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4-05-14 09:56陈爱萍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比较法古文文言文

陈爱萍

【摘 要】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的手段,有利于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较法与文言文教学的初探,以及比较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可知比较法不仅适用于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而且可引导学生感悟文言文的深层思想内涵。

【关键词】比较法;文言文教学

一、比较法与文言文教学之初探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思维上的一切。如果我们面前出现了某种新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对它同什么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对它就不能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可见,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的手段。通过比较,可以鉴别事物的异同,从而加深人们对该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文言文,这种超越时空的古代语言,是许多初中生深感难学的,也是语文教师深感难教的。打好文言文“双基”,是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学习,就会事半功倍。理解掌握古文的字、词、句是读懂文章的基础,要想读懂文言文就必须知道古代字、词的意思,对古文句型有一定的了解。一般来说,掌握一千个常用语,就能读懂大部分古书,这个要求对于初中生而言过高。在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150个实词,18个虚词。只有掌握好古文的字、词、句,学生才能在不同的文章中灵活变通,才能较易理解各类古文。

二、比较法与文言文教学之融合

在教学中,实践运用“比较法”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既有助于学生打好文言文“双基”,拓展学生的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又能提高学生文言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文中句子“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朝庭之臣莫不畏王”中的“朝”字进行读音和字义的比较,让学生掌握“朝”字在古文中常用的两种读音和三种字义。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美”字以及它在文中涉及的语法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1、找出文中含有“美”字的句子,并尝试翻译。2、课外拓展:“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食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观”。3、给出这些句中“美”字的几种意义选项。4、给每句的“美”字选择正确选项。在这个教学中,我渗透了“比较法”,使学生从中领会“美”字在古文中的几种含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高层目标。因而,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上。众所周知,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文之精华,每篇都蕴藏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的个性风格,这些都是文言文的魅力之所在,价值之所在。这些价值有待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魅力有待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

在教授文言文中,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感悟作品内涵,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有一个教学实例,教师以三篇名“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为例,分别从作者生平个性、作品风格、思想主题、描绘的景物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一词多义教学上可用比较法,在文言文与文言文之间,更可以在比较中进行认知。因为,在比较中,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厘清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系统的关系图。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积淀就会越来越深厚,文言文的应用能力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结语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比较法”适用于字、词、句乃至写法、主旨等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字、词、句上进行比较,使之牢牢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必备的基础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同时也在比较中初步引导他们感悟文中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等深层次内在的“魅力”。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好“比较法”,有助于教师教得轻松,有利于学生学得扎实。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园地中,只要教得活,教得实,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较法古文文言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比较法学习Co和Co2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