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2014-05-21 14:43
艺术汇 2014年4期
关键词:双年展策展艺术家

I ART: 此次双年展主题和结构的构想过程是怎样的?从确定主题到展览开幕一共历时多久?

王璜生:在第一届结束以后,我们就开始研究和思考第二届要做什么,怎么做,和很多专家沟通后形成了初步的想法:与策展和艺术院校的教学有关。随后邀请了六家艺术学院策展专业相关的老师、策展人来商讨,最终确定了“无形的手”这样一个主题。这期间邀请书信来往和思考的时间比较长,最终所有人聚集在一起仔细商量是在去年8月份,接下来的六七个月时间都在分头做各自的方案和具体的展览实施工作。

I ART: 此次双年展以一个主题展、六个独立板块和一个策展历史的“谱系考”的展览形式呈现给大家,这种形式是如何确定的?

王璜生:主题展、六个独立板块和一个策展历史的“谱系考”整体大的方向和结构是我们作为主办方来确认的。包括“谱系考”这个部分怎么做,相关的背景等呈现,还有论坛相关的学术活动怎么做,我们会从整个展览的一体化来思考。至于六个独立板块怎么做?六家院校会各自去做方案。

I ART:主题阐释时有这么一段话“无形的手,它指向艺术现象呈现的同时,其实也已经意味着诸多的权力渗透以及干预”,从你的经验出发,策展人在一个展览中的作用是什么?

王璜生:我觉得策展人的作用不仅在于一个展览。第一在于发现艺术家,同时发现艺术家在做什么?这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艺术家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对社会和艺术的敏感性或者独特性,他们可能很敏感地发现当下社会在发生什么变化,艺术在发生什么变化,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回应这种变化;第二在于策展人通过这种发现,思考如何将艺术家的这种个人化表达放到一个公共平台里,包括组织一个展览,在一个美术馆、画廊等公共空间展出,从而呈现艺术家创造性的思考。在这个呈现过程中,策展人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艺术家私人化的表达更好的转化为公众性的对话。

I ART:你认为策展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条件?你怎么去评价一个展览的优劣以及一个策展人的价值?

王璜生:既然要做一个策展人,第一应该是非常积极而敏感地去关注艺术家或者艺术现象的发展以及当下的艺术问题。第二他应该有很强的艺术史知识跟社会学知识作为背景,能够把个人性的观念转化成社会公共性的表述。第三可能是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写文章、寻找资金或视觉展示等单方面的能力,而是各方面综合在一起的能力。至于展览的优劣我认为要看展览的结果。首先策展人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去构建话题,而且这个话题是非常有意思且很少被大家所提及的,亦或是有非常敏感的指向性。其次看一个好的艺术展览,最终观者不只是单看到了一个话题或一种方法论,同时更要直观面对作品,艺术家能否有非常精彩的作品使观者记得住并为之感动,这是非常重要的。

I ART:此次双年展中六个独立板块的参展学校是通过何种方式选取的?在这个板块中,推荐老师和青年策展人是怎样一种相处方式?

王璜生:我们在选择时更多的会从教学本身、理论、建设等这些方面为考虑的出发点,哪些学校是非常有特点的、有代表性。当然也包括地区代表性,因为大家不能都集中在某一个地方,所以在地域上的选择是相对的分开一些。综合这几点最终确认了六所学校。此次展览把6所学校的导师与年轻策展人请到美院来,也希望并提出要求,老师跟学生要有更多的交流,包括指导性与学术性的交流。他们之间的指导交流会最终形成相关的文字,包括讨论的文字,今后能在展览的出版物里得以呈现。我们在实际观察中,有些学院导师跟年轻策展人关系比较密切,会做更多讨论等相关的工作,但是有些学院会相对独立一些。

I ART:对于此次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6个学院青年策展人的交流与碰撞,你看到了怎样的火花?

王璜生:在这次展览的中间和最后呈现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背景的策展人非常明显的特点,包括策展手法的特点、理论表述的特点。他们在共处一个空间时如何去开展交流对话跟碰撞在策展过程中都能感觉到,大家一方面各自提出方案,一方面不断的交流和较劲。最终在空间的协调上还是非常和谐的。比如在三楼这么庞大的空间里,两个策展人的两大板块组合非常有机协调,我相信他们私下应该有很多交流。

I ART:作为资深的策展人,你想对当下年轻策展人说一些什么呢?

王璜生:其实我觉得现在年轻策展人的知识背景都比上一辈、上一两辈策展人更为全面、扎实和国际化。那么对于年轻策展人,我觉得更需要一种经验跟实践,很多东西是在经验和实践中被建立起来的,策展并不只是在书斋里写一点文章、想出一个主意、打几个电话联系艺术家这么简单。其中涉及到很多实际操作性的东西,包括联系艺术家怎么联系,作品之间的构成关系、资金和公共教育全面的活动等等,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我觉得年轻策展人需要多培养这种综合能力。当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需要有更强的美术史意识和社会学意识。

几年前开始,我们美术馆就开设了一个“项目空间”,专门为年青策展人提供实践机会。从最开始针对本院年轻策展人,到近期面对全国的征集年青策展人方案,到这次的双年展特别关注和推动青年策展人的工作。从这一系列的活动里,我们明显感觉到策展不是读书读出来的,更多的是需要具体实践。所以我们提供了空间和资金,让年轻策展人或者在校的学生做更多实际操作的工作,从而总结经验,更好地进步。我觉得这需要一个过程。

I ART:你认为中国现在的策展界是怎么样的现状?

王璜生:现在策展界还是比较混乱的,“人人都是策展人”,当然我想导致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种更为专业化与规范化的策展机制,这包括学术评判、空间、资金、制度等等的体制机制。

I ART: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策展人,在多元化、全球化的大前提下,如何更好地适应、完善以及能提高自我水平?

王璜生:其实更重要是应对这个环境和社会现实,而不是适应,我觉得“适应”有点被动,策展人是非常有创造性的群体或者个体,应该是更多地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回应这个社会的多元化以及一些社会、文化问题,甚至是主动地预见性地发现和提出问题。(采访∕编辑:程媛媛 图片提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猜你喜欢
双年展策展艺术家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有中国办展经验的,才能算国际化策展人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