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乡生态县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014-04-18 03:03廖金成
福建农业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安溪安溪县生态

廖金成

(福建省安溪县农村环保能源站 362400)

创建生态县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安溪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008年把“生态立县”与“环境优先”作为发展战略,提出了全面创建国家生态县的目标。近几年来,安溪县已完成了全面启动、稳步推进、全面完成等3个阶段建设,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标准,2013年5月通过国家环保部技术评估考核。文章结合安溪生态县建设现状,对生态县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为巩固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项目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 生态县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1.1 生态县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县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原则;三是坚持生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四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协调动作的原则;五是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六是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七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特色的原则;八是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1.2 生态县建设目标

在生态县创建过程中,安溪县紧紧围绕生态县建设规划内容,扎实推进实施六大生态工程:一是“森林安溪建设”工程;二是“生态茶园提升”工程;三是“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四是“重点污染源综合治理”工程;五是“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六是“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工程。

2 生态县建设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合力

安溪县认真按照国家环保部编制大纲的要求,委托福建省环境设计局精心编制《安溪县生态县建设规划 (2008-2017年)》,在此基础上,县政府组织制定《安溪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实施方案》。2011年1月县人大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1号决议”,以地方最高权力机关的名义,推动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纵深开展,并定期组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创建工作进行视察、督促。同时,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也相应成立配套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足工作力量,为创建国家生态县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2 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工作落实

把创建国家生态县的5大基本条件、22项指标,逐一细化分解为具体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责任人,并作为部门、乡镇绩效评估的核心内容进行单列考核。建立健全督查检查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对总评结果排在全县前3名的单位,给予表彰鼓励;排在全县后3名的单位,其年度绩效评估不能被评为“良好”及以上等次。

2.3 强化执法攻关,建立监管体系

整合县环境监察大队、林业公安、农业、水利、土地监察等执法力量,建立南北片区环境监管制度,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环境监察制度和领导挂钩负责制度;坚持“勤查重罚”,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一般性巡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节假日及夜间突击巡查等形式,严厉打击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行为。畅通群众环保信访投诉渠道,对群众反映的环保问题,做到件件有处理,事事有反馈。近5年来,共立案处罚759起,刑事判决67人。

2.4 拓展投入渠道,推动生态县建设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投入、部门支持、农民自筹和市场运作等运行投入方式,多渠道筹措,实施创建生态县工程所需的资金。一是在省、市各部门专项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县政府把生态县建设资金纳入年度县财政预算;二是引导各乡镇、各部门紧抓国家对生态县建设项目的投入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三是各乡镇、各部门把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中,做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工业污染防治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1]。

2.5 加大宣传发动,促进公众参与

全面构建“县委统一领导、县人大监督支持、县政府组织实施、县政协关心助推、各乡镇属地负责、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共同行动、人民群众热情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强化国家生态县创建宣传工作,制定专题活动方案,采取多种形式,让创建工作走进企业、走进机关、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商场,并通过县有线电视台、安溪新闻网、《安溪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简报》等各种媒介,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中的项目建设、民众参与、曝光和处置破坏生态行为等情况进行深度报道,形成“人人关注生态建设,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和合力。

3 生态县建设成效

3.1 实现石材行业全面退出

安溪县官桥至龙门区域原系福建省重要的饰面石材矿山主产区之一。由于石材行业粗放的发展模式,带来严重的空气、噪声、水质污染,以及山体破坏、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2010年安溪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石材行业整体退出计划,至2011年2月14日,区域内73家矿山开采企业、637家石材加工企业全面退出。同时,还启动实施官桥至龙门区域石材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程[2]。石材行业的全面彻底退出,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结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优化安溪县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2 促进绿色工业快速发展

生态县建设期间,安溪县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绿色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一是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了所有立窑水泥厂、粘土机砖厂,并淘汰钢铁落后产能83万t,关停淘汰落后矿业生产线20条。二是工业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三安钢铁烧结机脱硫工程、污水处理站以及闽华、凯鹰等涉铅行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稳定;工艺品企业电泳除锈等工序全部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旺旺食品、潘田铁矿等18家重点污染源实行视频联网监管。三是循环工业经济发展有力推进,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全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4.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94.1%。

3.3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近年来,安溪县探索总结了4种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全面提高了水土保持治理水平和成效。一是变崩岗侵蚀区为工业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龙门镇,利用治理崩岗整理出工业用地240 hm2,中国国际信息技术 (福建)产业园、旺旺食品等一批大项目落地。二是变崩岗侵蚀区为生态旅游区。连捷公司在官桥镇、龙门镇开发建设连捷温泉世界生态旅游项目。三是变崩岗侵蚀区为水土保持生态区。实现“上截、下堵、中绿化”治理目标,官桥镇塘垅和仁峰等崩岗区全面治理,植被覆盖率由15%提高到93%以上。四是变崩岗侵蚀区为经济作物区。通过强度削坡等办法,把整片崩岗群整理成水平梯田,种植茶、果等经济作物。全县累计投入水土保持资金2.53亿元,治理面积1.75万hm2。据遥感卫星监测,全县累计减少13.5万t的泥沙流入溪河、水库。

3.4 落实生态茶园建设

茶叶种植模式不断创新,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生态茶园。一是实现“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茶园发展要求,茶山生态建设全面落实。5年来,建成生态茶园1.63万hm2。二是“退茶还林”工程启动实施,压缩环境恶劣的低产茶园种植面积。自2008年起,全县禁止新开垦茶园,发现毁林种茶行为一律重罚重判;同时对25°以上的山坡地、生态脆弱区,以及省道、沿溪“两侧一重山”的茶园,逐步退出,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耕则耕,每年至少退茶 66.66 hm2[2]。

3.5 环境卫生得到整治

在生态县建设的推进中,全县24个乡镇均建有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或垃圾中转站,并配套专门垃圾收集清运队伍,建设1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规模300 t。建成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6万t;完成龙门、湖头2个小城镇试点乡镇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据统计,全县有20个乡镇建成微动力、人工湿地、氧化塘等模式的污水集中处理站25座。目前,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到100%。农村面源污染得到遏制,关闭了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规范了禁建区和适当可养区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面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茶 (果)”生态农业养殖模式,实现污染物的有效利用。

3.6 “森林安溪”成效突出

县域全面实现封山育林,建有15个森林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林重点保护区和2个省级森林公园,全县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森林公园面积达1.53万hm2,自然保护区覆盖率5.12%。2013年森林面积为194 103 hm2,森林覆盖率65.0%,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4 结论

安溪县通过实施国家生态县建设,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有效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现代山水茶都的发展,激活县域发展活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巩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地位。2013年5月,安溪县生态县创建5项基本条件、22项考核指标均达到了国家生态县考核标准,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今后,安溪县将对照国家级生态县的创建标准,以更严格的要求抓成果巩固提升,以更高标准抓长效体制管理,使生态县建设目标更加突出经济结构调整,更加突出环境优先战略,更加突出生态理念宣传,更加突出生态文明水平,争取早日通过国家级生态县的全面验收并挂牌,使安溪茶乡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茶更香。

[1]廖金成,易火炎.农村环境现状和成因分析及对策 [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43-45.

[2]安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溪年鉴 (2011-2012) [M].安溪:安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2.

猜你喜欢
安溪安溪县生态
游鼓浪屿
“生态养生”娱晚年
做冰镇小吃
预防病毒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除夕夜中的烟花
茶悟
中国梦,朴实梦
安溪寿星爱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