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角”空间范围与发展定位

2014-04-19 09:27朱丽萌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城市群片区生态

□朱丽萌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13)

2012年2月,“中三角”所在“中三省”(指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三省,以下同)在武汉共同发表了《武汉宣言》,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随后相继签署了交通、产业、农业、水利、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具体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中三角”从构想、探索,进入全面启动和具体实践新阶段。2013年2月,“中三角”由“中三省”携手深化为“中四省”(包括安徽省)共谋发展,四省省会城市在武汉共同达成《武汉共识》,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开启了“中三角”合作发展新篇章。

一、“中三角”空间范围界定

如前所述,“中三角”的构建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其空间范围尚无定论。其中,到底是由湘鄂赣三省组成,还是由湘鄂赣皖四省组成,特别是合肥是否属于“中三角”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认为,“中三角”以湘鄂赣三省组成更为合适。

首先,从地理空间来看,我国长江中游是指从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一带,安徽处于长江下游,并不在长江中游范围之内。

其次,从城市群发展来看,安徽已经跻身长三角,成为长三角的重要一员。实际上,早在2005年初,安徽就开始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利用区位上与长三角的“无缝对接”优势,在基础设施、体制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正式全方位接轨长三角。2010年,合肥市、马鞍山市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俱乐部成员。2013年,芜湖、滁州、淮南三市作为新成员,也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至此,安徽省已有5市跻身“长三角”。

再次,从经济联系强度来看,2011年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以武汉、长沙、南昌对其他省会城市的引力排名分别列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前三位,达到 67.81、44.52、31.56。合肥仅为26.45,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名第5位。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城市之间的相互引力之和为50.84,高于其他任意三个省会城市组合之间的相互引力之和。

根据以上初步判断,进一步对“中三角”所在“中三省”省内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计算,同时按照戈特曼关于城市群内涵的界定,“中三角”将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城为支点,以长江中游为主轴,以京广线、沪昆线、京九线和武九线为重点,囊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3+5”城市群、大南昌城市群在内的所有城市,如图1所示。

图1 “中三角”空间格局示意图

基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均以设区市为单元,江西参与“中三角”也应以设区市为单元。按照行政区域相对完整、区域集中连片、经济联系强度、交通基础设施等状况,将江西萍乡、湖北荆州纳入“中三角”范围。由此,最终界定的“中三角”空间范围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仙桃、潜江、天门、咸宁、黄冈、荆州;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抚州、宜春、上饶、萍乡等共27个设区市。[1][2]由于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之间距离相近,基本成等边三角,故称之为“中三角”。2011年,这27个设区市以占全国8.02%的人口,2.8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8.16%的生产总值,9.31%的工业增加值,4.75%的地方财政收入,7.53%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的出口总额。

二、“中三角”发展空间定位

“中三角”发展空间定位——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核心增长极。即依托地处长江中游水陆空交通的优势,借助中部崛起成长的良好机遇,迅速成长为中部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最终成为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增长极。

从全国来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总体欠发达,不平衡发展将是我国很长时期内的主旋律。如今,在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三大增长极,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中西部地区增长极明显偏弱。“中三角”作为成长中的三角,在我国定位于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核心增长极,既是不平衡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中部崛起的根本所在。表1显示,2011年“中三角”龙头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对本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基本排名前三位,中心城市影响力相对较强,依靠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使之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核心增长极,有利于迅速推动“中三角”的成长和发展壮大。

表1 2011年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及在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亿元、元/人、%)

其中,湖北片区应定位于“中三角”崛起和中部崛起的中心战略支点;湖南片区和江西片区应定位于“中三角”崛起的战略支点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中三角”以三省省会城市为龙头,但三省省会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定的差异。无论在“中三角”,还是在中部地区,六个省会城市中武汉实力最强,在本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最为突出。

三、“中三角”发展功能定位

“中三角”发展功能定位——中国区域性经济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区。即依托“中三角”地处我国经济重心和几何中心的地缘优势,将其打造成为我国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区,力争成为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区。

长江中游地区一直是我国国土开发和布局的重点地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两型社会”实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其定位于我国区域性经济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区符合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设想。2011年,“中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仅次于我国前三大城市群,稳居第四位,将其打造成为我国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区是“中三角”超大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选择。

表2 2011年“中三角”及片区经济发展状况(万人、万平方公里、亿元、%)

表3 2011年“中三角”及片区人均和地均经济指标发展状况(元/人、万元/平方公里)

其中,湖北片区应定位于“中三角”和我国中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湖南片区和江西片区应定位于“中三角”经济副中心和中部地区重要经济区。湖北片区在“中三角”中人口居中,土地面积最小,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密集,成长为“中三角”和我国中西部经济中心,更容易发挥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湖南片区、江西片区定位于“中三角”经济副中心和中部地区重要经济区更为合适。

四、“中三角”发展产业定位

“中三角”发展产业定位——“两基地两区、一中心一枢纽”。即全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区;我国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一)全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基地

即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和长江“黄金水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龙头,重点打造以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产业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以装备制造、冶金、石化、汽车、船舶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食品、木竹、制衣业、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把“中三角”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基地。

“中三角”地区汇集了三省主要高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将其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基地符合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设想,而且有利于“中三角”发挥自身高技术优势,积极承接国外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中三角”地区的新型工业化进程。2011年“中三角”装备制造、冶金、石化、汽车、船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基础较好,为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湖北片区应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高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钢铁、石化、化工、汽车、造船、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湖南片区应定位于装备制造业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特高压输变电等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特别是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高档数控装备、大型冶金矿山设备、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等先进制造业。江西片区应定位于新兴产业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动力汽车、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九江沿江产业带建设,提升改造有色金属、钢铁、汽车、船舶、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传统行业,培育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区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即围绕水稻、淡水养殖、木竹、茶叶、油茶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以建设生态农业高效示范区为目标,加快特色农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全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以高产优质水稻、名优特淡水产品等为主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基地,以及我国重要粮食安全保障区。

“中三角”地区是我国发展农业生产最为有利的地区之一,著名的“鱼米之乡”,其在中国的农业地位不可替代。2011年,“中三角”以占全国8.02%的人口,2.82%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7.97%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生产了全国8.69%的粮食产量、13.32%的棉花产量、13.24%的油料产量、11.05%的肉类产量和25.35%的淡水水产品产量。

其中,湖北片区应重点发展水稻、水产、棉花、油料等农产品,推进形成优质水稻产业带、双低油菜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水产养殖带、生猪产业带等优势农业产业带。湖南片区具有粮食生产和肉类生产的绝对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湘菜产业发展,从“培育湘菜品牌”到“发展和提升湘菜产业”再到“打造湘菜千亿工程”,湘菜产业迅速崛起。[3]湖南片区可以依托湘菜的品牌优势,在重点推进优质粮食、优质蔬菜、双低油菜、优质棉花、品牌柑橘、品牌茶叶、生猪、家禽、草食动物、淡水产品等基础上,加快建设优质湘菜原料基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江西片区具有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的优越条件,应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以农业区域发展为前提,重点推进粮食、棉花、油料、茶叶、中药材、蔬菜、水产、食用菌、花卉等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加快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江西片区农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立体化进程,成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

(三)我国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即依托“中三角”区位和水陆空交通便利的条件,加快把“中三角”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功能最强、成本最低、流量最大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以现代物流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成为中西部地区功能最完善、辐射面最广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中三角”地区是一条江(长江)串起两大湖(鄱阳湖和洞庭湖),是我国最具备发展水、陆、空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又使其在我国具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我国沟通东西和南北的重要通道,是我国中西部交通最便捷的地区,也是我国商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

其中,湖北片区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会处,应依托片区已有服务业基础,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交通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打造中部地区金融机构聚集区,成为金融服务高地;建设武汉城市群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将其打造成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湖南片区京广、浙赣、湘黔、湘桂等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京珠、上瑞高速等及武广客运专线铁路贯通,杭长客运专线正在建设,水运和航空条件比较优越;江西片区京九铁路、浙赣铁路等贯通,昌九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正在建设杭长客运专线和合福客运专线、衡茶吉铁路等,高速公路里程已突破4000公路。这些条件均有利于“中三角”打造成为我国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成为我国中西部交通最为便捷、通畅、高效的交通枢纽。

(四)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

即凭借“中三角”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以旅游业为引擎,将“中三角”建成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科考探险等综合性旅游地,成为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荆楚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地,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和湘赣鄂三省协作旅游示范区建设,建成国内红色文化高地和国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中三角”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自然风光和人文胜景独具特色,有中国“绿肺”之称,拥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属于亚热带森林和水生态系统核心区,生态环境优良,农耕文化、荆楚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浓厚,将“中三角”定位于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完全符合区域自然和生态环境、历史底蕴的内涵。

其中,湖北片区应围绕都市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打造武汉、黄冈大别山、孝感大悟等国家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鄂东鄂南水体和山地游憩带、荆楚文化景观带。湖南片区应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带状连接岳阳楼、屈子祠、韶山、富厚堂、衡山、炎帝陵、舜帝陵、莽山等景点,成为红色旅游高地,全面构建以红色旅游产业、创意设计产业、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游戏产业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打造国际文化名片,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江西片区应构建赣北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和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带,大力发展生态化产业,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等为支撑的生态化产业体系,树江西片区国际生态名片,成为我国乃至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高地,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为推动全国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积累经验。

五、“中三角”发展特色定位

“中三角”发展特色定位——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区。即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挥亚热带森林和水生态系统核心区的作用,切实维护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发挥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努力创造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生态、一流人居环境,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一条江串起两大湖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中三角”在保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乃至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责任。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生态经济区,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构建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中三角”定位于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区正是国家意图的具体体现。

综上分析,“中三角”以湘鄂赣三省为宜,以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大南昌城市群为主要载体。“中三角”应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两基地三区、一中心一枢纽”(全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区;我国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核心增长极,成为我国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其中,湖北片区应重点推进“两基地两高地、一中心一示范区”建设,即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宗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高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区域性服务业中心;“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依托湖北片区地处我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高铁、高速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交会处的优势,迅速成长为“中三角”崛起和中部崛起的中心战略支点,成为“中三角”和我国中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带领“中三角”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湖南片区应重点推进“一高地两基地、一中心一示范区”建设,即成为装备制造业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宗优势农产品和湘菜产业基地;红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依托湖南片区地处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接合部的地缘优势,迅速成长为“中三角”崛起的战略支点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成为“中三角”经济副中心和中部地区重要经济区。江西片区应重点推进“三高地、两基地、两示范区”建设,即成为新兴产业高地、生态旅游高地、生态农业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依托江西片区地处京九和浙赣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泛长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接合部的地缘优势,迅速成长为“中三角”崛起的战略支点和中部崛起的新兴增长极,成为“中三角”经济副中心和中部地区重要经济区。

[1]习明明,张进铭.“中三角”城市群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视角[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6).

[2]朱丽萌,陈雁云.对省级行政区域城市群构建的思考——以构建大南昌城市群为例[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3).

[3]夏文星,张斌.湘菜产业年营业额近1000亿[N].湖南日报,2011-10-18.

猜你喜欢
城市群片区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生态之旅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