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源维氏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检测

2014-05-27 08:01汪开毓陈德芳黄凌远王浩丞
水生生物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维氏登录号单胞菌

赵 敏 汪开毓, 2 王 均, 2 陈德芳 黄凌远, 2 王浩丞



赵 敏1汪开毓1, 2王 均1, 2陈德芳1黄凌远1, 2王浩丞1

(1. 四川农业大学鱼病研究中心, 雅安 625014; 2.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雅安 625014)

目前, 在鱼病的防治过程中, 养殖业者为减少损失, 首先采用的对策就是使用抗菌药物, 但由于水产病原菌日趋严重的耐药性, 使得抗菌药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10-12], 从而又给鱼病的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其中, 四环素类药物为一种广谱抗生素, 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起到抑菌作用[13], 可用于防治鱼类的多种细菌性疾病, 而因临床上对该类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使得鱼类病原菌对此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变的尤为突出[10—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主要试剂

药敏纸片(四环素30 µg/片, 强力霉素30 µg/片)和MH培养基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DP302-2)、2×Master Mix和感受态细胞DH5α购自天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克隆载体pMD19-T、DNA Marker及DNA纯化回收试剂盒购自TaKaRa公司, 氨苄青霉素钠购自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琼脂糖购自广州英韦创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盐酸四环素(98.5%)和盐酸多西环素(98%)由四川省民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惠赠。

1.3 菌株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在无菌条件下, 取低温保存的维氏气单胞菌和质控菌株大肠杆菌ATCC25922接种于MH肉汤中, 28℃恒温摇床120 r/min振荡培养过夜后, 采用麦氏比浊法调整菌液浊度为0.5麦氏比浊管浊度。然后, 参照CLSI[13]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药物浓度由128 µg/mL 2倍稀释至0.25 µg/mL)对所有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 结果参照2008年版CLSI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进行判定。

1.4 tet基因片段获得与分析

按照天根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DP302-2)的操作说明提取菌体基因组DNA, –20 ℃保存备用。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引物序列参照Nawaz,.[14]的报道, 详见表1。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以维氏气单胞菌基因组DNA为模板, 分别用相应的引物扩增目标基因、、、和; PCR反应体系为50 µL: 2×Master Mix 25 µL, DNA模板2.0 µL, 上、下游引物各1.0 µL, 无菌超纯水21 µL。反应条件: 94℃预变性2min, 94℃ 20s, 53℃10s, 65℃ 45s共30个循环, 最后65℃延伸4min。PCR扩增后的产物在1%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采用DNA纯化回收试剂盒回收各个基因的阳性扩增产物(每个基因随机选取其中的5个, 不足5个则全部回收), 相关操作参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构建pMD19-T-重组质粒, 然后提取质粒, 采用对应引物进行PCR鉴定, 将鉴定为阳性的质粒送往公司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使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间相似性分析, 再利用NCBI中的 Blastn系统进行序列的相似性搜索, 并使用Clustal X 2.0和Mega 4.0软件对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

表1 四环素耐药基因扩增引物

2 结果

2.1 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

在本试验中同时采用了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来测定维氏气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 参照吴俊伟[16]所描述的方法, 以纸片扩散法中抑菌圈的大小作为评价维氏气单胞菌药物敏感性的主要依据, 在进行耐药水平最终结果判定的时候, 对抑菌圈显示为中介, 而值较大的菌株判定为耐药, 对抑菌圈远大于标准而值偏大的菌株判定为敏感。最终得出42株维氏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表2、表3)。

2.2 PCR扩增结果

2.3 tet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经测序,、、和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211、391、891和744 bp, 与预期结果相符。使用DNAMAN软件分别对5个、2个、4个和2个基因片段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 结果显示其一致性均为100%。然后将上述4类基因片段序列在NCBI中的 Blastn系统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 结果显示:、、和基因片段分别与GenBank中登陆的多个基因的同源性为100%。

图1 tetA基因系统发育树

图2 tetB基因系统发育树

在GenBank中分别下载多个、、和基因用于构建系统发育树(图1-4)。结果显示基因与存在于点状气单胞菌()pFBAOT6质粒(GenBank登录号: 51492513)中的基因, 大肠杆菌O69 (serotype O69)质粒介导的基因(GeneBank登录号: 227434002)、大肠杆菌Q19中的基因(GeneBank登录号: 393195318)、肺炎克雷伯菌()pKPI-6质粒(GenBank登录号: 394557614)中的基因、蜡样芽胞杆菌()中的基因(GenBank登录号: 242277425)聚为一簇;基因与来自福氏志贺氏菌()中质粒介导的基因(GenBank登录号: 12054718)、大肠杆菌pTC1质粒中的基因(GenBank登录号: CP000913.1)、多杀巴斯的杆菌()中的基因(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 336087901、EU252517.1)、沙门氏菌()质粒介导的基因(GenBank登录号: 353467616、HQ331538.1)等聚为一簇;基因与大肠杆菌中的基因(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 190887129、190887131、190887127、190887125)、沙门氏菌中的基因(GenBank登录号: GU987054.1)以及plPO2T质粒中的基因(GenBank登录号: 21735067)聚为一簇;基因则与来自杀鲑气单胞菌()中的基因(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 113129387、145301211)聚为一簇。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 采用了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42株维氏气单胞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测试, 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为了能够确定最终的结果, 因此参考吴俊伟[15]所提出的方法, 以纸片扩散法中抑菌圈的大小作为评价菌株耐药性的主要依据, 参考值进行评判, 对抑菌圈中介, 而值较大的菌株判定为耐药, 对抑菌圈远大于标准而值偏大的菌株判定为敏感。最终得出受试菌株对四环素耐药的共有28株, 耐药率为66.67%; 对强力霉素耐药的共有24株, 耐药率为57.14%, 明显低于四环素。但从敏感菌株来看, 对四环素和强力霉素敏感的菌株均为10株, 敏感率为23.80%, 两者没有差别, 这说明了四川地区的维氏气单胞菌对于四环素和强力霉素的耐药性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水平。

在革兰氏阴性菌中, 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核糖体保护蛋白, 该蛋白能保护核糖体免受四环素类药物的作用从而产生耐药[16]; 另一种是主动外排作用, 通过外排蛋白将四环素排出胞外, 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因此降低, 核糖体因此受到保护, 从而产生了耐药性, 这是最早被研究的一种耐药机制[17], 也是本研究中被证明存在于维氏气单胞菌中的一种耐药机制。外排蛋白属于主要异化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中的一员[18]。目前, 已有超过20种不同的四环素外排蛋白被发现, 这些蛋白被分为6个不同的类群[17],、、、和基因所编码的外排蛋白属于该6个类群中的第1类群[19], 均发现于革兰氏阴性菌中[17, 19]; 该类群蛋白具有12个跨膜α-螺旋, 其四环素抗性蛋白具有41%—78%的氨基酸同源性, 而它们的四环素阻抑蛋白具有37%—88%的氨基酸同源性[20]。在气单胞菌中,、、、和基因已经先后被证实存在于该属中, 并且发现基因在该5种耐药基因中检出率最高[21-24], 说明该基因是介导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的优势基因。Nawaz,.[14]对分离自鲶鱼的81株耐四环素的维氏气单胞菌进行了相关研究, 发现、、、和检出率分别为3.70% (3/81)、28.40%(23/81)、2.47% (2/81)、2.47%(2/81)、90.12% (73/81), 其中基因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4个基因, 为其优势基因, 符合上述观点。然而, Jacobs,.[25]在对37株分离自南非水产养殖环境中的气单胞菌的研究中, 以及 Kim,.[26]对8株分离自韩国的耐四环素杀鲑气单胞菌的研究中都发现基因在这些菌株中检出率最高。在本研究中, 同样发现四环素耐药的菌株基因检出率最高, 且明显高于其他4个基因, 而基因仅在2株菌中被检测到, 与最初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这说明在维氏气单胞菌中, 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流行存在地域性差异。

表2 42株维氏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注: S. 敏感; I. 中介; R. 耐药

Note: S. Sensitive; I. Intermediate; R. Resistant

图3 tetC基因系统发育树

图4 tetE基因系统发育树

同时, 本研究还发现在16和29号菌株中同时检测到和, 在8号菌株中同时检测到、和; 关于一株菌中同时检测出几种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情况, 在Nawaz,.[15], Schmidt,.[23]以及ČížekA,.[25]各自的研究中已有报道。此外,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在耐药菌株4、10、12中并未检测到上述5种耐药基因, 说明在维氏气单胞菌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四环素耐药机制, 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3 42株维氏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表4 各基因的检出率

在本研究中, 首次在国内维氏气单胞菌分离株中检测到、、和基因, 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境内的维氏气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同时, 本研究的结果也突出了目前我国水产病原菌耐药性的严重性。因此, 如何防止水产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以及在鱼病的防治过程中如何应对因病原菌耐药性而造成的困难值得广大学者共同关注。

[1] Roberts M, Enoch D, Harris K,biovar sobria bacteraemia with septic arthritis confirmed by 16S rDNA PCR in an immunocompetent adult [J]., 2006, 55(2): 241—243

[3] Qin G M, Zhang X J, Chen C Z,Infection offrom diseasedL.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pathogen [J]., 2008, 36(19): 8115—8117 [秦国民, 张晓军, 陈翠珍, 等. 锦鲤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症及其病原微生物学特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19): 8115—8117]

[4] Ma Z H, Yang H, Li T L,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isolated from infected Siberian sturgeon () [J]., 2009, 49(10): 1289—1294 [马志宏, 杨慧, 李铁梁, 等. 西伯利亚鲟()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微生物学报, 2009, 49(10): 1289—1294]

[5] Loch T P, Faisal M. Infection of Lake Whitefish () with Motilespp. in the Laurentian Great Lakes [J]., 2010, 36(1): 6—12

[6] Tang Y, Zheng K D, Zhu C K,Identification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 of pathogen for tail-rot disease of the fish,[J], 2010, 40(4): 50—55 [唐毅, 郑凯迪, 朱成科, 等. 华鲮烂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淡水渔业, 2010, 40(4): 50—55]

[7] Gong Q, Gao S Q, Shan X F,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from[J]., 2010, 32(12): 981—983 [龚倩, 高淑琴, 单晓枫, 等. 框镜鲤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0, 32(12): 981—983]

[8] Huang X, Wang K, Du Z J,Identification, isolation and in vitro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Aeromonas veronii associated with an acute death of Channel Catfish () in China [J]., 2010, 9(14): 2161—2164

[9] Li A H. Antibacterial drugs used in aquculture and drug resistance of fish bacterial pathogens [J]., 2002, 9(1): 87—91[李爱华. 水产养殖中使用的抗菌药物及细菌耐药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02, 9(1): 87—91]

[10] Li A H, Cai T Z, Wu Y S,Investigation on drug resistangceof fish bacterial pathogenin China [J]. 2001, 28(1): 58—63 [李爱华, 蔡桃真, 吴玉深, 等. 我国鱼类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2001, 28(1): 58—63]

[11] Lin J C, Luo Z J, Shu G,Investigationon drug resistance of clinical isolates fromon Antibiotics [J]., 2009, 37(15): 7024—7025 [林居纯, 罗忠俊, 舒刚, 等. 嗜水气单胞菌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调查.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15): 7024—7025]

[12] Chopra I, Roberts M. Tetracycline antibiotics: mode of action, application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J]., 2001, 65(2): 232

[13] ClSI. Methods for Broth Dilution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Bacteria Isolated from Aquatic Animal; Approved Guideline. CLSI document M49-A [M]. CLSI. 2006

[14] Nawaz M, Sung K, Khan S A,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etracycline-resistantisolates from catfish [J]., 2006, 72(10): 6461

[15] Wu J W. Resistance level offrom pigs to fluoroquinolones in Chongqing [D]. Ya'an Sichuan,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1 [吴俊伟. 动物源大肠埃希菌氟喹诺酮类药物多重耐药机制与耐药水平相关性研究. 四川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1]

[16] Kobayashi T, Suehiro F, Cach Tuyen B,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of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genes encoding ribosomal protection proteins in Mekong river sediments in Vietnam [J]., 2007, 59(3): 729—737

[17] Alekshun M N, Levy S B.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ntibacterial multidrug resistance [J]., 2007, 128(6): 1037—1050

[18] Kumar A, Schweizer H P.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active efflux and reduced uptake [J]., 2005, 57(10): 1486—1513

[19] Guillaume G, Ledent V, Moens W,Phylogeny of efflux-mediated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genes and related proteins revisited [J]., 2004, 10(1): 11—26

[20] Feng X, Han W Y, Lei L C. Advanced research in the bacterial resistance mechanisms of tetracycline [J]., 2004, 38(2): 38—42 [冯新, 韩文瑜, 雷连成.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兽药杂志, 2004, 38(2): 38—42]

[21] Agersø Y, Bruun M S, Dalsgaard I,The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gene(E) is frequently occurring and present on large horizontally transferable plasmids inspp. from fish farms [J]., 2007, 266(1): 47—52

[22] Schmidt A S, Bruun M S, Dalsgaard I,Incidence, distribution, and spread of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determinants and integron-associate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mong motile Aeromonads from a fish farming environment [J]., 2001, 67(12): 5675—5682

[23] Jun J W, Kim J H, Gomez D K,Occurrence of tetracycline-resistantinfection in Korean cyprinid loach () [J]., 2010, 4(9): 849—855

[24] Čížek A, Dolejská M, Sochorová R,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its genetic determinants in Aeromonads isolated in ornamental (koi) carp () and common carp () [J]., 2010, 142(3): 435—439

[25] Jacobs L, Chenia H Y.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grons and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determinants inspp. isolated from South African aquaculture systems [J]., 2007, 114(3): 295—306

[26] Kim J H, Hwang S Y, Son J S,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etracycline-and quinolone-resistantisolated in Korea [J]., 2011, 12(1): 41—48

Tetracycline antibiotics resistance and its genetic determinants inisolated from Channel Catfish ()

Zhao Min1, Wang Kai-Yu1,2, Wang Jun1,2, Chen De-Fang1, Huang Ling-Yuan1,2and Wang Hao-Cheng1

(1. Fisheries Department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625014,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Disease and Human Health of Sichuan Provinc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625014, China)

Channel catfish ();; Tetracycline; Doxycycline; Drug resistance gene

2012-12-14;

2013-10-19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IRT0848)资助

赵敏(1987—), 男,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为鱼病与渔药。E-mail: 365794952@qq.com

汪开毓(1955—), 男, 教授, 博导; Tel: 0835-2885753; E-mail: kywangsicau@126.com

S941.4

A

1000-3207(2014)02-0386-07

10.7541/2014.55

猜你喜欢
维氏登录号单胞菌
基于DNA条形码进行金花茶组种间鉴别
铜绿假单胞菌遗传演化分析
含氟新农药的研究进展
维氏气单胞菌的smpB、tmRNA及hfq敲除菌株减毒活疫苗筛选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论维特根斯坦对哥德尔定理的评析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电子版馆藏数据回溯中的交叉、重叠、阻滞问题处理
《维氏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对锦鲤免疫效果评价》图版
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及整合酶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