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阅”的内涵 彰显“读”的魅力

2014-05-14 09:55麦敏华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朗读兴趣方法

麦敏华

【摘 要】阅读的终极目的不是阅读文本内容,而是阅读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要先从培养其兴趣入手,在学生心中播下渴望的种子,然后通过多次的朗读进行感悟,授予有效的阅读方法,坚持不懈。

【关键词】文本内涵;朗读魅力;兴趣;朗读;方法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一个有趣的词语。有些人认为阅读就是文本的内容,但深入挖掘,阅读实际上意味着读者的受教育方式,阅读的终极目的不是阅读文本内容,而是阅读文本内涵。语文课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在于挖掘,对文本的挖掘,对作者的挖掘,对生活的挖掘,对自我生活体验的挖掘。那么,要怎么挖掘才可以挖掘出“阅”的内涵,彰显出“读”的魅力呢?

一、培养兴趣,播下渴望的种子

落水的人拼命地挣扎,甚至不放过一根稻草,这是源于生存的渴望;生病的人,遵照医生的叮嘱按时服药、挨痛打针,这是对健康的渴望;海伦·凯勒又聋又哑却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这是对知识的渴望。可见,渴望就是力量!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渴望知识的种子。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但是并非每个孩子都喜欢看书,所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就显得很重要了。最是书香能致远,校领导深谙此道,所以一直致力于推行书香校园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要求学生回到学校后必须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培养一种“静气”。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日常表现出来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工作态度,也能给学生以极强的示范作用和影响,从而转化为特殊的感召力。

渴望是力量之所在。只要我们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对阅读,对知识那颗渴望的种子,让这颗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慢慢地成长,终有一天它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二、注重朗读,感受文章的本色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那怎样的朗读才算是有效的呢?南宋程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训学斋规》里对此作了精辟的解读:“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当然,时代发展到今天,只有心到、眼到、口到的朗读还是不够的,正所谓“不动笔墨不看书”,现在的朗读还应该加上“手到”,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随时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日久天长,孩子身上便会长出一种儒雅之气,自然就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时时传递给学生清晰的指令,告诉他们朗读的方法。通常,朗读的要求有三个:读通是最基本的,就是把课文读正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然后是读懂,这是中等层次的读,建立在读通的基础上,要求把课文的重点章节读懂,读流畅,能够读出节奏感,动感。最后是读美,这是读的高级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章品味性地读,有感情地读,分角色地读,读出文章的内涵。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而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朗读中学习,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本色美。

三、授之以渔,探索有效阅读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人。”可见,真诚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基础,也是教师取得成功的法宝。而也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以爱育爱,便能让教育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更是如此。课堂不仅仅是老师才华展示的平台,更是老师用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并使之得以呈现的舞台。这样子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才是有用的、有趣的。

例如,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语句的时候,教师要做好示范性的引导,教会学生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事实证明,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指导千遍万遍,不如亲自示范一遍。在《穷人》一课中,学生在朗读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时,因与文本距离甚远,缺少体会,所以总是读不出那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多遍指导无效之后,本人只好亲自范读。没想到,范读一遍后,学生就掌握了。

学是为了会学,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永远是动态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今天我们努力地探索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授之以渔”,就是为了以后他们能够会学,会捕捉更多的“鱼”。这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教育的目的。

四、坚持不懈,实现从平凡到卓越

美国作家兼演讲家乔恩·戈登在其著作《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里提出:名牌比大众品牌只是多了10%,而成功的人也不过是比别人多做了一点点而已。对于老师来说,不管是为应付考试还是在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都做了那些常规的、必须要做的工作,但是有的老师成功了,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了,随之考试的分数也很养眼;有的老师却没有成功,学生对待阅读味同嚼蜡,红红的大叉仍然像贴身膏药那样如影随形地出现在学生的考卷上。这其实恰恰就是那么一点点的东西,决定了成败,划分了卓越与平庸的界线。

中国有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终于找到了锦囊妙计。如果有好的方法却没有坚持下去,我们就会像那个要走一百里路却只走了九十里的人那样,只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务。要知道,电话的发明家贝尔只不过是在物理实验中把一个旋钮多旋了几圈,一个改变世界的发明就诞生了,而在这之前爱迪生及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电话不可行而放弃了实验。教育是一门缓慢的艺术,是一项劳筋费神的苦差事。同样,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正确的方法,然后,抱着把铁杵磨成针,把板凳坐穿的坚定决心,一如既如地坚持下去。因为,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天长日久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

通过学生的阅读,教会其体会文本的内涵,把握文本的语言信息并且运用到生活当中,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以帮助其实现思想上的升华,行为上的转变,道德上的提高,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必经之道,更是每一名教育者的愿景。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窦桂梅.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薛法根.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励勤.鼓励孩子最有效的100种方法[M].金城出版社,2011.

[4]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朗读兴趣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用对方法才能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