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卓越种业人才”分层次培养模式探究

2014-05-30 22:24王学春王红妮陶诗顺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卓越人才市场种业

王学春 王红妮 陶诗顺

摘要深入分析了种业发展的趋势,研究了企业对种业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需求变化。为适应种业发展的“育、繁、销”一体化和国际化趋势,认为分层次培养卓越种业人才是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进而详细阐述了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的分层培养模式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关键词卓越人才;市场;种业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9-02806-03

基金项目校企联合与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12xn0042)。

作者简介王学春(1979- ),男,山东威海人,讲师,博士,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种业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单一技术人才已难以适应种业企业发展的需要。2011年11月13日,张大良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应用型农林人才,使其具有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的志向、具有解决农林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1]。目前我国种业企业正在进行以形成“育、繁、销”一体化为目标的行业改革,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更加激烈,企业对种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将发生显著变化。深入分析种业发展趋势,研究企业对种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变化,探讨种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有利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种业人才,有利于增强我国种业行业发展后劲。

1种业发展趋势

1.1世界种业发展趋势

1.1.1寡头垄断格局下,种子行业继续向少数企业集中。在发达国家,长期竞争使企业不断并购重组,种子行业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少数几家大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大部分市场。据国际种子贸易联合会1988年统计,世界种子年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的22家企业(其中美国8家,法国5家)年总营业额超过了75亿美元,约占世界种子市场份额的50%左右[2]。2010年全球十大种子公司种子销售额达到72.5亿美元,占全球商业种的24%。目前全球种子市场总价值量约500多亿美元,其中60%是商业种,约300多亿美元[3]。为适应种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各国正在整合本国资源,推动大公司崛起,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在这种背景下,种子行业必然会继续向少数寡头企业集中。

1.1.2生物科技和人才成为种子企业竞争的焦点。生物技术已成为当前种业企业竞争的焦点之一,其中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将成为今后生物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尽管受到一定的抵制甚至反对,但由于转基因种子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农业成本、增加了农民收益,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1.34亿hm2,较1996年增加80倍[4];2010年转基因种子的全球市场价值为112亿美元,商业转基因玉米、大豆和棉花产品的价值为1 500亿美元[5]。巨大的市场利润推动着世界种业巨头在生物技术、新品种研发等领域不断增加投入,科研投入与种子销售额比值不断上升,在1990~2010年短短20年时间,这个比值已上升了6个百分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正在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种子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种业企业需要大批科研人才,即育种专业人才,提高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即种业企业家,来根据企业内外环境适时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

1.2我国种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大市场下的小企业是我国种子企业的基本现状。当前我国主粮的良种覆盖率已达90%,种子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由36%提高到40%[6]。未来10年内,我国良种覆盖率将提升至95%,种业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将达到50%,中国种业市场总额也将超过900亿元,成为世界第一大种业市场。目前我国持证生產的种子公司约8 000家,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的平均年销售额仅为450万元,销售额超过2 000万元的种子企业不到100家,超过1亿元的仅有7家[7]。种业是一个高度依赖科技创新的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在创新方面相对落后。受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种子企业自身没有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主要经营科研单位育成的品种,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低,内部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种业人才。

1.2.2兼并重组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0年9月6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作为对该意见的落实,农业部力推种业兼并重组,培育一体化龙头企业[8]。随着我国种业行业改革的逐步推进,企业间兼并重组将更加激烈,国外种业“育、繁、销”一体化的成功模式将成为我国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跨国繁育基地,以一种或几种作物种子为主,兼营其他多种作物种子的经营模式,也将成为我国种业的主流经营模式。

1.2.3私人公司(组织)逐步成为种业主体。植物新品种作为知识产权得到法律保护,使得私人投资种子产业有利可图,大大促进了私人种子公司的兴起与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的新品种选育、生产、经营以及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由私人种子公司(私人组织)承担,甚至种子质量检验、种子纠纷等中介业务也由私人组织承担。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种子行业协会,在推动种子国际贸易、种子行业交流、种子标准等行规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私人种子公司或组织正在快速兴起和发展。2011年末对四川(重点调查区域)、重庆、山东、陕西、河南、河北等省市的568家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私营和合资企业占总数的87.7%,国营企业小于5%。

1.2.4企业将成为商业种子研发的主体。借鉴国外种子公司成功经验,我国种子行业正在走“育、繁、销”一体化的企业发展道路。国外种子企业的发展经历表明,在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下,各大公司必然会加大种子研发力度。目前跨国种子公司一般将其销售收入的10%左右投资于研发,有的高达15%~20%。2008年孟山都、先正达研发资金投入分别为9.8亿、9.69亿美元,各自占其年销售额的8.6%和8.3%[9]。随着我国种业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子公司必然会增加科研投入力度,商业种子的研发主体将从科研单位转向各大种子企业。

2种业人才市场需求

为进一步了解种业市场对种业人才的需求现状,2011年末对四川(重点调查区域)、重庆、山东、陕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等省市的568家种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覆盖面较广,代表性较好,取得了非常宝贵的一手资料,有助于详尽了解目前种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2.1种业市场对不同类型种业人才的需求调查数据显示:①种业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仍然较大,其中一般需求占45.1%,较大需求为25.1%(图1a)。②目前大多数种子企业缺少真正懂技术的骨干人才,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以较大(35.4%)和很大(22.3%)为主(图1b)。③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一般(41.3%)和较少(24.0%)为主,表明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相对较稳定(图1c)。图1种业市场对不同类型种业人才需求2.2种子企业对种业人才的学历要求表1表明,①种业企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因人才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营销人才以本科和高职高专为主,对硕士和博士的需求相对较少;

2.3企业对种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表2表明,①诚信、勤奋和团结是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平均88.8%的企业要求种业人才应具备诚信、勤奋和团结的基本品质。②种业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相对于其他类型人才,企业对营销人才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对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对管理人才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能力要求较高。

3卓越种业人才培养

综合国内外种业企业发展现状,考虑市场对种业人才的需求及我国现有人才培养层次。笔者认为卓越种业人才的培养应分为3个培养层次,即本科阶段打造“毛坯”、硕士阶段培养“半成品”、博士阶段塑造“精品”。

3.1本科階段锻造“毛坯”本科阶段锻造“毛坯”,使其具有成为卓越种业人才的潜质。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具有良好的社会品质——诚信、勤奋和团结;掌握一定沟通技巧,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跟踪国际前沿知识;懂得一定管理、法律等与种子生产经营相关知识。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践(累积1年),掌握种子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使完成本科阶段学习任务的学生在企业工作2~3年后,能够承担种子企业的营销工作或者技术工作;通过一定的培训或者深造,能够成为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卓越种业人才。

3.2硕士阶段培养“半成品”硕士阶段培养“半成品”,使其具有成为卓越种业人才的专业素养。依据市场需求,硕士层次的卓越人才主要是从事技术性或管理性工作,加之本科阶段已经有较好的理论基础,硕士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深化理论、强化技能和注重创新。通过在校一年多的学习,使学生在专业理论上有质的飞跃,掌握当前最新理论与技术;强化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重点掌握与种子行业相关的行业规则和法律法规等。使学生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1~2年)强化技能实践,熟练掌握种业行业各项技能;参与一定的产品设计和研发,培养其创新能力;参与企业管理环节,学习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最终使完成硕士层次学习任务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能承担种子企业的技术性工作,经过2~3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企业管理工作,成为一名懂技术、善创新的卓越种业人才。

3.3博士阶段塑造“精品”结合市场需求,博士层次的卓越种业人才应是懂技术、善创新、会管理的卓越人才。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博士层次的培养应着重锻炼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和塑造管理能力。在硕士培养的基础上,着重对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大量参与(或者领导)企业产品设计和研发(在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2年);大量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使其进入企业后能够领导企业进行产品更新,能够依据市场和企业自身现状实施决策和管理,使其在企业工作2~3年后能够成为懂技术、善创新、会管理的精英式卓越种业人才。

4结语

在国家政策和市场发展的驱动下,规模化、集团化和国际化是我国种业企业兼并重组的必然结果和必然发展方向,“育、繁、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将成为我国种业主流经营模式。适应“育、繁、销”一体化和国际化趋势,我国种业企业对不同层次的种业人才有不同的需求,其中本科层次以营销型和技术型人才为主,硕士层次以技术型为主,博士层次以复合型为主。适应市场需求及我国现有人才培养体制,分层次培养卓越种业人才或许是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即本科阶段夯实基础,硕士阶段注重创新、强化技能,博士阶段注重创新、强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方爱.教育部将启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EB/OL].http://weekly.sdau.edu.cn/html2006/ 2006/lygw/2011_09_50_96587.htm.

[2] ISF World Seed Congress.Seed Statistics[EB/OL].http://www.worldseed.org/isf/seed_st atistics.html.

[3] Ding Qingfen and Zhou Siyu.China considers opening of seed market[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bizchina/2011-08/25/content_13186235.htm.

[4] ADAM K L.Seed Production and Variety Development for Organic Systems [M].NCAT Program,2011:1-16.

[5] Jeff Schahczenski and Katherine Adam.Transgenic Crops[M].NCAT Program,2012:1-23.

[6] 宋敏,任静,刘丽军.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调查报告[J].中国稻米,2011,17(6):19-20.

[7] 郑风田.我国种业发展方向走得太偏了[R/OL].http://www.hsnjf.com/display.asp?id=4203.

[8]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0-09/06/content_1696450.htm.

[9] 冯玉强,张小惠,李春生,等.国外种业特点与优势分析和对我国种业的启示[J].中国稻米,2011(6):11-15.

猜你喜欢
卓越人才市场种业
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践探索
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农业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