培养机制

“机制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文化”。要形成学生管理文化,必须要先有相应的管理机制,由机制来左右学生的习惯,由习惯来转变学生的性格,最终形成学生管理的文化。

(一)加强制度建设。管理的本质就是控制,控制是管理的“维生素”。确立标准、衡量执行情况和纠正偏差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需要有原则性的制度来保证和支撑。没有规矩,无以谓方圆。通过健全的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制衡效果。

(二)系统制的机构设置。所谓系统制,是指将一个组织在纵向上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个下属层级对上一个层级负责,从指挥中心到基层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式那样的指挥系统。系统制的优点在于权力集中,指挥统一,层级分明,整齐划一,有利于培养具有统筹安排与综合平衡能力的学生管理干部。

(三)构建学生发展考核机制。“教育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说在于接受,在于唤起对象的主体性,在于促进对象的自我教育。”[3]学生是被教育者,同时又是自我教育者,学生自我教育的获得需要管理的支持。学生自我教育与学生管理紧密联系,一方面,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受学院各项管理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管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学生自我教育的水平。从目前情况看,部分学生随意性大、自控意识淡薄令人忧虑,这就为危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要以人为本,加强警示教育和培训,纠正认识上的偏差,防患于未然。同时,严格考核机制,把制度激励和评价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四)构建大学生“软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既是对过去行为的评判,更是对今后行为的引导,因此,无论是目标体系的确定,还是评价方式的选择,都要对大学生的软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具体应该从几个方面考虑:在评价主体上,要变学生客体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使其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在评价目的上,一是激励性与扬长性评价相结合,以发现学生长处和激励学生主动发展为评价的根本目的;二是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评价方法上,在基础性素质评价的同时,更多考虑发展性素质的评价,以“必须”为基础,以“应该”为导向。通过评价的改革,形成激励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四、搭建大学生软能力形成的平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指针,也必将对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二)儒家经典教育平台。儒家德育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尤其是德育方面更是意义突出,它强调的德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内省、改过、中庸对现代教育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即人本性相近,但后天的习得会使人相差甚远。如何能让原本可有同样成就的人能够有相近的收获,那就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国学精粹重新唤起共同的认知。因此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尽量经常性地请一些国学学者进行讲座,并同时开展讨论,使学生感受国学,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这不但可以使学生提高抗击外部冲击的防御能力,更能强化本土文化的感召力,进而起到时刻严于律己的现实作用。这对自我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生活园区教育平台。把学生党团支部建在宿舍。学生宿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休息的主要场所,成为相对固定的学生群体的主要聚集地,宿舍同学之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各个宿舍的学生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小集体,形成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宿舍文化氛围。学生党团组织建在学生宿舍,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强化宿舍在学生良好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培养和形成中的作用和功能,引导大学生在学生生活园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网络传媒沟通平台。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网络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信息传递的迅即性和交互性解决了学分制条件下德育工作受到时间、空间诸多限制的问题。学生与辅导员、导师之间不用见面便可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会在网上就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可以通过对其收集、整理和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网络的开放性不仅使学生方便地在网上查到相关知识,而且能变枯燥的理论灌输为生动直观、丰富多彩的文化熏陶,营造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

(五)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这三个层面的文化建设中,比如在校园的人文景观的设计、命名,在有关学生的管理制度的制订等学生可以参与也应该参与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聪明智慧。而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大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创造才能更是大有用武之地。社团文化、节日文化、宿舍文化等载体都是大学生自我创造、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舞台。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更多地要让学生自己去自我设计、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主动地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

(六)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决定了学校育人工作的社会性和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新形势下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增长能力,加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复合型的教育活动,具有纯粹理论灌输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暑期型的“三下乡”、“双休日”型的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强调指导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模式,充分尊重大学生合理的成长意愿,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实践证明,大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学校的条件和自身的需求自主地开展各项活动,不少活动从策划、组织到资金赞助等都是学生利用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在自主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了提升。

五、构建大学生软能力培养模式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大学生成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这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能力,而且要求深怀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提高大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是高校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提高硬能力,而且要发展软能力,只具备硬能力而缺乏软能力的人是跛子,是有饺子倒不出来的茶壶,只有软硬结合,才能胜任职业岗位的需求,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在大学生软能力培养建构方面作如下有益的探索。

(一)有利于育人方法途径的转变。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

(二)有利于学生成长与成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是走向社会的转折阶段,既要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又要使他们完美成才,更要使他们能够超越生命走向成功,以获得生命存在的最大意义与价值。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软能力”。“就业软能力”——可就业能力的概念是英国人首先提出的。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已经把提高国民可就业能力放在国家政策关注点的首位,并将国民可就业能力作为继GDP之后另一项衡量本国国际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当面试候选人都拥有不相上下的硬能力,同去竞争一份工作,同时挤向一座桥、一道门的时候,赢者往往是他们专业之外的软能力,比如社交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目前大学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原因很多,软能力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构建软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软能力”。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2]陈文.高校学生工作四论[M].香港:香港新华人民出版社,2006:178-182.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

猜你喜欢
学会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学会分享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学会分享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学会尊重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