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设体育俱乐部的思路及建议

2014-04-26 05:02戴春丽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探讨体育教学高职

戴春丽

摘 要:业余体育俱乐部是一种在高校内兴起不同于传统体育课程的体育教学形式,首先在国外兴起并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国内高校亦日趋成熟。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为例,针对高职院校中开设业余体育俱乐部普遍会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探讨,介绍业余体育俱乐部的项目特色及其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构架,对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提出了发展思路和成立建议。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06-02

大学生业余体育俱乐部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与补充。目前,在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业余体育俱乐部已经在全国许多高校建立并各具特色,它与传统的专项体育课存在许多不同点,作为当代大学生锻炼身心、学习技能的一种形式在课余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本身所占课程比重较低,导致俱乐部的开展经常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俱乐部在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的项目特色、组织架构等现实性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与见解,并提出若干有益的建议。

一、业余体育俱乐部概述

“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爱好者自发性、自立性的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和相互间的协调和睦而进行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组织”[1]。高校体育俱乐部本身借鉴了国外发展很早的俱乐部组织形式,同时融合了国内体育教学的特点和特色而形成。为了进一步贯彻体育改革“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我国大部分高校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建设。高校业余体育俱乐部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由体育教学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的业余体育俱乐部,此类俱乐部能提供较为专业的师资力量,场地和资金比较充足及活动开展时间也相对固定;二是由学生社团组织或体育爱好者自发组织成立的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学生参与面更大更广,也享有更大的自由度,但专业性无法保障,管理较为松散。目前,高职院校因其学制只有三年,而真正的体育课程只有一年的原因,体育教学的效果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体质也无法得到较好的锻炼和保证,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有也多数仅属于后者,由学生自发组织,其专业性和系统性无法得到保障。由于是学生自发组织,其无法得到学校更多的包括场地、经费与师资的支持,也就无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逐渐走向若干兴趣分子自娱自乐然后解散这样的尴尬境地。

二、业余体育俱乐部的项目特色

(一)课内外结合,实现一体化教学

高职院校业余俱乐部的建立有着不短的历史,也在很多院校产生过积极的“化学作用”,大大地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业余体育俱乐部,首先要把体育教学课堂与课外体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学校隐形课程的教育作用,也抓住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作用。它又较好地把课内、课外、社会的一、二、三课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2]。

(二)营造自主、宽松的环境

业余体育俱乐部之所以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在于其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再次,其学习环境宽松,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不喜束缚,体育俱乐部打破了传统体育课堂说教性气氛浓厚,学习时间固定等壁垒,使学生能在更加轻松和愉快的环境下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锻炼身心。其主要特点:一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表现在学习时间的自由度,即什么时间上课,多长时间修完课程完全由取决于学习者本身。学习内容的自由度是指学习什么项目,可由自己选择、也可以随机进行变化。在什么地点上课,由哪一位教师的指导都由学生自由选择。二是业余体育俱乐部能顺利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在促进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气氛有很好的作用,对于促进学生体育意识、行为、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开放管理、多样选择、个性发展

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扩展高校体育学习的口径、增加体育课程的弹性,加大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方式的开放性。根据国外的经验,横向要构建高校体育、社会、家庭的体育教育三位一体化,高校体育培养的触角要向家庭和社会延伸。纵向构建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科研、群体、竞赛、训练五位立体化管理,而且一体和立体的网络完全成为互动的管理机制。学习项目的多样选择。在业余体育俱乐部里,学生可以选取到更多的不同类型的课程,并与一个跟自己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构成的群体一起学习,并且学生能在一个课程学习完毕以后转到别的新项目进行学习,或者进行原项目更深层次的学习,选择更加的多样性。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目前开设的业余项目有拳击、体育舞蹈及自行车等科目,但是部分课程仅针对教师开放,普及程度不高。体育学习的个性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学习体育技能的平台也层出不穷,可以说他们对学校传统体育教学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小,学生通过业余体育俱乐部可以获取更多的学习渠道,可以通过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往获得、从不同类型和知识面的教师中获得、也可以从大众体育的形式中获得。

三、组织形式与架构

(一)开设单项体育俱乐部

有的院校只开设一个单项俱乐部,如东北师大只设了一个足球俱乐部。而大部分院校为多个俱乐部,如浙江农大就开设了13个单项体育俱乐部[3]。根据调查和研究发现,大部分业余体育俱乐部运动项目以游泳、网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武术、健身健美等为主,而传统竞技项目如田径、体操的比例却日渐式微,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受欢迎的俱乐部均主要开设在学生益智、合作意识和个人形体、能力发展及日后社交能力的锻炼上更能发挥作用的项目。

(二)开设季节性项目短训班

业余体育俱乐部可充分利用每年的两个假期举办冬训式的远足、野外生存训练班;夏令营式的旅游活动,如组织自行车跨市或跨省的旅游活动等。有条件的业余体育俱乐部还可以开展登山、攀岩以及水上娱乐活动(潜水、水上救护等培训班),可视假期的长短办短训班等。

(三)为其他学校、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类培训班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处于中山市五桂山镇职业教育园区,周边场地资源丰富。当地各类企事业单位员工对于参加业余体育俱乐部,增强锻炼的诉求也日益增长。学院业余体育俱乐部可以为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类健身、流行体育运动培训班等,开拓培训市场,同时为俱乐部的运营经费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业余体育俱乐部的架构

业余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对俱乐部进行全面指导和与各有关单位协调,还负责各个单项或混合型俱乐部的设立与调整、经费的筹集等问题。因此,搭建成熟有力的俱乐部组织管理机构,是业余体育俱乐部良性运作,充分体现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保证。

另外,在未来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将会有所区分,它不但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还要成为社区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在设置其组织机构时,可将特别活动部和自由俱乐部设为此体系中的二级机构,负责俱乐部的内务工作和对外协调工作[4]。业余体育俱乐部在学校统一层面也可以同时设立管理委员会,主要是负责各项活动方案的制定和审批工作,属于管理系统中的主要策划和落实机构。

四、总结

业余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形势和学生身心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但在运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实施中目前尚存在较大的困难,阻力明显,普及程度不高,关注度也较低。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充分拓宽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育技能获取的渠道,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实施,只有明确其目标体系、建立更为合理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建立一支专业化水平和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使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和多元化体育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伟.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文献综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5):139.

[2]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70-73

[3]王勇,张文普.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12-14.

[4]林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9):60-62.

猜你喜欢
探讨体育教学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