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对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

2014-05-23 09:03张建新王晓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高三学生

张建新++王晓艳

摘要: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学历,作为家庭背景的重要因素对子女教育选择产生着主要影响。以云南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州市的5所高中890名高三学生为研究样本,研究显示:高中毕业后上大学依然是高三学生的主流分流意向,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对高三学生高等教育选择影响较小;社会资助等渠道可以解决了上大学的费用问题,但学生担心上大学是“高成本”“高就业风险”的风险投资而选择放弃高考;家庭中父母亲对子女的学历期望对孩子的高等教育选择影响较大,就职业及学历而言,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比母亲大。“没钱也要上且能上大学”暗示教育分流不合理让社会分工失灵,“能上大学也不上”暗示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无处发挥。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让低收入群体的文凭发挥功效;父母高期望还需妙招指导孩子才能成才。

关键词:家庭背景;高三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父母期望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2-0081-07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Background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Choices:

Based on the Survey in Five Senior High Schools in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 Yunnan

ZHANG Jian-xin, WANG Xiao-y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Yunnan, China)

Abstract:Family income, parental expectations, parents occupations and their formal schooling background are som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family background which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a familys education choices for its children. Based on the research sample of 890 grade-three stud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s(SHSs) from 5 high schools of 5 areas with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in Yunnan Province, the present paper show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oices for the grade-three students of the SHSs is still going to college, and family income level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choices of higher education(HE) for the students of SHSs; by means of social support, the students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HE expenses, but they choose to give up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admission (the NUAE) worrying that the university is a risky investment of “high cost” and “high risk of unemployment;”the parental expectations of their childrens higher education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children; as far as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re concerned, the father has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children than that of the mother. The fact that “the needy students can also go to college” implies that unreasonable education split-flowing leads to unreasonabl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fact that “unwilling to go to college even if they can pay for it” implies that the social mobility function of HE is null and void. The equal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requires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s policies to make the “diploma” function of the low-income groups work. Parents need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to guide their high expectations of the children so that they can reach their goals.

Keywords:family backgrou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hoice of higher education; parents expectation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参加高考是每一位高三学生独一无二的选择。但2009年“84万考生弃考”[1],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透露的消息第一次震惊了公众。随着适龄人口的减少,参加高考的人数相对减少属于正常情况,但84万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而且,每年都有数以十万计的高中毕业生弃考、分流,却并非正常,也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教育问题。应届高中毕业生上不上大学?什么因素影响他们做出上大学的决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家庭背景无疑是高三学生分流时的一个重要考量。

一、问题聚焦

云南是中国的贫困大省,“老、少、边、穷”是其最基本的特点。2006年云南省录取的10万大学新生中,贫困生比例高达30%,其中特困生占1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同年一项研究显示,平均每个大学生1年的费用为11800元,而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如此悬殊的支出和收入,“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大学”,这是一直以来社会学家和教育学者们普遍发出的声音。那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贫困还在困扰着学生“大学梦”的实现吗?为什么 84万考生弃考?家庭背景因素是否让高三学生从被动选择变为主动放弃?父母亲对高三学生选择的影响状况到底如何呢?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在云南省地州市高三学生中开展了相关问卷调查,并对30位管理者、师生进行深度访谈。问卷主要问题聚焦如下:高三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是否影响学生的高等教育选择?不同经济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的高等教育选择差异如何?如果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不再是阻碍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因素,那么高考“弃考一族”不为钱困,又是为何?高三学生父母对子女学历期望是否影响孩子的高等教育选择?父母职业是否影响高三学生的高等教育选择?若影响,不同的父母职业是否引起孩子对高等教育选择的差异?家长受教育程度是否影响高三学生的高等教育选择?若影响,不同家长受教育程度是否引起孩子对高等教育选择的差异?

二、理论基础

为解释家庭背景对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教育学及社会学提供了很多研究结果。家庭背景是社会资本范畴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父母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家庭所在地、种族、民族等重要内容。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户籍和家庭出身等也曾是判断家庭背景的重要依据,甚至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的社会经济状况都可以视为家庭背景的一部分。家庭背景与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Lauer(2003)在对德国和法国子女上大学决定因素的计量分析中发现,父母职业类别和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上大学均有显著影响;加拿大学者Croak、Lippsand Zhao(2004)分析了加拿大十几年来父母收入对子女大学教育影响程度的变化[3];在《高等教育机会与社会分层》专著中张建新等中国学者曾从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差异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影响做了深刻分析[4];谢作栩、王伟宜等曾从社会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角度上分析了两者的关系[5];文东茅、陈成文也就家庭背景与子女在就业方面的关系做过论述[6]。这些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家庭背景与子女高等教育选择的关系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智商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个人发展会出现千差万别这一现象的原因。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们投资教育都是期望获得较高经济回报,高等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对比高等教育成本和预期收益, 个人做出相对理性的投资决策。一般而言,在高等教育带来的可能收益不低于需付出成本的情况下,个人选择投资高等教育。由此可推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越大,个人越倾向于投资教育;反之,高等教育成本越大,需求相应会越弱。因此,学生及其家庭在高等教育选择时也会权衡高等教育的成本—收益,并结合自身家庭收入经济条件,综合考虑做出理性决策[7]。

如上所述,家庭背景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本文仅选取家庭背景中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父母职业、父母学历及父母期望这四个重要因素,分析家庭背景对子女受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及由这些因素引起的不同类型家庭高三学生的选择差异。

三、研究方法

为了探究“高三学生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根据云南省2010-2011两年各地州人均GDP排名,将16个地州划分为高水平发展地区、中度水平发展地区及低水平发展地区,发现玉溪市连续两年人均GDP排名均为全省第三,大理州排名第8,普洱市排名第14。故选取三个地州为代表。与此同时,考虑到云南省有25个边境县,贫困县较多且有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别选取省级贫困县腾冲县及三个民族共同自治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为代表。考虑到学生总量及学生来源的广泛性,选取5个地方的第一中学作为代表,即玉溪市一中、玉溪市元江县一中、大理一中、普洱一中、保山市腾冲县一中。我们对这5所高中的1000名高三学生2012年3-5月做了问卷调查。此问卷以及访谈的效度完全满足了研究者想要研究的内容。

1000份问卷发出后,回收问卷920份,回收率为92%;将回收的920份问卷剔除答题不完整、单选题一题多选、从头至尾选择同一选项等无法进行数据录入或答题明显自相矛盾的的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890份,问卷有效率达967%。研究中有效地控制了时间、环境以及高三学生当时的情绪影响,随机误差在可控范围内。

我们设计了“云南省高三学生分流意向及高等教育选择研究调查问卷”,并前后进行了两次共100人的样本试测。问卷包含31个问题,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第1~5题)是高三学生“理想的”分流意向及高等教育选择;第二部分(第6~19题)是高三学生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包括高三学生的家庭情况、学校情况和自身的学业成绩、对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未来上大学及就业影响因素的认识等;第三部分(第20~24题)则是高三学生“现实的”分流意向及高等教育选择;此部分与第一部分题目一一对应,均包括对职业、就业地、教育程度、大学等内容的提问;第四部分(第25-31题)是有关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在校大学生的性别、民族、家庭所在地、应往届情况、所在学校类型、学校地理位置以及班级类型等自变量。

家庭背景这一自变量通过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对子女学历期望这4个维度来反映。研究主要采用SPSS200进行相关分析,对家庭背景的某一个维度对高三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做卡方检验,并对关联度较大的因素进行差异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6种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学生间的高等教育选择存在差异

从总体上看,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对高三学生高等教育选择影响较小。但是,6种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中对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描述,本研究将高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由低到高划分为6个层次,各层次包含家庭数为低收入水平家庭138个,中等偏下水平家庭207个,中等收入水平家庭245个,中等偏上水平家庭163个,高收入家庭65个,富裕家庭72个。学生间的高等教育选择存在差异。

1不同经济收入家庭学生的分流意向存在差异,但差异较小。“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对高三学生分流意向的影响”,见图1所示:有钱没钱,都要上大学。上大学是云南省高三学生的主流分流意向,不管是何种经济收入水平家庭,80%以上的学生都将上大学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出国留学对于贫困大省云南而言是“奢侈品”:就整个云南省而言,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较少,且出国留学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呈现较大的关联性;高收入及富裕家庭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比例高于其他群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中等以下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学生更倾向于高中毕业后就业:选择就业人数比例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呈负相关,即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越低,选择高中毕业后就业的人数比例越高,而富裕家庭学生无人选择就业。

2不同经济收入家庭学生的高等教育选择存在差异,但差异较小。“不同经济收入家庭学生的高等教育选择影响图”见图2所示:重点本科是学生最主要的选择。不管家庭经济收入处于何种水平,超过50%的学生都将重点本科作为自己的选择,其中富裕家庭学生达65%;一般本科是所有学生仅次于重点本科的共同选择。即在考虑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足于支撑自己考上重点本科时,不同经济收入家庭学生近35%都将一般本科作为自己的选择,而富裕家庭做出这一选择的占25%;贫困家庭学习成绩不佳学生更倾向于用低成本保证能够上大学。就高等职业专科院校而言,低收入家庭学生选择公办或民办高等职业专科作为自己高中毕业后的高等教育选择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大,因为职业学校学费相对低且录取分数线较低。

3上学费用无忧,但读书无用使家庭经济收入对高等教育选择影响较小。上大学是不同经济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的共同选择。 “没钱”也能上大学?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时的选择见图3所示:通过社会资助完成学业是75%的学生面临经济困难时的共同选择;通过父母借钱解决经济困难是学生的次要选择。

虽然没钱的学生通过社会资助能上大学,但很多学生认为读书无用,所以有钱或可获得资助仍选择不上大学。对自己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影响因素的判别,见图4所示:69%的学生都认为个人能力是影响自己工作和收入的重要因素;相应地,仅有174%的学生将受教育程度判别为非常重要程度。

研究访谈发现:“读书无用论”是高考弃考学生及家长的共识。他们认为读书无用论,首先表现为上大学的“高成本”;其次为毕业后的 “高就业风险”;最后则是 “欠债受教育”必定得不偿失(见图4所示)。

(二)父母职业对高三学生分流意向及高等教育选择影响存在差异

“父母职业对高三学生分流意向及高等教育选择影响卡方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母亲职业不是高三学生分流意向及高等教育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父亲职业是影响高三学生分流意向的重要因素。

“父亲职业对高三学生分流意向影响”,见图5所示:上大学是高三学生的主流分流意向。父亲职业为白领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学生选择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较高,达90%以上;父亲为个体经营者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比例最大,其次为公务员及公司白领;父亲职业为农民,学生选择就业的人数比例最大,其次为工人;父亲职业为其他的学生对自己分流意向不明确者较多。

(三)父母学历对高三学生分流意向及高等教育选择影响存在差异

“父母学历对高三学生分流意向及高等教育选择影响卡方检验结果”,见表3所示:母亲学历不是高三学生分流意向及高等教育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父亲学历是影响高三学生分流意向的主要因素。

“父亲学历对高三学生分流意向影响”表明:父亲学历为本科的学生选择上大学的人数比例最大,达90%以上,其次是初中、高中;父亲学历为研究生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最多,超过其总人数的20%;父亲学历越高,选择就业的学生人数比例越小,父亲学历仅为小学及以下的选择就业的人数最多。

(四)父母对子女的学历期望是影响高三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主要因素

从“父母对子女学历期望对其分流意向及高等教育选择影响的卡方检验结果”,见表4所示:父母对子女学历期望是影响其分流意向及高等教育选择的主要因素。 由父母学历差异引起的高三学生分流意向及高等教育选择差异在统计学上达到了非常显著意义水平,见图5所示:

五、研究结论及讨论

(一)没钱也要上且能上大学,教育分流不合理让社会分工失灵

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对云南省高三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较小。不管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如何,上大学是云南省高三学生的主流选择,且不同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一半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上公立重点本科。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人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学校则必须为社会上各种类型、各个阶层的劳动力提供必要的训练。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分工的手段,承担着将人们筛选分配到特定职业岗位上的责任。但由于个人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等的不同,教育要挑选适当的人从事适当的工作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现代社会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教育分流机制,即针对学生个体能力和需要所进行的分配,而家庭经济状况无疑是进行分配时的重要指标。但当所有高三学生的选择无一例外的是上大学尤为重点本科院校时,那么,谁来上高等职业专科院校,未来谁到技术工作岗位上效力呢?显然,技术工人尤其是高难度技术操作工短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无门的现状已为我们敲响了“教育分流欠合理化”的警钟。

(二)能上大学也不上,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无处发挥

“高考弃考”一族并非“为学费所困”,而是担心高等教育这一投资的“高成本”“高就业风险”。美国社会学家特纳(RHTurner)提出的赞助性和竞争性流动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8]。社会流动具有未来取向和社会指引的作用,它鼓励社会成员树立抱负,努力成为社会的精英。其目的是把高地位给予那些赢得它的人,强调经过努力获得最后的成功。学校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育分流时选择接受何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所处的地位和获得的待遇。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正是通过教育对社会成员的培养与选择,使他们在社会的不同职业岗位之间转换来实现的。而当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知转化为“无用”的投资且不再接受高等教育时,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无处发挥将不可避免。所以,“读书无用论”的泛滥必须被及时制止。

(三)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让低收入群体的文凭发挥功效

本研究发现,即使没有钱也能上大学已成为一种常态,但“同样的大学文凭对不同收入群体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很大区别”已成为包括家长和高三学生在内的较多社会成员的共识。出国留学等高消费教育方式更为富裕家庭所接受,低收入群体则无缘做出此项选择。低收入家庭的现实可选择性限制了其对子女的高等教育的投资,而高等学校收费水平的不断上涨以及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城乡差别、收入不公等问题很可能会拉大贫富之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这都暗示着低收入群体有可能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而这一不利地位则集中体现在“就业难”中。本研究访谈的诸多坚持“读书无用论”的学生就认为读书是否有用关键还在于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即家庭背景是文凭这块敲门砖是否能发挥功效的重要影响因素。解决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掉以轻心,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仅靠市场机制是无法自动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及收益的公平性的[9]。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利益,适当实行倾斜政策,以确保那些有学历又有能力的人不会因家庭经济地位的低下而丧失发展机遇。

(四)父亲职业及学历是影响孩子分流意向的重要因素

由于父亲在家中往往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其学历及所从事的职业不仅关系到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还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因为崇拜父亲而乐于听从父亲的建议或是从事与父亲职业相同或类似的职业,进而决定是否接受高等教育。这也正是本研究得出父亲从事较看重学历作用的职业如白领,孩子则更倾向于选择上大学的原因。另外,父亲的职业及学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经济状况,而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为孩子提供选择的余地有所区别,这正是父亲从事高收入职业孩子更倾向于选择出国留学,父亲从事低收入职业孩子更倾向于选择就业的原因。

(五)父母期望领跑孩子选择,高期望还得妙招指导孩子才能成才

研究发现孩子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对子女期望较高,则子女的成就动机较高;反之,则较低[10]。父母对子女学历期望水平高低与选择高中毕业后上大学的学生人数成正比;在父母对子女学历期望为专科及以上水平时,父母对子女学历期望越高,学生选择高中毕业上重点本科院校的可能性越大。父母对子女要求或期望较高、同时在子女成功时给予鼓励,失败时给予引导,则子女的成就动机较高。

参考文献:

[1]吴晶,蔡玉高.全国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N].中国教育报,2009-06-04(10).

[2]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云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关于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行动的通知[Z].云青联(2006)17号.

[3]WASTON DAVIDANG TELLEGEN AUKE. Towarda Consensual Structure of Mood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 219-235.

[4]RICHINS MARSHAL. Measuring Emotion in the Consumptions Experienc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7,24(2): 127-146.

[5]张建新.高等教育机会与社会阶层——一项基于多民族边疆省份高校的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0-122.

[6]王伟宜.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5(4):27.

[7]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9.

[8]吴二持.传统文化、文化沟通与高等教育新的选择,吉林教育科学[J].高教研究,1996(2):54.

[9]丁小浩.对中国高等院校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群体的调查报告[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01-103.

[10]高明华.父母期望的自证预言效应[J]社会,2012(4):34-37.

(二)能上大学也不上,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无处发挥

“高考弃考”一族并非“为学费所困”,而是担心高等教育这一投资的“高成本”“高就业风险”。美国社会学家特纳(RHTurner)提出的赞助性和竞争性流动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8]。社会流动具有未来取向和社会指引的作用,它鼓励社会成员树立抱负,努力成为社会的精英。其目的是把高地位给予那些赢得它的人,强调经过努力获得最后的成功。学校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育分流时选择接受何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所处的地位和获得的待遇。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正是通过教育对社会成员的培养与选择,使他们在社会的不同职业岗位之间转换来实现的。而当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知转化为“无用”的投资且不再接受高等教育时,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无处发挥将不可避免。所以,“读书无用论”的泛滥必须被及时制止。

(三)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让低收入群体的文凭发挥功效

本研究发现,即使没有钱也能上大学已成为一种常态,但“同样的大学文凭对不同收入群体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很大区别”已成为包括家长和高三学生在内的较多社会成员的共识。出国留学等高消费教育方式更为富裕家庭所接受,低收入群体则无缘做出此项选择。低收入家庭的现实可选择性限制了其对子女的高等教育的投资,而高等学校收费水平的不断上涨以及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城乡差别、收入不公等问题很可能会拉大贫富之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这都暗示着低收入群体有可能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而这一不利地位则集中体现在“就业难”中。本研究访谈的诸多坚持“读书无用论”的学生就认为读书是否有用关键还在于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即家庭背景是文凭这块敲门砖是否能发挥功效的重要影响因素。解决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掉以轻心,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仅靠市场机制是无法自动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及收益的公平性的[9]。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利益,适当实行倾斜政策,以确保那些有学历又有能力的人不会因家庭经济地位的低下而丧失发展机遇。

(四)父亲职业及学历是影响孩子分流意向的重要因素

由于父亲在家中往往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其学历及所从事的职业不仅关系到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还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因为崇拜父亲而乐于听从父亲的建议或是从事与父亲职业相同或类似的职业,进而决定是否接受高等教育。这也正是本研究得出父亲从事较看重学历作用的职业如白领,孩子则更倾向于选择上大学的原因。另外,父亲的职业及学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经济状况,而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为孩子提供选择的余地有所区别,这正是父亲从事高收入职业孩子更倾向于选择出国留学,父亲从事低收入职业孩子更倾向于选择就业的原因。

(五)父母期望领跑孩子选择,高期望还得妙招指导孩子才能成才

研究发现孩子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对子女期望较高,则子女的成就动机较高;反之,则较低[10]。父母对子女学历期望水平高低与选择高中毕业后上大学的学生人数成正比;在父母对子女学历期望为专科及以上水平时,父母对子女学历期望越高,学生选择高中毕业上重点本科院校的可能性越大。父母对子女要求或期望较高、同时在子女成功时给予鼓励,失败时给予引导,则子女的成就动机较高。

参考文献:

[1]吴晶,蔡玉高.全国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N].中国教育报,2009-06-04(10).

[2]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云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关于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行动的通知[Z].云青联(2006)17号.

[3]WASTON DAVIDANG TELLEGEN AUKE. Towarda Consensual Structure of Mood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 219-235.

[4]RICHINS MARSHAL. Measuring Emotion in the Consumptions Experienc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7,24(2): 127-146.

[5]张建新.高等教育机会与社会阶层——一项基于多民族边疆省份高校的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0-122.

[6]王伟宜.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5(4):27.

[7]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9.

[8]吴二持.传统文化、文化沟通与高等教育新的选择,吉林教育科学[J].高教研究,1996(2):54.

[9]丁小浩.对中国高等院校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群体的调查报告[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01-103.

[10]高明华.父母期望的自证预言效应[J]社会,2012(4):34-37.

(二)能上大学也不上,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无处发挥

“高考弃考”一族并非“为学费所困”,而是担心高等教育这一投资的“高成本”“高就业风险”。美国社会学家特纳(RHTurner)提出的赞助性和竞争性流动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8]。社会流动具有未来取向和社会指引的作用,它鼓励社会成员树立抱负,努力成为社会的精英。其目的是把高地位给予那些赢得它的人,强调经过努力获得最后的成功。学校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育分流时选择接受何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所处的地位和获得的待遇。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正是通过教育对社会成员的培养与选择,使他们在社会的不同职业岗位之间转换来实现的。而当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知转化为“无用”的投资且不再接受高等教育时,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无处发挥将不可避免。所以,“读书无用论”的泛滥必须被及时制止。

(三)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让低收入群体的文凭发挥功效

本研究发现,即使没有钱也能上大学已成为一种常态,但“同样的大学文凭对不同收入群体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很大区别”已成为包括家长和高三学生在内的较多社会成员的共识。出国留学等高消费教育方式更为富裕家庭所接受,低收入群体则无缘做出此项选择。低收入家庭的现实可选择性限制了其对子女的高等教育的投资,而高等学校收费水平的不断上涨以及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城乡差别、收入不公等问题很可能会拉大贫富之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这都暗示着低收入群体有可能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而这一不利地位则集中体现在“就业难”中。本研究访谈的诸多坚持“读书无用论”的学生就认为读书是否有用关键还在于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即家庭背景是文凭这块敲门砖是否能发挥功效的重要影响因素。解决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掉以轻心,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仅靠市场机制是无法自动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及收益的公平性的[9]。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利益,适当实行倾斜政策,以确保那些有学历又有能力的人不会因家庭经济地位的低下而丧失发展机遇。

(四)父亲职业及学历是影响孩子分流意向的重要因素

由于父亲在家中往往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其学历及所从事的职业不仅关系到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还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因为崇拜父亲而乐于听从父亲的建议或是从事与父亲职业相同或类似的职业,进而决定是否接受高等教育。这也正是本研究得出父亲从事较看重学历作用的职业如白领,孩子则更倾向于选择上大学的原因。另外,父亲的职业及学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经济状况,而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为孩子提供选择的余地有所区别,这正是父亲从事高收入职业孩子更倾向于选择出国留学,父亲从事低收入职业孩子更倾向于选择就业的原因。

(五)父母期望领跑孩子选择,高期望还得妙招指导孩子才能成才

研究发现孩子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对子女期望较高,则子女的成就动机较高;反之,则较低[10]。父母对子女学历期望水平高低与选择高中毕业后上大学的学生人数成正比;在父母对子女学历期望为专科及以上水平时,父母对子女学历期望越高,学生选择高中毕业上重点本科院校的可能性越大。父母对子女要求或期望较高、同时在子女成功时给予鼓励,失败时给予引导,则子女的成就动机较高。

参考文献:

[1]吴晶,蔡玉高.全国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N].中国教育报,2009-06-04(10).

[2]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云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关于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行动的通知[Z].云青联(2006)17号.

[3]WASTON DAVIDANG TELLEGEN AUKE. Towarda Consensual Structure of Mood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 219-235.

[4]RICHINS MARSHAL. Measuring Emotion in the Consumptions Experienc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7,24(2): 127-146.

[5]张建新.高等教育机会与社会阶层——一项基于多民族边疆省份高校的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0-122.

[6]王伟宜.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5(4):27.

[7]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9.

[8]吴二持.传统文化、文化沟通与高等教育新的选择,吉林教育科学[J].高教研究,1996(2):54.

[9]丁小浩.对中国高等院校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群体的调查报告[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01-103.

[10]高明华.父母期望的自证预言效应[J]社会,2012(4):34-37.

猜你喜欢
高三学生
浅谈高三学生考前心理障碍与疏导
浅谈技巧在高中英语听力中的应用
高三学生学好数学的新思考
直视骄阳
如何培养高三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相关能力
提高山区高三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解题能力的策略
对高三学生心理亚健康分析及对策探索
浅析高三学生化学学习突破
高三学生应该怎样面对及准备高考
高三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