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在中外媒体间的多模态隐喻构建

2014-05-14 04:33梁晓晖王超王浩然
关键词:中国梦

梁晓晖 王超 王浩然

〔摘要〕 近年来分析媒体对中国形象构建的研究不断出现。而其中一个具体问题─“中国梦”是怎样在中外媒体中构建的─现阶段尚未引起关注。当代媒体多以图文形式对新闻加以报道,新闻主题经常以多模态形式展现。本文拟从多模态隐喻角度研究“中国梦”在中外媒体间的不同构建,由此揭示媒体利用图文隐喻对以“中国梦”为核心的中国形象的塑造或颠覆方式。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中国梦;中外媒体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4)06-0014-06

引言

随着经济的崛起、军事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始注重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软实力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以便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于是有关国际媒体中中国形象的构建问题也得到关注,尤其是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批评话语分析的代表人物Fowler[1](27)提出,“语言代码并不中立地反映现实;而是将话语的主题进行解释、组织以及分类。语言代码蕴含着有关世界是怎样被安排的理论:即世界观或意识形态”。观察话语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对辨析媒体立场、提升公众舆论的公正性具有实际意义。

近年来出现了从认知的概念隐喻角度分析媒体对中国形象构建的研究。例如,沙峰[2]、胡爱清[3]从语言中蕴含的概念隐喻角度分析了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隐喻构建,赵秀凤[4]从多模态隐喻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为了打造全新的中国形象,激发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11月29日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之后,大量中外媒体都以图文形式对“中国梦”进行了诠释和解读,并根据自己的立场对其进行了延伸。那么“中国梦”是怎样在媒体中构建的,中外媒体的构建都有哪些特点,它们之间存在何种差别?这些問题现阶段尚未引起关注。本文拟从多模态隐喻角度研究“中国梦”在中外媒体间的不同构建。

一、多模态隐喻

认知的概念隐喻角度即批评隐喻视角。赵秀凤[4] (61)指出,“从学理上讲,批评隐喻研究属于批评话语分析的范畴,是以隐喻为考察点揭示隐喻与背后的权利、意识形态等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以语篇中的隐喻为切入点,根据认知隐喻理论,剖析作者和报刊的立场、地位、意识形态等因素如何左右隐喻始源域和目的域的选择及其跨域映射,揭示隐喻在塑造和传播思维模式和价值方面的作用”。

批评话语分析以Fowler与Fairclough的研究为先导。Fairclough[5](91)认为,话语的技术化成就了现代社会权力的构建。21世纪以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认知语言学发展势头强劲。它揭示出,语言对权力的构建功能主要依据于语言背后人类的认知模型。近年来,以van Dijk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倡导要以认知方法研究政治性话语,因为话语的“语境都是参与者的心理构建” [6](163),是人的主观阐释。应用认知理论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已逐步兴起。在van Dijk研究的基础之上,Hart[7]、张辉和张天伟[8]分别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隐喻视角和认知转喻视角,并应用这些认知模型具体分析了政治语篇意识形态的表达路径。从认知角度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正在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趋势。

但目前认知隐喻和转喻的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关注语言中蕴含的概念隐喻和转喻,而多种模态符号所蕴含的隐喻的批评分析尚不多见。所谓“模态”,根据Forceville[9](22)的观点,是指“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以阐释的符号系统”。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接触[9](23)。多模态隐喻研究是在认知隐喻研究的基础上扬弃发展而来(Forceville[10];Forceville &Urios-Aparisi[11])。多模态隐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Lakoff & Johnson等把概念隐喻的表现主要归结于语言层面,而既然概念隐喻是一种思维范式,就应该同时表现为其他多模态媒介方式(Forceville &Urios-Aparisi[11];赵秀凤[12])。在我国,多模态隐喻研究刚刚兴起。主要有邓育仁[13][14]、侯瑞攀和赵秀凤[15]、赵秀凤和苏会艳[16]、谢竞贤[17]、潘艳艳[18]、张辉和展伟伟[19]、冯德正[20]、荣盈盈和杨青[21]以及赵秀凤[22]等的研究。

根据赵秀凤[12](2)的总结,多模态隐喻的定义有狭义及广义之分:“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模态来呈现的隐喻是严格意义上的狭义的多模态隐喻,广义上的多模态隐喻则可以简单界定为由两种以上模态共同参与构建的隐喻”。本文所讨论的多模态隐喻属于广义界定的范围。

本文尝试将多模态隐喻应用于新闻话语对“中国梦”构建的分析。多模态隐喻图像利用直观的效果对读者的视觉形成冲击,把通常难以理解或不易引起注意的抽象概念,通过多种模态的组合搭配以生动鲜活的形象表现出来。它能够突出隐喻所选取的始源域的某些特性,从而引导读者的思维走向,并给其留下深刻印象,对读者的意识形态产生单一的文字隐喻所不能产生的影响。而展现中外媒体对“中国梦”隐喻构建的方式,有利于揭示媒体对以“中国梦”为核心的中国形象的塑造或颠覆作用。本文语料主要选自美国、中国等国的主流媒体,包括《华盛顿邮报》、《Forex 新闻》、《纽约时报》、《中国日报》、《环球时报》、《南华早报》、《苹果日报》等报纸,以及《经济学人》杂志。

二、中外媒体对“中国梦”内涵的

隐喻构建

新华网2012年12月6日一篇题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述评”的文章总结了提出“中国梦”的由来。十八大前夕,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以《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为题专门撰文解读“中国梦”,寄望中国“将人民的致富憧憬与更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一时间,“中国梦”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同年11月29日,在参观完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之后,中国香港《南华早报》于2012年12月24日援引了这篇文章的主要信息,探讨了“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并以图文的形式诠释了“中国梦”。见例1:

例1 The missing Chinese in the Chinese dream

It is clear that the American dream is a very personal matter, in a way that the Chinese dream, as it is now defined, is not. It should be. The Chinese dream should be fundamentally about you and me, we ordinary citizens, working hard to pursue a better life with the belief that if we do work hard, we can all make it.

(http://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article/

1111571/missing-chinese-chinese-dream?page=all)

虽然作者承认“中国梦”立意良好,但认为现阶段还没有切实到民众的个人利益上。例1题为“The missing Chinese in the Chinese dream(中国梦中遗失的中国人)”,“中国梦”这一目标域通过一个女孩的个人梦境这一始源域来映射。女孩的梦境用一个水泡包绕,表示虚幻,而水泡后面的中国国旗的符号被画成气球形狀,国旗是“中国”的转喻,气球与水泡梦境一起隐喻性地映射“中国梦”,试图突出后者具有不现实性。与语言文字“The missing Chinese in the Chinese dream”共同传递出,中国梦是虚幻的,并不关乎民众的个人利益。可见,这个有关“中国梦”的多模态隐喻已经对上文新华网的新闻主旨进行了篡改。

之后,对“中国梦”内涵进行诠释的报道在中外媒体中大量出现。如2014年3月5日《中国日报》的一篇题为“Seven steps toward the Chinese dream”文章中,列出了反腐、环境治理等七项措施。其插图见例2:

例2 China Daily outlines seven of the major policies introduced by the nations leadership to build a better, fairer and cleaner China.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14npcandcppcc/

2014-03/05/content_17323054.htm)

图中一个中国地图作为“中国”的转喻出现,而地图上的绿洲作为隐喻的始源域映射一个公正绿色的中国形象这一目标域。“中国梦”的英文字母站立在这个地图上,呈现出这个理想是有坚实基础的。

但在以下媒体报道中,这种“中国梦”是坚实的寓意被颠覆了。

《南华早报》2013年3月14日刊登了一位美国大学研究公共政策的学者Patrick Mendis诠释“中国梦”的文章:

例3 What does the ‘Chinese dreamreally mean?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adapted the slogan that encapsulates America's national ethos. For the leadership, the Chinese dream involves a socialist utopian vision that can only be realised through the party meeting the ever-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its people.

(http://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arti

cle/1189936/what-does-chinese-dream-really-mean)

例3正中是一个燃气机,燃气机左面入口一端是一个画有美国国旗的气球,美国国旗是“美国”的转喻,这个气球作为隐喻始源域映射“美国梦”这一目标域。燃气机右面出口一端是一个画有中国国旗的气球,它作为隐喻始源域映射“中国梦”。整个图的寓意是,中国梦是由美国梦产生的、是后者的变体。中国国旗气球飘在空中,突出了中国梦的不现实性,与例2形成反差。

这种把“中国梦”诠释为虚幻梦境的报道在例4中尤为突出。2013年4月5日迪拜的《半岛新闻》(Gulf News)全文刊载了《华盛顿邮报》4月3日的一篇题为“China can no longer ignore North Korea”的文章,但更改了题目,并附加了插图:

例4 ‘China Dream — ambitious roadmap or empty slogan?

It may turn out to be an empty slogan. After all, the content of the “China Dream” — what it is, how to get there — is still vague.

(http://gulfnews.com/opinions/columnists/china-dream-

ambitious-roadmap-or-empty-slogan-1.1167081)

文字说“中国梦”是个empty slogan虚幻的口号。图片中习近平的头像闭着眼睛,这个动作是“做梦”的转喻。而中国国旗做的气球又是“中国梦”这一目标域的隐喻始源域,由从习近平的头像中引发出去的一根细绳连接。图文结合意指“中国梦”是虚幻、不现实的。这也是对“中国梦”寓意的篡改。

事实上,中国大陆的报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环球时报》英文版2013年4月16日刊登了一篇美国人的撰文:

例5 Chinese dream swamped in tides of self-centeredness

China is now vigorously discussing a lot about the nations pursuit of the Chinese dream. The phrase is a clear reference to the commonly used expression from my homeland, the American dream.

(http://www.globaltimes.cn/content/775339.shtml)

图中一只熊猫作为“中国”的转喻出现,它身背重负,满头大汗,眼望前面的高山,困难重重。重负、汗水、高山都成为困难的隐喻始源域,映射实现“中国梦”的艰难。文字“Chinese dream swamped in tides of self-centeredness”与图像共同刻画了中国梦实现的艰难。

三、中外媒体对“中国梦”外延的

隐喻构建

除了对“中国梦”内涵的诠释,中外媒体也出现了很多围绕“中国梦”的延伸释义。例如,《中国日报》在其2013年7月18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对为实现中国梦所采取的军队建设进行了报道。

例6 Chinese Dream includes strong PLA

The centerpiece of the Chinese Dream is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 nation cannot be rejuvenated without a strong military.

(http://usa.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3-10/08/

content_17012911.htm)

题目为“Chinese Dream includes strong PLA”,圖中以熊猫作为转喻替代“中国”,熊猫用力举起的杠铃与文字相应和,共同隐喻性映射“强有力的军队”。而杠铃上的两个鸽子是和平的转喻。整个图文寓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强有力的军队作保证,以维护地区和平。

与此相似,《中国日报》2013年7月19日非洲专栏中的一篇文章也提及了军队建设:

例7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dream

The national approach is both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facilitate both

图中的黑色小人代表非洲人民,而张开的双臂是欢迎的转喻。整个图片与文字“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dream”寓意非洲人民是理解和欢迎中国梦的实现的,中国梦的实现是对世界有益处的。

然而,中国大陆新闻报道中这种旨在维护和平的军队建设,在英国《经济学人》2013年5月4日的一文中,成了威胁世界的因素:

例8 Chasing the Chinese dream

Chinas new leader has been quick to consolidate his power. What does he now want for his country?

(http://www.economist.com/news/briefing/21577063-

chinas-new-leader-has-been-quick-consolidate-his-power-what-does-he-now-want-his)

图中,习近平手抚着一条卧地的小龙。同时另一条巨大的龙腾空而起,面露凶光。这两只龙的形象分别转喻式地指代崛起前的中国和实现了中国梦而崛起后的中国。地上有几个人在仰望天上的巨龙,从衣着上看有美国人、日本人等,成为世界人民的转喻。从美国人手指龙的动作以及日本人等叉腰的体态可见,他们俨然都惊骇于龙的凶相。而这条巨龙正向他们张牙舞爪,龙的这个体态转喻地指代对世界人民进行恐吓。另外,图中还出现了汽车、房屋、人民币等,是经济富足的转喻。从一条卧地的小龙,到腾空而起的巨大而凶恶的龙,配上文字“Chasing the Chinese dream”,图文映射出,中国全力追逐中国梦犹如巨龙升空、露出凶相,崛起后会对全世界形成威胁。这样,通过层层转喻和隐喻,这个多模态隐喻将本是追求自身强国的中国梦与对世界进行武力威胁结合在了一起,完全不切实际地扩大了中国梦的外延。

这类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多模态隐喻影响广泛,仅这张图片就被印度、菲律宾等多家新闻媒体转载。如2013年10月6日印度的《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times)与2013年10月8日菲律宾的《全球新闻》(globalbalita)都刊登了一篇题为“India-China border tussle: the Dragon is dreaming big”的文章,并都引用了例8这张图片。且都在报道中进一步夸大中国梦实现后中国军事力量对周边国家的威胁。

再如一家报道美国金融外汇的门户网站Forex 新闻中的一个图文报道:

例9 “Chinese dream”proclaimed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called the upcoming decade the “Xi-Li era”, because both leaders are committed to make the “Chinese dream” come true.

(http://www.forex.co/forex_humor/view/3020)

不只是在政治领域,这种中国威胁论也波及到经济领域。图中分别以奥巴马转喻替代美国、习近平替代中国。习近平手指奥巴马的衣服里兜,上面有“made in China”的标志。文字“In China? The Chinese dream seems to becoming true”与图片一起意指,不只是在中国,在美国领域,中国的产品也已经无所不在,这个信息转喻性地指称,中国梦似乎已经实现。

《纽约时报》2013年11月3日的一篇“The China Dream”的报道中,“中国梦”被进一步与政治问题相联系:

例10 Trouble on the way to paradise

(http://www.nytimes.com/2013/11/03/opinion/heng-

the-china-dream.html?_r=0)

图中主体部分是一个广告牌,上面以长城转喻性地替代中国,习近平在太阳下手指着“the China dream”这个广告语,而一个标有新疆车牌的汽车冲向这个广告牌。文字“Trouble on the way to paradise”将中国梦隐喻性地比作天堂,而新疆被指作是通往天堂的麻烦。这个多模态隐喻把新疆这一民族问题拿出来攻击中国梦。这是在夸大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宣扬中国人实现自己的强国梦想是不可行的,是在试图诋毁中国。

四、结语

在大量有关“中国梦”的报道中,中国大陆媒体力图构建一个坚实的“中国梦”意象,传递出“中国梦”通过克服困难是可以实现的信息。

而海外媒体以及个别中国港台媒体普遍应用熊猫、龙、长城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或者中国国旗来转喻性地替代中国,而后通过丑化这些转喻符号来丑化实现中国梦后的中国形象,或者利用梦境或气球作为隐喻始源域意指中国梦是虚幻的。与文字配合,这些多模态隐喻以鲜明的意象对世界舆论造成了对中国不利的影响。而剖析这些多模态隐喻背后的构建方式,有利于揭露这些报道的偏颇之处。

〔参考文献〕

[1] Fowler, R. Linguistic Criticism[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沙峰. 基于语料库语言学对奥巴马演讲中的中国形象的认知隐喻分析[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122-124.

[3] 胡爱清. 美国新闻报道中他者形象建构的隐喻作用 [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3, (8): 89-92.

[4] 赵秀凤.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批评隐喻策略—以“外媒中多模态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教研课题为例 [J]. 外语教学, 2013, (4): 61-64.

[5]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95.

[6] van Dijk, T. A. Discourse, context and cognition [J]. Discourse Studies, 2006, (1): 163.

[7] Hart, C.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metaphor: towar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J].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2008, (2): 91-106.

[8] 張辉, 张天伟. 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转喻视角研究 [J]. 外国语文, 2012, (6): 41-46.

[9] Forceville, C.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 agendas for research [A]. In Forceville, C. & Urios-Aparisi, E.(eds.). Multimodal Metaphor—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9:379-402.

[10] Forceville,C.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A]. In Sachs-Hombach, K.(ed.) . Bildwissenschaft: ZwischenReflecktion und Anwendung [C]. Cologne: Won Halem, 2005:264-284.

[11] Forceville, C. & 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9.

[12] 赵秀凤.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 — 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 [J]. 外语研究, 2011, ( 1):1-10.

[13] 邓育仁. 广告里图像隐喻的构图原则:一个认知取径的分析 [J]. 广告学研究, 1989, (1): 95-130.

[14] 邓育仁. 广告里图像隐喻:从多空间模式分析 [J]. 新闻学研究, 2000, (1): 35-71.

[15] 侯瑞攀,赵秀凤. 平面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初探 [J].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10, (1): 1-5.

[16] 赵秀凤,苏会艳. 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 [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4):18-29.

[17] 谢竞贤.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 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 [J]. 外语学刊, 2011, (5):49-52.

[18] 潘艳艳. 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 [J]. 外语研究, 2011, (1): 11-15.

[19] 张辉,展伟伟. 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 [J]. 外语研究, 2011, (1): 16-23.

[20] 冯德正. 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 — 系统功能视角 [J]. 外语研究, 2011, (1): 24-29.

[21] 荣盈盈,杨青. 《绝望主妇》经典片尾中的多模态隐喻 [J]. 电影文学, 2012, (17): 107-108.

[22] 赵秀凤. 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画为例 [J]. 外语研究,2013, (5): 1-8.

(责任编辑:高生文)

猜你喜欢
中国梦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家政女王的“中国梦”
为什么“中国梦”无意挑战美国
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梦”
英国公司发布“中国梦”调查报告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