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建项目下的校园道路景观评价

2014-05-30 17:24朱斌骆永锋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9期

朱斌 骆永锋

摘要采用AHP方法建立校园道路景观评价体系,以浙江师范大学校园道路景观作为实证研究,从道路景观三元论角度选择生态环境、功能服务和美学文化3个主要指标作为评价因子,以层次分析法求得道路景观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适用于校园道路景观评价,可用以指导高校改建项目中的校园景观品质提升改造实践。

关键词改建项目;道路景观;景观评价;AHP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9-02625-02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高校修缮、改建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Y201226187)。

作者简介朱斌(1979- ),男,浙江金华人,工程师,硕士,从事工程管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高校师生对校园景观的关注度也逐年提升,校园的景观品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学习生活的氛围。校园道路景观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景观中连接各绿地斑块的绿色廊道,是校园整体景观基质的骨架和脉络。因此,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校园道路景观是校园道路景观改造的基础,也是校园整体景观品质提升的关键。

1道路景观评价方法

道路景观是指用路者在道路上以一定速度运动时视野中的道路及环境四维空间形象,道路景观也包含路外人视觉中对道路及其环境配合的宏观印象[1]。校园道路景观是在校园道路中由地形、植物、建筑物、构筑物、绿化与小品等组成的各种物理形态[2]。目前对校园道路景观的评价大多停留在主观感受的定性层面,因而如何对其进行量化来定量评价道路景观质量的优劣显得尤为重要。

层次分析法(AHP)是Thomas L Saaty 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运用多因素分级处理来确定因素权重的方法。它能把人们对复杂问题的决策思维过程条理化、层次化和数量化,根据对一定事物的判断,就每一层次各元素对决策目标的重要性给予相对定量表示,经过数学运算得出各元素重要性的权值,依此做出正确决策[3]。

2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权重

2.1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指标应该能够反映校园道路景观的核心内容。通过文献查阅和专家调研分析,从道路景观三元论角度选择生态环境、功能服务和美学文化3个主要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图1)。①生态环境的优越性。主要包括自然地形地貌的立地条件、树种的多样性、树种平面立面的丰富度,以及道路绿化在空间上的连通性。②功能服务的完善性。主要包括道路功能區的划分对人流车流改善的作用,道路与校园内其他道路之间,以及与校外交通道路的通达性和便捷性,道路自身设计(平纵面设计、盲区等)的安全性,以及道路上交通设施(停车位、指示牌等)的设置。③美学文化的内涵性。主要包括与周边建筑构筑物的协调性,软质景观(绿化、水体等)的视觉效果(观赏特性、造型构图、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等),硬质景观(道路、铺装、驳岸、小品、路标等)的统一性以及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等方面。

图1校园道路景观评价层次结构模型2.2评价指标权重采用AHP法,权重的确定由10名专业师生和设计院专家对评价指标以1~9标度进行两两比较得出,并要求通过一致性检验(CR<0.10),如果不一致,需要调整比较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对道路景观质量按10分制分为5个等级:0<很差≤2,2<较差≤4,4<一般≤6,6<较好≤8,8<很好<10。

3实证研究

校园内道路主要分两级,车行道路面宽5 m以上,以沥青和混凝土路面为主,步行道路面宽度5 m以下,以卵石、小青砖、花岗岩、瓷砖等材质为主。选取校园内5条主干道作为道路景观评价对象,分别为东西向的砺学路、砺行路、维实路和维新路,以及南北向的行知路(图2)。根据师生专家打分,取平均值(表1)。

道路景观评价对象通过指标层的权重评价分析可以看出,校园道路景观总体表现还不错,主要道路的立地条件都较为优越,树种也较为丰富,道路两侧绿化也较具空间层次感。同时,道路的交通设施的设置有待增加或改进,道路景观的文化教育功能有待突出和深化;各条道路的景观特色有待加强,如砺学路、行知路和维新路的行道树都是香樟;部分道路的景观连续性有待加强,如一条道路每段行道树都不同,砺行路行道树为杜英、马褂木和香樟,维实路的行道树为香樟、银杏、桂花石榴间植,这与老区和新区的衔接,以及规划与建设的实施不同步有关;道路的人车分流还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校园环境的特殊性,除了考虑汽车和行人的分流,还应把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考虑在道路安全范围之内;道路的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品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除了道路景观,在满足功能服务和视觉感受的同时,还应注重校园特色和人文教育等方面内容,如增设一些体现校园人文内涵的雕塑小品。

4结语

该研究从环境生态、功能服务和美学文化3个主要方面构建了校园道路景观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将一些主观感受的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较为客观合理地评价分析了道路景观现状的优劣,提出了各主要道路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评价模型还可进一步应用于校园改建项目的景观优化工作中,对于校园景观品质的提升改造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2] 沈国尧.大学校园环境规划理论探讨[J].建筑学报,1991(3):7-12.

[3] 王以彭,李结松,刘立元.层次分析法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中的应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19(4):37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