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启发式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4-05-30 22:24李文娟施志仪李倩祁晓翔尚朝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模式

李文娟 施志仪 李倩 祁晓翔 尚朝

摘要为探索《组织胚胎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探讨和实践了《组织胚胎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中采用的渐进-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调查表明,该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较好成效。

关键词渐进-启发式;组织胚胎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9-02815-03

基金项目上海海洋大学海洋085课程建设项目;上海海洋大学本科教学研究项目;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ZF1206)。

作者简介李文娟(1977-),女,四川成都人,讲师,从事水生生物组织胚胎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组织胚胎学》是各大高校生命类学科、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科目,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多为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学习,枯燥乏味,易产生厌学情绪[1]。缺乏授课教师强有力的、引人注目的知识延伸的讲解,如“这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什么联系”,“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应该如何去应用”,“在显微镜下某种细胞的出现代表了这种生物的特定组织具有哪些功能”等思考,而以课程讲课程,故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学生常常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没有多大帮助,学习动力不足[2],这些现象都值得《组织胚胎学》教学工作者关注。

目前,有关《组织胚胎学》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上[3],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课程开展得生动活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尚未有充分研究[4]。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采用“渐进-启发式”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动手和思维能力,以教会学生活学活用,并开发其创新意识。

1渐进-启发式课程引入与延伸

教学中每一单元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单元引入是最为关键的一环[4]。单元引入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其探知欲,把他们从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引入课堂。单元知识点讲授完成后,课程总结和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为学生指明知识重点及运用方法。精彩的单元引入和延伸在各个学科教学环节的运用方式各有不同,笔者采取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入课程单元,逐步解析教学难点、重点,并归纳总结,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1.1精彩的绪论设计多数同学在《组织胚胎学》课程学习前对该学科感到陌生,往往带着好奇心听第一堂课,所以精彩的绪论举足轻重。绪论对该课程能否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笔者精心设计了第一堂课,希望通过开篇部分,尽可能生动地展示这门课的特色及其在生命学科领域的贡献,如试管婴儿、组织工程、遗传育种,以及《组织胚胎学》在学校各个研究组研究领域中的体现或应用,给学生抛出一些有趣的科学问题,如“若要培育一种没有肌间刺的鱼,如何区分我们培育出的这种鱼肌肉间真的就没有肌间刺呢?”这就将学习和专业应用联系起来了。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研究案例和大量的科研成果中逐步了解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发展前沿和学科动态,不仅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同时也认识到《组织胚胎学》在专业领域的地位,以及该学科与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间的密切联系,自然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1.2“课前课后一盏灯”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想要学生保证较高的学习热情,仅靠精彩的绪论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课程设计时,在课前课后采用多种方式:生活中热点话题、PBL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研究课题等手段的引入,为课前做好铺垫,课后做好延伸,即“课前课后一盏灯”,逐步启发学生认知和思考。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身边的热点话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逐步引入课程知识的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又有利于增加他们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PBL教学法是通过解读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的一种纵向综合教学方式[2]。以问题为主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基础到应用,扩展知识,以解决专业问题来指导《组织胚胎学》基础理论学习,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各大问题,进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另外,学生对于传统的讲授,往往产生听觉-视觉疲劳,而适当引入视频资料,对于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具有很大作用。以“消化管”这一单元的引入为例,笔者充分运用生活热点话题和PBL教学法,课前提出:消化道疾病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鱼类的消化道和哺乳类的一样嗎?不同种鱼类的消化道是不是一样呢?由此引入消化管的结构、特点、功能,结合相关切片的照片,分组讨论并比较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异同点,不同生物消化道结构的异同点。课后同样采用以上的教学方式,用视频、热点话题或是PBL方式进行课后延伸和讨论,如:含有BT蛋白的转基因大米能否被人类消化道吸收?海水鱼与淡水鱼消化道内细胞组成有何区别?这样,学生逐渐开始自主思考,学习不再是画饼充饥,而是学之有用,学之会用,这样组织胚胎学的学习就不再枯燥。

2 从宏观到微观逐级缩小的直观教学

作为一门形态学科,《组织胚胎学》的教学需要同学对组织结构具有空间立体的概念,例如鱼类鳃小片的结构、消化道的结构等。横切和纵切的切片在显微镜下是存在很大的外观差别的,这增加了该课程学习的难度,需要大量的图片辅助学生理解[6]。笔者利用动态多媒体课件,把组织解剖学知识简单运用于该课程,将呆板的组织结构由宏观到微观以清晰的立体画面展现出来,即从宏观的一个生物整体一直缩小到微观领域(生物—组织系统—组织—细胞),逐步解析,教学效果甚佳。在呼吸系统这一单元,鳃的结构功能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利用多媒体,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将鳃小片的组织结构及血液运输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讲”和“演”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注重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

实验与实践教学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验室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略显枯燥,特别是建立在观察切片的实验教学上,应大力改革,鼓励学生参与组织胚胎学的科研活动[7]。教师要亲自设计和主持实验,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实践,让学生亲自实践宏观组织采集到石蜡切片的样品制作过程,大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立体空间方位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认知热情。由于石蜡切片质量、物种不同、显微图谱抽象等一系列问题,授课老师显微镜下所观察的结构与学生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结构往往不能很好地统一,采用电脑多媒体显微镜和电视生物显微镜就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学校近年来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制订了详尽的计划,并加大了投资力度,不断更新、完善专业实验室,目的是建成较高水平的专业实验室,以保持高等教育的优势。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实验技能,并可在实验环节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丰富授课形式,以评促学

多媒体的发展对课堂教学意义重大,特别是省去了画图费时的环节,可力求图文并茂,并可插入flash动画,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丰富了授课形式。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广大学生都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知识,可指导学生上网浏览各个高校的《组织胚胎学》精品课程网页、相关视频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其学习兴趣[8]。此外,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忽视评价,认为只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学生自然学得也好,但不知过程性的评价对于学生也有很大的意义。为了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笔者对以往实施的学科评分方式进行改革,融入了渐进式的过程性评价,采取过程与目标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效果、动机等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调查文献、书刊杂志、参与学校科研项目等收集资料,并通过上台汇报、讲课、知识竞赛等形式交给老师。通过“第二课堂”,一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组织胚胎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另一方面,将基础知识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以便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做到学有所用。笔者将最终的总成绩分为几个部分:①理论课:期末理论考试占40%,课堂展示占20%,开放式作业占10%,“第二课堂”成果占20%,专题讨论占10%。②实验课:期末笔试占40%,绘图作业占30%,实验操作占30%。这样的评分标准改变了以往一份试卷定成绩的状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教学改革的效果

笔者于2012~2013年在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动物科学专业学生中实施渐进-启发式教学改革并采取过程性评价。笔者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以3个专业学生(共计119名)为被试,以无记名方式对教学改革的效果及过程式考核模式进行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渐进-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评价,82.4%的学生认为能够激发学习兴趣,86.6%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超过88%的学生认为组织胚胎学课程和专业具有紧密联系并喜欢这种形式的组织胚胎学教学方式。另外,81.5%的学生认为,与传统的应试考核相比,过程性评价的成绩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来看,学生的总分明显提高,而且难度较大的选择题的正确率也有所提高。笔者认为实施渐进-启发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喜欢非单一形式的教学方式,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组织胚胎学》的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总结归纳、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6 结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高校课程改革中,《组织胚胎学》作为农业高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时删减较多。为了保证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在优化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的同时,笔者对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朱勁华,黄连春.高职院校“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探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2,25(3):93-95,118.

[2] 张巍.现代教育技术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解剖学研究,2010,32(5):383-385.

[3] 郑英.组织胚胎学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解剖学研究,2012,34(2):156-158.

[4] 司运辉,司金春.浅谈激发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兴趣的方法[J].医学信息,2010,23(10):3737-3738.

[5] 赵建玲,马太芳,李钊,等.巧妙设计绪论提高组织胚胎学教学效果[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6):871-872.

[6] 苫君玲.如何培养并提高高职生组织胚胎学课程学习能力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S1):146-147.

[7] 叶翠芳,李和,刘德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实践[J].解剖学杂志,2008,31(6):872-873.

猜你喜欢
启发式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平行四边形
善用启发式教学,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陈美琴
谈高中政治课中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在《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