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2014-05-21 03:53文/马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信众

◇ 文/马 宁

在任何社会条件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然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动态发展过程。当前,内蒙古地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实践中,也还存在着各种不相适应的问题。由于“相适应”是宗教与社会双向、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式适应,因此在分析、梳理存在的问题时,应从社会与宗教自身两方面找原因。

(一)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自身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治方面——宗教领域依然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1)非法宗教活动依然是影响宗教领域稳定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 自治区各级统战、宗教工作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宗教领域大局稳定。但在各宗教领域一些非法宗教活动仍在一定范围存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在佛教领域主要存在乱建寺庙和露天造像、企业和个人承包寺庙借教敛财等现象。天主教领域主要是地下教会与爱国教会在领导权和信众上的争夺问题,在个别地区天主教地下势力的非法活动仍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基督教领域主要是私设聚会点和自封传道人的问题。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基督教信众人数一直处于持续递增的发展趋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依法登记的基督教活动场所布局的局限性和容量的有限性,再加上部分信众对党的宗教政策认识的偏差以及被“自封传道人”和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基督教私设聚会点大量产生。对此,各级宗教工作部门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采取“以堂带点”的形式加强管理、治理力度。但由于各聚会点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性质、规模不尽相同,活动地点不固定,参与人员成分复杂,且国家层面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屡禁不止、难以纳入管理的现象。在伊斯兰教领域的零散朝觐问题在个别地区也时有发生。针对非法宗教活动,全区各级宗教工作部门认真开展了治理工作。但由于非法宗法活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较强的流动性和突发性,加之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较强的操作性,对非法活动的组织者惩处力度十分有限,往往造成非法活动屡禁不止,组织参与者屡教不改,各级宗教工作部门重复工作、被动工作。

(2)境外宗教渗透活动对内蒙古地区边疆安全、宗教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边疆民族地区历来是境外组织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的多发之地,内蒙古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也概莫能外。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4221 公里,全区共有19个边境旗市(15 个旗、4 个市)。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内蒙古与周边国家、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也日趋频繁,特别是一些口岸城市更是成为了对外交往的前沿阵地。对外的交流合作不仅为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机遇,也给境外宗教渗透带来了可乘之机。在内蒙古地区五大宗教领域,除道教外,其他宗教领域的渗透活动都时有发生,其中以基督教最为严重。境内外组织利用基督教进行渗透的源头以往主要是欧美国家,近年来,随着韩国基督教势力的高涨,境外渗透更多来自于韩国。渗透路线除了由蒙古国和直接进入以外,还经常通过东北地区进入内蒙古进行宗教渗透。境外宗教渗透源从北向东的转移,也要求抵御渗透的工作重心适时调整。

境外宗教渗透在对象选择上更倾向于农牧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据调查,宗教渗透在农牧区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在城镇的发生率,在渗透过程中明显呈现一种农村包围城市的趋势。[1]在相关部门查处的非法宗教出版物中,有大量出版物是境外组织利用蒙、汉、英和朝鲜等文字翻译的,一些非法音像制品也有蒙语版。在查处中还发现了专门针对少数民族的“蒙古族团契”、“朝鲜族团契”活动。特别值得高度重视的是,近年来,境外组织将渗透的触角伸到了区内的个别高校,一些组织还专门制定了针对大学生的传教策略。在高校进行的渗透活动其危害性巨大,对此自治区统战、宗教工作部门已联合教育系统在全区开展了防范和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相关工作。

(3)对新兴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管理无法可依,场所和信仰活动管理的失范易产生社会隐患

社会转型和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结构重组过程,新兴宗教的大量产生与民间信仰的复苏已经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近年来,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中民间信仰日趋活跃,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适应能力。蒙古族民间信仰大体可归纳为:原生型的萨满教遗存、敖包崇拜、自然崇拜、成吉思汗崇拜、公主崇拜和祭神树、年节祭祖、祭灶以及新兴的“香头”(又称“香牌”)信仰等等。[2]就成吉思汗崇拜而言,在一些蒙古人的观念里,成吉思汗已从民族英雄上升为超凡脱俗的神,具有了某种神圣意义。仅2003年,成吉思汗陵就接纳国内外游客11.2万,一些人是参观游览,一些人则是朝拜。[3]在社会转型时期,新兴和复兴的宗教信仰形态在实现社会整合、心理调适、群体认同等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些宗教的组织相对松散,信仰活动自发散漫,有的还具有一定迷信色彩,这也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隐患。而目前,新兴宗教、民间信仰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管理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充分,将之纳入管理还有很多难题需要克服。

2.经济方面——佛、道教活动场所多被开发为旅游景区,“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较为普遍

尽管较之东南沿海城市,地处北部边疆的内蒙古地区在开发宗教文化旅游方面算是后知后觉,但如今也有许多宗教活动场所成为了旅游景区。如,2009年为打造旅游名胜区和地方特色,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政府投资5000万元对东升庙进行修缮,并决定修建一座高69米的释迦牟尼站像。2011年,因当地政府资金没有到位,大佛施工中断。在一些地方政府、企业的推动下,宗教活动场所化身旅游名胜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获得丰厚经济利益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借口,投资新建或承包寺观,借教敛财;一些非宗教活动场所雇用假僧假道,非法从事宗教活动;一些经依法登记的寺观存在强拉或诱导游客和信教群众花高价烧高香、从事抽签卜卦等现象,这势必会给相关部门的管理带来一定难度,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上述问题既与一些地方借助宗教文化打造地方文化产业而进行的市场操作密切相关,也与市场经济背景下,宗教的世俗化趋势密不可分。

3.文化方面——宗教文化资源亟待保护

内蒙古地区的各大宗教在长期传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寺观教堂的建筑、雕塑、绘画、藏经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近些年来,由于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资金短缺以及对宗教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内蒙古一些具有历史和文物价值的寺庙至今未得到修复,宗教文化资源亟待抢救和保护。如,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乌审召是当地最有影响的召庙。乌审召曾有殿堂24座、活佛住仓21间、主塔3座,到1949年寺内仍有500多名喇嘛。“文革”中惨遭破坏,只剩2座殿宇和1座白塔。如今仅存2座殿宇破损严重,珍贵壁画残缺毁坏,急需修复。[4]此外,宗教文化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当前萨满教文化遗产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如果再不及时进行抢救,北方各少数民族就会失去萨满教传统文化,而内蒙古的宗教文化资源也将缺失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4.宗教自身方面——宗教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显著

(1)宗教教职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宗教内部人才培养面临困境,一些地区宗教教职人员严重不足。

宗教教职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一直是制约宗教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现象在内蒙古各宗教界也不例外。如,在内蒙古的藏传佛教界,喇嘛队伍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年轻喇嘛热衷于世俗活动和经济活动,无暇学习佛学经典、宗教教义,文化素质和信仰素质普遍较低。在伊斯兰教界,据调查,全区认定备案持有阿訇资格证书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中,小学文化有15人;初中有196人,约占总人数的63%;高中文化有64人,约占总人数的 20.6%;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9人。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实践和社会实践。

宗教院校是宗教界内部培养和造就宗教人才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内蒙古的各宗教院校都不同程度的面临发展困境。内蒙古自治区天主教神哲学院是1990年正式成立,2007年以后由于生源短缺不得不停办。生源短缺的有多方面原因,从宗教自身来说主要是由于天主教的教职人员奉行独身制,而近些年来,信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很多群众不愿自己家的孩子,特别是不愿意让独生子从事宗教职业。此外,由于“社会开放度扩大,人口流动性增强,开阔了青年教徒的眼界和职业选择范围,世俗化和都市化进程对宗教生活形成冲击,从而导致青年教徒献身教会服务的意愿减弱。” [5]

宗教教职人员的严重缺乏带来的诸多问题已在内蒙古的个别地区显现。乌兰察布天主教历史悠久,从1887年传入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目前,乌兰察布市有天主教信众约1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依法登记的天主教活动场所66处,主教1人、神甫29人、修女15人。29位神甫要承担12万多教众的牧灵任务,管理66处活动场所,管理难度可想而知。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天主教的“庄稼多,农民少”。地上教会教职人员的严重不足,必然给地下教会以可乘之机,为其拉拢信众,争夺天主教工作领导权,勾结境内外人员进行非法宗教活动提供空间。

(2)各宗教团体发展不平衡,一些宗教团体自身建设不足,积极作用难以发挥。

内蒙古地区各宗教团体发展不平衡,从纵向比较,同一宗教,自治区级、盟市级、旗县级宗教团体发展极不平衡。现自治区级宗教团体都有固定办公场所、专职工作人员虽没有编制,但去年自治区宗教工作部门给各团体专职工作人员按照党外人士待遇标准解决了工资问题,办公经费都由自治区财政统一拨付;盟市级宗教团体仅有地方财政拨付的办公经费,在人员、场所等问题上都存在较大困难;而处在最基层的旗县级宗教团体既没有固定办公场所、专职工作人员,也没有办公经费来源,面临“三无”的窘境,因此一些团体长期处于瘫痪或休眠状态。

横向来看,同一级别、不同宗教的各团体在办公处所、人员配备、自身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团体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民主决策未成定制,无章可循、有章不依、“一言堂”、“家长制”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宗教团体“世俗化”、“机关化”倾向严重,个别团体负责人虽被肯定为“政治表现”较好,但因缺乏虔诚信仰和服务信众的意识而在信众中威信较低,没有影响力;有的宗教因种种原因,尚未成立爱国宗教团体。如,内蒙古地区的道教,因其规模一直较小,信教人数较少,发展相对缓慢,宗教场所较少且分布疏散等诸多原因,一直没有成立各级道教爱国团体。此外,内蒙古地区天主教、基督教界在神学思想建设方面相对也是比较滞后的。

总之,在宗教团体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身建设不足、服务信众意识不强以及团体缺位、管理真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爱国宗教团体积极作用的切实发挥,这需要党政部门及宗教界引起足够重视。

(3)信教群众信仰层次较低,对宗教基本教义、教规缺乏准确把握,对党的宗教政策法规掌握不全面,易成为非法组织的利用对象。

据调查,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宗教信众人数稳中有升。信众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人员构成方面农业人口比例有所下降,城镇人口比例有所增加;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信众人数增多;从文化结构看,近些年信众文化层次有所提升,知识分子信众比例增加。尽管如此,从整体来看,内蒙古地区宗教信众的信仰素质多处于低层次信仰水平,对宗教教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把握不准宗教的根本精神,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多把希望寄托在超自然的神力上,寻求祈福禳灾和精神安慰;对各宗教的基本知识也往往缺乏了解,对正教邪教辨认不清、良莠不分;对党的宗教政策法规掌握不全面,因此,极易被打着宗教旗号的非法组织或邪教组织利用,成为其裹胁的对象。另外,据调查,在内蒙古地区曾被作为境外宗教渗透对象的少数民族群众要明显多于汉族群众,农牧区群众多于城镇人口,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往往成为境外组织渗透的对象,这与农牧区基础组织建设薄弱,农牧区群众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落后不无关系。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层宗教工作力量薄弱,造成宗教工作难以跟上纷繁复杂的宗教形势发展的需要。

总体来说,内蒙古地区基层宗教工作力量较为薄弱。在全区12个盟市级宗教工作部门中,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只占50%;而101个旗县(市区)级宗教工作部门均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许多宗教工作部门与民委合署办公,只有1名分管副主任和1名干部兼管宗教工作。[6]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和两级责任制”实施前,在苏木乡镇甚至连一个信息员都没有,使得宗教政策法规、信息情况难以及时上传下达,严重制约了宗教工作的主动性。基层宗教工作力量的严重不足,与基层宗教活动场所分布广、信众多、事务繁琐等工作实际极不相适应,从而造成宗教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当前,宗教领域的各种矛盾日益复杂多变,出现了很多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但由于部分基层干部对宗教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宗教管理的专业水平不高,致使部分地区出现宗教事务管理跟不上宗教形势变化的需要,出现了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

2.农牧区基层政权组织薄弱,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为邪教、境外宗教渗透提供可乘之机。

长期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缓慢,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农牧区文化设施普遍缺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而枯燥,加上部分地区的基层政权组织建设薄弱,社会管理能力不足,使得一些非法宗教组织、势力趁机在群众中进行活动。尤其是在一些信教群众较为集中的农牧区,宗教势力影响力的扩大会对基层政权组织的威信造成了巨大冲击,弱化了其动员和组织能力,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宗教领域的各种矛盾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反映。

宗教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生活在社会之中,没有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当前,我国正处在向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矛盾也必然要反映到宗教领域中来。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宗教活动场所、回民公墓的拆迁、改迁等问题。据调研,目前,包头市东河区拟进行改造的北梁棚户区范围内就有13处宗教活动场所(涉及多种宗教)和4块回民坟地;巴彦淖尔市拟新建的河套大街项目也涉及当地回民坟地搬迁的问题,此类问题都较为棘手,一旦处理不妥当,极易因伤害少数民族群众民族、宗教感情,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因此,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宗教矛盾应当从社会中找原因,要善于区分宗教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妥善处理好各种宗教矛盾。

[1]许安平.内蒙古宗教渗透的新特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

[2]宝贵贞.蒙古族民间信仰变化及其问题[J].中国民族报,2012-02-07 .

[3]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214页.

[4]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42页.

[5]王美秀.中国天主教观察[A]金泽、邱永辉.中国宗教报告2009[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内蒙古党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处.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宗教工作的调研报告[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论文集(2010年),内新图准字(2010)第110号.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信众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古筝比赛内蒙古地区选拔赛获奖名单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内蒙古地区选拔赛获奖名单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内蒙古地区汉语方言里的蒙语借词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选题策划研究
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