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

2014-04-22 05:44刘澜秦立国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

刘澜+秦立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信息服务

摘 要:文章从个性化信息服务基本理论入手,研究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现状,并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40-03

作者简介:刘澜(1976-),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电子信息部主任;秦立国(1980-),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讲师,馆长。

随着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信息量呈现几何倍数增长[1],社会对于信息的需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而且已经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但是,信息的衍生速度远超过人类的想象,它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烦恼,“信息过剩”、“信息过载”甚至是“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人们对于需求信息的获取。如何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提供准确、针对性强、恰到好处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核心业务工作,也是其面临的重大问题。个性化信息服务是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和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2]。它是以个性化服务为手段的信息服务模式,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的主要形式。

1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及意义

个性化源于现代营销学,其本质思想是根据用户明确的或潜在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习惯、特点及偏好[3]为基础主动推荐给用户的服务方式[4],是以用户满意为目标的主动服务。其主要的含义是按用户特征组织信息和按用户需求提供服务,即个性化信息和个性化服务[5]。现代高校图书馆工作就是以个性化信息服务为中心[6],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分析、跟踪、挖掘用户潜在的兴趣、爱好、需求等,提供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可定制性的智能服务,从而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个性化信息服务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信息化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产物。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有利于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有利于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是高校图书馆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和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深层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既可以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又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否则,面对日益强大的公共信息资源、手段不断延伸的搜索引擎以及信息垄断,图书馆用户将不断地流失,甚至会产生危机,影响图书馆的发展和生存。

2 个性化信息服务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2.1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在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但在筛选过程中却因为指数级信息量的产生而无从下手,即使入手也非常困难,甚至最终导致能够获取的信息资源既不符合需求,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个性化信息服务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图书馆提供什么,用户接受什么”的被动服务模式,而变为“你需求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主动服务方式。这一服务形式的转变符合网络社会展现个性、倡导创新的需要,图书馆作为信息化社会中主导信息服务供需关系的主体部门,必然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逐步开展并逐渐提供和完善个性化服务。

2.2 个性化信息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并利用有效的、准确的、科学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越的知识服务。而学生的学习涉猎范围可能会超越专业、跨越学科,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目的地选择所需资源,但是这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盲目性,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手段,它会基于学生年龄、学习阶段、专业特性、学科特点等方面营造一个服务学生需求的学习环境,并能适时地调整服务层次和多样化,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对大学生的学习最为有效、可行[7]。

2.3 个性化信息服务为高校教科研提供有效的服务

高校科研人员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承担着各级各类科研立项,因此,他们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更为迫切,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图书馆作为大学信息资源中心,既是信息来源的领航者,又是信息传播的执行者,必须为其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比如:为科研人员网罗搜集其所需信息,建立需求档案,及时地为其提供所需信息的最新动态、研究进展和相关文献资源等,只有提供了这样的信息服务才能使其在科研立项中处于高水平状态。

3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现状

3.1 国外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状况

国外个性化信息服务源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启动的数字图书馆计划,随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效仿。当个性化定制服务被Yahoo等商业门户网站大力推广和应用后,美国图书馆界便开始了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科研研发,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MyLibrary个性化服务系统,并借助高度发展及普及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成功地开展了服务,使个性化服务从学术研究逐渐转变为应用研究。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在应用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技术主要有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代理技术、个性化定制技术、信息推送技术,通过筛选、分类排序,并按照用户特定要求,为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源,但其不能根据每个用户的习惯、爱好及上网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和提供智能检索,因此,高校图书馆如何提供更为智能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未来研究的重点[8]。

3.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状况

我国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始于1999年科技部“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系统”项目,2000年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余锦凤教授承担[9]并开发实用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截止到2013年6月底已有2,846篇“个性化信息服务”相关论文发表,显示了国内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但仍旧是处于探索阶段,各类型开发项目、科研立项仍处于开展之中,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图书馆开展了个性化信息服务,而且并不能实现针对单一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仅限于用户挑选自己需求的相关信息。endprint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还很滞后,应用性少、形式单一、服务效果不明显,较之国外大学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我们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上升性发展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主要体现为:①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师生的急剧增长,可以说,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体系具有广大的用户群。②个性化信息服务体系所需的安全身份认证、网页动态生成、Web数据库、信息挖掘、智能代理等相关技术基本成熟。③随着网络平台的建设,也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为骨干的图书馆网络群已经实现了中外书刊联合目录、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集团采购资源、重点学科建设,实现了各个图书馆及图书馆与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共享,丰富了各馆的馆藏,也加快了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这些均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奠定了技术及资源基础。

4 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4.1 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问题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馆藏”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已经收藏的各类文献,还包括具有实效性的网络动态信息、电子出版物等。目前,各高校都会根据实际需求建立书目数据库,购买商业数据库和自建各类数据库,丰富了馆藏。但是,“信息匮乏”和“海量信息”这一矛盾体始终制约着读者的利用功效。因为无论是传统馆藏还是网络资源都很难全面满足某一用户的所有需求。所以,迫切需要图书馆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它是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内在需求。

4.2 服务理念陈旧和需求意识上升的问题

服务理念决定服务方式。网络环境下的服务理念是什么?如何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这是图书馆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主要针对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管理和传播,服务中一味地追求满足某一层面上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这一观点始终把用户当成图书馆服务的客体,忽略了用户在网络环境下已经成为主体的现实,忽略了这一主体带有主观的个性需求。这种“粗放型”服务模式成本高、效率低、层次相对过低。而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应尽量提高信息有效性、实效性和专指性,是一种一一对应关系的低成本、高效率、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因此,服务理念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无法准确定位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就无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无法深化服务形式。

4.3 服务人员的问题

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服务人员的配置和素质。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单一,严重缺乏专业学科相关知识。对于深度发掘信息资源有一定的专业障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要求,一旦其达到该领域学术水平的瓶颈,将无法继续提供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图书馆人员配置存在匮乏的现象,使得参考咨询、网络检索、信息分析、市场调研、营销公关等相关服务无法正常进行,使得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工作难以开展。

4.4 用户安全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个人数据被计算机系统收集、存储、传输和调阅,对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数据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个性化服务必须在获取个人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提供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这就涉及用户安全的问题。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制定和规范在安全范围内的诚信服务,如果需要动态跟踪,必须征得用户的同意方可进行。因此,隐私问题严重制约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开展。

5 发展对策

5.1 自建具有区域、专业或学科特色的数据库和导航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网络是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托于数据库信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选择上应侧重具有区域、专业、学科特色的资源,整合、拓宽、建库并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提供检索或者搜集网络相关主题资源并给予提供导航链接,引导读者根据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信息,但此项操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5.2 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心

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采取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成立“个性化信息中心”。构建动态服务模型,结合发达的通讯技术从本质上纠正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纠正图书馆管理人员服务形态的转变,确立“服务是以人为本的服务”,这就要求必须成立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中心,才能更加全面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实体与虚拟结合、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服务水平相结合。但此项机构的工作宣传与引导相对困难,改变传统、打破常规历来都是一个缓慢而又必须循序渐进的过程。

5.3 培养个性化的工作人员

个性化信息服务取决于个性化服务的提供者。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馆员不再是单纯的管理者,而是信息的组织者、创建者,是将各类信息个性化、人性化的执行者。因此,要求其业务水平、组织能力、再创造能力,甚至是跨专业、跨学科能力必须满足实施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需求。为此,应该成立“学科馆员”制度,提高馆员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的频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按人按需成立相应的个性化服务团队,信息供应从需求开始直至需求结束,并适度引导用户需求。

5.4 强化用户信息保障工作

在个性化服务过程,如果保密工作、保密措施不强会造成用户信息泄露。为此在宏观上要强化保障制度,个人隐私应在法律框架下建立相关督导机制;在微观上应加强宣传,与用户签订隐私底线协议,发布图书馆相关隐私声明,强化第三方督导检查手段等,确保用户的理解和支持并严格执行保密政策。

总之,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优化资源效益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打开了一扇隐形的大门,开拓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其前景是广阔的。高校应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拓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使其成为网络社会中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卢小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87-189.

[2] 约日尼沙·阿布拉,古丽巴哈尔,古丽巴哈·托乎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探讨[J].科技信息,2011(29):247,269.

[3] 史田华.因特网个性化信息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2002(1):31-32,38.

[4] 曾微泊,熊雯.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个性化信息服务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0):12-14.

[5] 庄鹏,张惠惠,夏佩福.代理模式实现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5):15-17,38.

[6] 夏志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03(6):89-92.

[7] 李甜甜.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5(5):175-177.

[8] 刘勇敏.美国大学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简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5):73-75.

[9] 余锦风.基于Web的数字图书馆定制服务系统.[OL].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xm2000/tsg.html,2006,03,15.

(编校:崔萌)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
微信平台在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公共图书馆科技创新服务探析
农业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研究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