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在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2014-04-20 06:49刘宇松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模因口译宿主

刘宇松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长沙 410205)

近年来,模因论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关注,他们将模因论从生物领域转化到文化领域并解释其各种现象。模因 (meme)最早出现于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所著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它从基因(gene)一词派生而来,达尔文将其定义为文化传播或模仿的基本单位[1]。人类文化传播实际是模因的传播,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因此模因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有不少人对模因进行了研究并且影响深远,例如AndrewChesterman,Susan Blackmore,Francis Heylighten是第一位把模因引入翻译的人,他提出了翻译模因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国内对模因论的研究晚于西方很多年,但也取得了一定收获,很多有关模因论的作品涉及很多方面,如翻译、教学、文化等等[2]。国内学者对模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翻译模因理论的评述,对翻译教学和实践的指导上。著名学者教授何自然于2003年在中国引入模因论,并且将其应用到翻译领域。他指出模因论的引入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在模因论的启示下,以往被否定,被认为机械、不合理、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重新审视评价甚至要恢复提倡[3]。王斌指出翻译模因其实是文化模因的一部分,对教学有积极影响[4]。马萧依据翻译模因论以及模因的循环周期,指出翻译教学过程就是模因进行复制传播的过程[5]。虽然国内对模因理论的研究数不胜数,但是翻译模因论的研究还很匮乏,在整个语言研究中仅占很小比例。

一、模因与翻译模因论

模因虽起源于生物领域,但学者将其引用到文化领域,称之为文化基因。基因可按照组织形式分为基因族、基因库和基因湖,文化也可以按照影响分为个体的、种族的乃至整个世界的。模仿是模因的核心。通过复制、传播和发展,模因才能得以继承与发展。模因记忆在大脑里,随时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被激活。模因现象随处可见,任何观点、评论、知识和方法都有可能成为模因。生物的基因依靠遗传来延续和发展,同样,文化基因也需要载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继承和发展,那么人类便是传播文化模因有效便捷的机器。

芬兰学者切斯特曼首次将模因与翻译理论系统联系起来,他把翻译研究看做是模因论的一个一部分,将有关翻译和翻译理论的定义和观点称为翻译模因。他在考察翻译理论的进化过程中,发现了翻译模因的生命力不相同[2]。有些翻译模因由于不被广泛接受而消失;有些因为持久度不长而被其他理论取代,有些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且由于广泛流传得以保存继承[6]。根据模因论,翻译理论的不断进步发展本身就是基于翻译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翻译模因库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翻译模因,每个模因对翻译模因不是百分之百的复制传播,它在复制和传播时会发生变化,使得结果跟原来的不完全相同,而是一种增减重组的关系[7]。因此,翻译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是动态的。

二、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模因,其主要的生存方式是复制和传播。人们学习应用语言的过程就语言模因传播的过程。实际上,语言作为一种模因,语言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就是历代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复制和传播。语言中任何单位(字词句篇)只要通过模仿,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模式,就能成为模因。但是模因的模仿和复制并不是百分之百重复,而是经过一定重组和变化。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方式有两种:基因型与表现型[7]。基因型模因是指相同的信息尽管复制和传播的方式不同,但内容一致。而表现型模因则指虽然形式一样,但内容已经改变。这两种复制与传播都是模因得以继承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模因论传播的四个阶段

Heylighten(1998)把模因的成功复制分为四个阶段:(1)同化(assimilation):有效的模因必须要感化新的宿主,并为之理解接纳然后进入记忆。同化还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新的宿主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并通过分析、认知和重组来发现模因;二是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分别受到注意,被宿主所理解和接受;(2)记忆(retention):成功有效的模因要留在忆中停一段时间,保持的时间越长,被复制传播影响他人的能力就越大;(3)表达(expression):宿主在与其他个体沟通交流时,必须从记忆中将模因调动出来,并被新宿主感化接受的外在行为。最典型的表达手段有话语、图像和肢体语言;(4)传播(transm ission):模因在这阶段通过不同的有形媒介或者载体,稳定准确地将信息传递出去[8]。

四、模因论与英语口译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反映口译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口译教学不仅对教师自身水平要求很高,而且教师要灵活掌握两种语言的转换技巧,熟悉异国文化差异,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国内对口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欠缺成熟也造成了当前口译教学的困难局面。本文将模因论运用到口译教学,不仅丰富了口译教学理论,而且对口译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翻译与模因密切关系在于翻译是模因跨文化屏障进行传播的载体。模因与口译存在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就是模因,口译的核心内容就是语言。口译通过口头传达信息,是人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方法。不同的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离不开口译。模因和口译的过程分为三大环节,即语言信号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具体表现为源语输入、解码、记忆、编码与译语(目的语)输出(见图1),这一过程与模因复制传播过程是相似的[9]。

图1 模因复制四个阶段与口译过程对比图

口译活动已被看成是两个异国文化模因互相传播的过程。源语说话者就是源语模因的宿主,译员在接源语言模因后,通过理解、加工、重组将源语信息存储在记忆中,如此译员成为新的模因宿主,之后译员再将源语模因加工、重新编码,使得成为目标语言向观众传播。如果听众理解输出的源语言后,并接受加工编码,储存到大脑记忆中,那么源语言模因就得到了复制传播,这种传播不是百分百的克隆,是经过加工过滤和重组的[10]。如何对源语模因加工编码重组使听众有更为深刻的感受,需要译员采用不同的技巧与方式,最大限度地让新宿主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接受源语模因。每一位译员都可以是语言的宿主,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强化可以缩短源语模因与目标语模因的距离,使得交际活动中的双方能更容易有效的理解,促成交流顺利进行。可以说口译的过程就是语言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过程。

五、基于模因论的有效大学英语口译教学

如上所述,模因的生命周期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与传播。它们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非常符合口译能力培养发展的规律。

(一)口译教学中的模因同化

同化要求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成功的模因首先要感化新宿主,并且能被新宿主注意理解接纳。口译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交际行为,可以视为一个有效的文化传播手段。因此在口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感化”。在这阶段,口译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创设情景化语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主动参与到口译学习中,深刻感受课堂环节。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口译自信心以及口译兴趣,使学生自主融入到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和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给与学生自主发言权利,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创新,适时给予积极鼓励和正面的引导。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口译场景,引导学生用潜在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来完成所交代的任务。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翻译现场的感觉,还能最大限度的机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学生在做口译任务时,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劣势,找到与其他口译员的差距,这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口译能力。只有学习者自主关注理解同化所接触的事物,口译教学效果才更明显,教师教学也更轻松有效。

(二)口译教学中的模因记忆

记忆是模因在记忆大脑中的停留,而且停留时间越久,被宿主感受的机会也就越多[7]。模因在记忆停留的时间主要受模因出现的频率和重要性影响,所以不少学者倡导反复复制模仿。语言模因的复制过程其实就是通过模仿进入大脑记忆并表达出来的过程。所以,一名好的口译员既要掌握口译理论还要熟练口译技巧,而大量的朗读、模仿和背诵训练是让口译模因长久停留在记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背诵材料,反复重复口译模因。在帮学生选择材料时,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应该将视野放宽到更灵活生动真实的材料上,如将新闻片段、有趣的电影或者现实的会议作为学生模仿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让口译模因长久停留在记忆中。

(三)口译教学中的模因表达

表达是个体通过交流将保留在记忆中的模因调动出来,并通过感化他人来达成此次交流的目的。口译的本质就是将内化的模因调动出来,转为外化语言模因,并被他人感化理解接受。口译的目的就是通过传递模因并努力使受体接受被传递的模因。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存在大量真实复杂的场景,口译模因要使接受者理解接纳被传递的模因,外显形式必然是呈现复杂化、多样化。这就要求在口译教学中要求教师多设置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模拟学习。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不同场景的设置,利用科技手段虚拟出各种真实的不同背景的文化场景,例如商务谈判、国际会议、国外旅游等,根据课堂任务来选择不同的场景,而且学生也可以在校外通过账号登陆进入模拟场景,这样既可以节省不少资源时间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各种复杂多样的口译现场,激发他们内在的各种口译模因,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模拟,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口译技能。这样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各种语言材料,还能感受并适应不同文化背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与口译水平。

(四)口译教学中的模因传播

传播是通过有形承载体和媒体传递给另一个受体[5],口译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异国文化语言信息。为了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学生要清楚口译不是原封不动地将源语言模因转化为目标语言,而是一种有意义地积极地以交流信息为宗旨的需要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活动。那种单一地将句子词义转化为目的语的活动是无法将源语言的信息准确合理地传播给听众。在进行口译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兼顾交际所涉及的其他方面,例如语体含义、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含义等等。对口译教学而言,让学习者将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这是口译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也为口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例依据。

结语

模因复制传播与口译教学过程十分相似,模因论丰富了口译教学理论,为口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口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将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口译相结合,根据模因复制传播的四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来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必将促进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水平的提高。口译教师在口译教学中要注重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多样情景,提供高水平的模拟视频,同时要兼顾口译场景中的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对口译模因记忆的存储,积极地对口译源语模因进行编码重组,以便能够顺利有效地输出目标语模因,并且让新的宿主理解接受,进而提高自身口译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口译人才。

[1]Dawkins,Richard.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Chesterman,Andrew.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John Benjamnini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4]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3):38-44.

[5]马萧.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3):72-76.

[6]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1-209.

[7]Blackmore,Susan.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8]Heylighten,Francis.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A].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C].Proceedings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1998:418-423.

[9]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10]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1.

猜你喜欢
模因口译宿主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表现为扁平苔藓样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