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贱丈夫”的语言暴力

2014-05-22 23:19兰心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4年5期
关键词:李俊心事事儿

兰心

“嘴贱”的丈夫

“你是不是有毛病啊?我和你结婚算是倒了霉了!你还能干点啥?这种事儿还用人教你吗?……这种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是家常便饭。无论我做什么、无论我怎么做,好像他都不满意。我现在感觉自己特差劲儿,觉得婚姻一点儿意思都没有……”结婚10多年的杜丽,一进诊室就倾诉了这样一番话。因为丈夫的言语暴力,她对生活和自身都丧失了信心。

我看了看坐在旁边的丈夫李俊,虽其貌不扬,但言谈举止甚是得体,我很难把他和杜丽口中的“李俊”联系起来。

“您做什么职业?”我问道。

“司机,给领导开车。”难怪!他把对领导的谨慎和客气带到了咨询中,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我意识到,他在进行“印象整饰”。

“她说受不了你的谈话方式,你怎么理解这件事儿呢?”我问道。

“我没恶意,就是发发牢骚啊!”李俊不以为然。

“你发牢骚,影响的是我的心情。”杜丽插话,“比如你说‘看个病都能忘带医保卡,怎么不死了算了!我当时的心情就是真的想死,我发烧38.6°C ,生病已经够难受了,你不安慰我还说这样的话,太不应该了!”杜丽越说越激动,眼泪也流了下来。

“行啦!多大点儿事儿啊?还到这儿来说!”李俊皱了皱眉头。

“我这么说你,你愿意吗?”杜丽一脸愤怒。

“谁叫你忘带了?你还有理啊?离开我你还活得了吗?”李俊也失去了耐心和理智,夫妻俩被打回了原形。

说来也怪,单独接触他们两个都很讨人喜欢,只要他们彼此一谈话,立刻起了“化学反应”。可见,这么说话,是彼此“训练”的结果—他们彼此太熟悉,知道如何能激怒对方,知道什么话最能让对方难受,一来二去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有时候,只有最亲密的人才能说出最伤害自己的话;有些话,从最亲密的人口中说出来最令人受伤。

别让发泄成习惯

可是,这种说话的方式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原来,他特别疼我和闺女,围前围后热热乎乎的。后来,他被选中给领导当司机,慢慢地就变了。”杜丽停顿了一下,显得有些犹豫,最终还是说出了口,“他变成了领导的司机,也变成了我们家的领导!有一次吵架,他居然说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样的话,这差不多就是我们家的现状。”

听了杜丽这么精辟的概括,李俊用手捂住额头,显得既无奈又痛苦。

“其实,我知道这样不好,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住。”李俊终于敞开心扉,“一整天工作,我都像戴个面具一样到处赔笑脸,不知道为什么,晚上就是想表现得不太一样。像白天那么活着太累了!”

从杜丽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李俊是第一次说这样的话。

的确,伴随着领导从处长、副局长、局长到副市长的一路高升,李俊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中越是压抑,回家后就越容易失控。受到伤害的,也只会是最亲密的人,而且会越来越糟。

我为他们夫妻做了这样一种分析:李俊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带着一种挑剔的眼光回家,看到杜丽处处不顺眼。为什么呢?因为他想找到一种心理平衡。于是从一句简单的“爆粗口”开始,要么挑起了家庭战争,要么直接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总之,他可以随意表达自己了。然而,从杜丽的角度看,一见到丈夫,她就开始防御、很怕犯错,要么因为紧张不停地制造麻烦,要么躲得远远的生怕惹是生非。夫妻间缺少相应的亲密沟通,就会造成关系空隙。正是这种看不见的空隙,让两个人的交流只剩下恶语相加。

所以,千万别认为用说话发泄没什么大不了。一次两次尚情有可原,三次四次就会慢慢失控,最后恐怕就难以改变。哪对夫妻,也不想一辈子这样说话。

苦中作乐方能海阔天空

如果婚姻不幸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千万不要气馁,一定要寻找突破的办法。如果继续一个扮演“暴君”,一个扮演“怨妇”,那可真是憋死别人、气死自己。

要打破双方这种“怨偶”的状态,首先要让杜丽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如果杜丽稍微平复情绪,李俊的嚣张气焰又做给谁看?

“他说你笨、你什么都不是,你就照单全收?买衣服还还价呢,他骂人你能不能打个折扣来听听?”我问道。

“一次两次还行,说个十次八次我就受不了了,信以为真。”杜丽满脸委屈,说得倒也中肯。

“那他说你是个男的,你也相信吗?”

“那倒不至于吧!”杜丽补充了一句,“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儿啊!”

“结婚这么多年,你应该了解李俊的性格,也知道他这么做不完全是出于恶意,要是对每一句话都信以为真,只能让自己痛苦,对不对?”我开导她,杜丽想了想,点了点头。

“所以,下次他再骂人,你可以试着这样想:他今天一定又受了什么委屈,回家就发脾气,他说的再难听,和我的关系也不大。这样,至少不会为言语暴力承担不必要的责任。换句话说,每一次吵架都上升到价值观、人生观的高度,是很难受的,也没有必要呢!”我解释道。

“我试试吧!”杜丽犹犹豫豫地回答,这些话,对于她来说完全是新的思考方式。“那他骂人也不对!”杜丽补充了一句。

“这个我也同意。”我帮杜丽宽宽心,又将话题引向李俊的情绪表达方式。

通过进一步谈话,我帮这位曾经的“暴君”认识到,如果想换一种活儿法,不只有语言暴力这一种方式—也可以通过倾吐心事、说出白天敢怒不敢言的话来卸掉一天的压力。前者只能造成伤害,后者倒可以培养一种“夫妻情趣”。

“太难了,我做不到。”李俊退缩了。男性本身就不善于表达,加上白天压抑了一天,下班后很难进行角色转换。事到如今才发现,对着亲密的人倾吐心事,远远比恶语相加更难。

“那好,我有一个提议:如果您不小心又对妻子使用暴力性语言,杜丽先不要生气。作为惩罚,你要说出一件心事给她听,如何?”我开出 “药方”。

“可是……我刚骂完她,她哪有心情听我说话?”李俊有些犹豫,杜丽也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原来他什么都明白!

“这样吧,如果他真能用说心事的方式来减压,我也不和他计较那一句半句的粗话。”杜丽折中了一下,“他可以等第二天我心情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再和我说,我会愿意听的。”

“契约”执行第一周,李俊频频犯错,惩罚却迟迟不能兑现。我们在咨询中给李俊预留出时间,让他表达心事。再三犹豫,他终于说出了一件难事:一个央企的老板看中了他的能力和人际关系圈,想挖他跳槽。他不知道放弃现在的位置,是好是坏。

李俊说的第一件心事,居然是这样一枚重磅炸弹,我们都有些意外。

“这么大的事儿,为什么自己憋在心里?”杜丽既意外,又有些受伤—这些日子,吵架吵的,完全忽略了彼此的生活。

“一直扮演着强者,哪肯放弃这个地位?又哪里敢暴露自己的犹豫呢!”我打趣李俊。

对于咨询师来说,来访者做出何种人生选择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要学会吐露心声、向亲密的人寻求支持。

这件事,成为夫妻俩关系转变的一个契机。

“谢谢你们,说出来,心里轻松多了!”李俊长吁一口气。

接下来的日子,杜丽夫妇把执行“契约”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两个月后,我收到杜丽发来的一封邮件,主要内容如下:

现在,他平均骂我三四次,和我说一回心事儿。刚开始我觉得不平衡,后来也习惯了。我想,这两者之间的比例不一定要完全一致,只能期待他一有心事,就愿意和我说才好!话说回来,不知道为什么,他说粗话的次数真的在减少,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女儿,也许他真的学会了用好的方式减压吧!谢谢您!

看完邮件,我不由得笑了。看来,我可能永远不知道李俊最后选了哪个工作,因为似乎他们已经不再需要咨询了。

咨询后续:

早期的婚姻治疗学者们发现了这样一种关系:婚姻的满意度和伴侣间交换令人愉悦或厌恶行为的频率息息相关。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杜丽在婚姻关系中找不到幸福,而李俊能在减少诋毁、讽刺和谩骂后,改善了两个人的关系。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 夫妻间一方发起的消极交流会增加另一方作出消极回应的可能性,很多婚姻关系因此告终。改善这种局面的办法,就是要在 “苦中作乐”:一方面减少消极行为的交换,一方面努力增加积极行为的交换。吃喝玩乐、培养兴趣爱好、耍无赖……一切正经不正经的事儿都可以用来分散注意力,夫妻如果能在这样的交换中找到一种平衡,彼此的关系也会更为融洽。

猜你喜欢
李俊心事事儿
关于睡眠那些事儿
吹画
第一百丛心事
圈里事儿
李俊彦
心事
A Brief Analysis On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In Classroom
李俊邑
闲拈明月裁心事
心事晾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