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Δ

2014-05-21 08:55霍昕刘建华高玉琼王巧荣徐淑楠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贵阳55000贵州大学药学院贵阳55005
中国药房 2014年11期
关键词:蒺藜芳樟醇反式

霍昕,刘建华,高玉琼,王巧荣,徐淑楠(.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贵阳 55000;.贵州大学药学院,贵阳 55005)

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一种传统中药,收载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性微温,味辛、苦,有小毒,归肝经,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之功效[1]。另据研究报道,蒺藜还具有散风明目、下行气血、补肾益精之作用[2]。蒺藜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吴克磊等[3]从蒺藜全草中首次分离出uttroside B和polianthoside D两种甾体皂苷。张小丽等[4]进行的蒺藜总皂苷对犬心肌缺血、血流动力学和对小鼠微循环的实验结果表明,蒺藜总皂苷的活血化瘀作用是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的机制之一。但是,对蒺藜的挥发性成分目前还鲜有报道。鉴于此,本试验首次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蒺藜的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成分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5-6]。

1 材料

1.1 仪器

HP6890/HP5973型GC-MS联用仪(美国惠普公司)。

1.2 试剂

所用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3 药材

蒺藜药材于2011年购自贵阳市太升中药批发市场,经贵阳中医学院陈德媛研究员鉴定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提取

取蒺藜药材粗粉100 g,加入2000ml水与4ml正己烷,充分摇匀,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挥发油提取装置[1],收集上层油状物共2.6ml,无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作为供试品。

2.2 试验条件

2.2.1 GC条件 色谱柱:HP-5 MS 5%Phenyl Methyl Siloxan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250 μm×0.25 μm);柱温:初始温度为50Ⅱ,保持2min,然后以4Ⅱ/min升温至230Ⅱ,保持20min;气化室温度:250Ⅱ;载气:高纯氦气(99.999%);载气流量:2.0ml/min;柱前压:15.08 psi;进样量:1μl;分流比:40∶1。

2.2.2 MS条件 离子源:电轰击电离(EI)源;离子源温度:230Ⅱ;四极杆温度:150Ⅱ;电子能量:70 eV;发射电流:34.6 μA;倍增器电压:1936 V;接口温度:280Ⅱ;质量扫描范围:10~550 amu。

2.3 结果与分析

按上述试验条件,应用GC-MS联用技术对蒺藜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出64个峰。将所得峰用HPMSD化学工作站检索Nist98标准MS图库和WILEY275 MS图库,同时结合有关MS的文献解析,以确认蒺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别出54个峰,占挥发油总量的96.920%。总离子流图见图1;蒺藜挥发性成分及其质量分数见表1。

图1 蒺藜挥发性成分的GC-MS总离子流图Fig l Total ion chromatogram of volatile oil from T.terrestris

表1 蒺藜挥发性成分及其质量分数Tab 1 The volatile constituents and mass fraction of T.terrestris

续表1Continued tab 1

3 讨论

本试验对蒺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分离出64个化学成分,鉴别出其中5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6.920%。其中,质量分数大于3%的有(E,E)-2,4-癸二烯醛(9.156%)、香芹烯(7.951%)、反式-茴香烯(7.625%)、肉桂酸乙酯(6.687%)、己醛(5.846%)、α-松油醇(4.457%)、科绕魏素(4.050%)、2-戊烷基-呋喃(3.529%)、(E)-2-庚烯醛(3.507%)、芳樟醇(3.312%)、2,4-癸二烯醛(3.058%)。(E,E)-2,4-癸二烯醛因含有柑桔、油炸鸡肉及芫荽的香气,常用在柠檬、柑桔香精中,用来表现这类水果脂蜡的香气[7]。反式-茴香烯具有良好的体外抗幽门螺杆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与甲硝唑不具有交叉耐药性[8]。以α-松油醇为主要杀菌成分的复方松油醇皮肤消毒液原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作用1min,平均杀灭率均能达到99.90%以上[9]。天然芳樟醇不只是高级香料,药理作用表明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睡眠、抗惊厥、降体温等,有随着剂量增加而作用增强的现象[10]。

综上,本试验通过对蒺藜挥发性成分的分析鉴定及含量测定,可为蒺藜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201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30、附录63.

[2]吕阿丽,张囡,马宏宇,等.蒺藜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7,17(3):170.

[3]吴克磊,康利平,熊呈琦,等.蒺藜全草中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1(4):225.

[4]张小丽,张静云,范引科,等.蒺藜总皂苷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药房,2005,16(11):826.

[5]李计龙,刘建华,高玉琼,等.石吊兰素挥发油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房,2011,22(27):2560.

[6]杨廼嘉,刘文炜,霍昕,等.绣线菊挥发性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8,20(5):852.

[7]张华.反式-2-烯醛类化合物和反,反-2,4-二烯醛类化合物在香精中的应用[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6(2):30.

[8]李玉红,郭刚,毛旭虎,等.反式菌香烯具有体内外抗幽门螺杆菌作用[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济南.2007:271.

[9]孙贵娟,唐振柱,苏伟东,等.复方松油醇皮肤消毒液消毒性能的试验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6,23(2):116.

[10]林翔云.天然芳樟醇与合成芳樟醇[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7):21.

猜你喜欢
蒺藜芳樟醇反式
芳樟醇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活性及机理研究
反式EPA/DHA的来源、检测技术与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蒺藜的本草学考证
揭开反式脂肪酸的真面目
又被蒺藜扎了
微生物菌剂对芳樟枝精油主成分芳樟醇的影响
芫荽籽精油成分解析及其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和运动的影响
揭开反式脂肪酸的真面目
花椒酒中柠檬烯和芳樟醇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