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区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2014-05-30 16:14吴亚娟权东计邹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都市农业产业发展

吴亚娟 权东计 邹辉

摘要 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为实例,基于遗址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资源供给,分析了其产业选择、发展需求,并尝试将二者对接;建立了汉长安城遗址区“都市农业+遗址文化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并从原则问题、产业类型、效益思考、现状利用、周边协调、就业创业、融合协调与动态思想8个方面对大遗址区产业发展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试图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实例分析,探索大遗址区产业发展模式,以期给其他大遗址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大遗址;汉长安城;产业发展;都市农业

中图分类号 S9;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8-02397-04

Study o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angan City of Han Dynasty

WU Yajuan et al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7)

Abstract Taking Changan City of Han Dynas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its resources and the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industry choice and development demands were analyzed. Thus the pattern of “urban agriculture+sites of cultural industry” was established. Finally, the key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such as the matter of principles, the type of industry, thinking of benefit, utilization situation, coordination, employment, coalescing and the thought of dynamic course. The study aimed to provide theory and practice reference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other great relics area.

Key words The great relics area; Changan City of Han Dynas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rban agriculture

大遗址区因其遗址保护的原则[1],导致遗址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外围地区。位于西安市西北部的汉长安城遗址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其面积大,价值高,所以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

针对汉城遗址的产业发展,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陈稳亮[2]等人提出了在产业层面上大力发展汉长安城观光农业。杨海娟[3]也分析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对其发展项目进行了设计,最后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的配套政策。樊海强,袁寒[4]尝试探索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即实行“遗址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文化产业园区”的空间组织形式。权东计、朱海霞[5]提出汉长安城遗址产业要发展以遗址保护性展示为核心,以园林绿化和观光农业为基础,集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环境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世界级历史文化遗址公园。此外,任保平、权东计[6-7]等学者认为发展旅游业是解决汉长安城遗址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之一。以上学者研究的汉长安城遗址产业发展方式多样,其中提到发展都市农业和遗址文化产业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大多只是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对于其具体的可行性分析不够清晰。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多次去汉长安城调研考察,从更加细致微观的角度分析了适合于汉长安城遗址区产业发展的模式,并探讨了其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1 遗址区产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1.1 遗址区产业发展概况

研究范围主要为汉长安城城址区。该区域农业发展现状为:耕地主要分布在汉长安城遗址区北部。作物种类有小麦、玉米、蔬菜、果树(桃树居多)、核桃、香椿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为:粗略统计,汉长安城遗址区共有企业407家,其中第一产业5家,第二产业59家,第三产业348家,具体产业门类、企业数量见表1。企业主要分布在遺址区主要干道。

1.2 遗址区产业发展现状特点

①从企业数可以看出,遗址区内以第三产业为主,企业数占85%,有少数的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只占1%,这也是多年来遗址保护限制措施实施的结果。②产业类型较为多元化,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以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主。③第二产业中,印刷、家具、食品等企业特色明显。④第三产业中,以住宿、餐饮、超市、商店为主,其中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形式占据了较大比例,大型企业较少。汽车维修企业较多,物流、仓储、停车场所占比例也较大。⑤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体现出该区域以农业为主的地域背景。⑥文化产业较少,有两个民间博物馆和一家文化产业公司。

2 遗址区资源供给分析与产业选择

2.1 汉长安城遗址区资源供给分析

2.1.1 自然资源。

农产品、农副产品、汉城湖水域、经济林木(包括桃、梨、杏、柿、核桃等)。杨树生态林(未央宫遗址片区)面积庞大,占地面积达90.27 hm2。

2.1.2 人文资源。

①遗址本体、考古保护工程、出土文物;②城市格局思想:八街九陌、斗城;③汉文化:人物、事件、节日、服饰、体育活动等;④人力资源:居民众多、当地居民对汉长安城历史的了解和对遗址区的热爱、当地居民的“农家乐”意识等;⑤非物质方面:当地的民俗风情、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六村堡道情。

2.1.3 资源特点。

农业特征明显,在农产品种植与加工、销售方面优势突出;生态资源有亮点,团结水库经过改造后成为重要的水域生态景观,杨树生态林面积较大,生态效果显著;人文资源丰富多样,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城市格局清晰,汉文化内容丰富,具有十分广阔的挖掘利用空间。当地居民是生产生活的主体,也是区域内重要的人力资源,在遗址保护、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等各个环节将发挥重要作用。

2.2 遗址区产业选择

遗址区产业选择总体思路为: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遗址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科学合理地改造和发展遗址区现有产业,在使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展示的同时,提高遗址区内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达到遗址保护和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2.2.1 遗址区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区域范围内的紧密依托都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景观空间形态,其消费主体为都市居民,其产业结构融合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3,8]。而遗址区都市农业可以认为是在大城市周边遗址区,利用遗址资源、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生产、农业经营、乡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参观遗址、感受文化、休闲旅游、体验农业提供场所的农业形态,其核心和表现形式是都市农业中的旅游观光农业。

(1)农业形态是遗址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末汉长安城废弃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汉长安城区域一直以农业形态存在,而今其农业形态不仅是历史演化的结果,亦是遗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中的农业生产是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提供特色农产品。遗址区都市农业发展中选择合适的农产品进行种植,其对遗址的破坏也较其他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工业等产业小得多。

(2)自然条件良好,劳动力资源丰富。遗址区内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拆迁安置后,遗址区仍留有一部分原住居民,这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等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

(3)拥有技术支持与案例借鉴。遗址区北面有西安现代农业开发区,西安附近有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安南郊秦岭北麓的现代农业、“农家乐”等都市农业形态正快速发展,还有遗址保护与都市森林结合的“杜陵模式”,都为遗址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经验借鉴。

(4)需求分析。首先是文物保护需求,农业形式在土地上对遗址威胁较小[2,9]。其次是市民休閑需求,西安市周边有较多都市农业形态,如秦岭北麓环山公路旅游观光农业区、白鹿原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樱桃)等,西安市民的都市农业体验意识与需求较大。再者,汉长安城遗址区拥有西安市第二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西安新北城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为其发展都市农业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5)区域背景与区位优势。遗址区位于西咸新区与西安主城区之间,西咸新区正着力打造田园城市。随着西安北郊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为遗址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与客源市场。在空间格局上,南郊为纯生态型都市农业,而北郊的汉长安城遗址区则为文化型都市农业,可以分流西安城区居民。

2.2.2 遗址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遗址文化产业是指依托遗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而发展的各种相关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广义的遗址文化产业既包括自主经营的文化企业单位,也包括由国家经费支出的事业单位[10]。

汉长安城是汉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渊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但文化资源丰富并不能代表文化产业发达,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樊海强[11]已构建遗址文化产品体系,根据其研究成果,在构建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产品体系的过程中,应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依托,以汉长安城形象为品牌,以汉文化为核心,以文化产业园为载体,将汉长安城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业,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以上分析,现提出汉长安城遗址区产业发展为“都市农业+遗址文化产业”模式(图1)。

3 汉长安城遗址区产业发展关键问题探讨

3.1 原则问题:遗址保护

汉长安城遗址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遗址保护,必须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发展产业。坚持以不破坏遗址为基本原则,在产业选择和布局上亦应考虑将破坏遗址的风险降到最小。遗址是产业发展之本,没有了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与延续,亦不会有附着于其上的产业形态。

3.2 产业类型:以第三产业为目标与重点

在产业类型上,目前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皆有,且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该研究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以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为主,有少量小规模与农业、文化产业相关的第二产业,其中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应为第三产业服务,即第三产业是核心,是发展的目标与重点。都市农业中应重点发展农业服务业,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弱化并退出农业的生产功能,强化其生态、休闲、服务功能。

图1 汉长安城遗址区“都市农业+遗址文化产业”产业发展模式

3.3 效益思考: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重点,经济效益次之

在产业发展效益方面,应以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为重点,再考虑经济效益。都市农业可以更多地考虑生态效益,比如杜陵的万亩生态林成为城乡结合部大遗址保护的亮点,而且汉长安城将来的发展思路是遗址公园,其生态效益应串联到产业发展中去。社会效益始终是遗址保护、文物保护、文化保护的初衷与目的,如果能最大程度发挥遗址保护的社会效益,能让国内外民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汉长安城与汉文化,全面提升国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那么其产业发展才算成功。但是现实中存在着通过产业发展提升当地居民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使命,所以政府应在产业发展中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与支持。

3.4 现状利用:充分利用遗址区内现有资源与产业形态

产业发展中,应充分利用遗址区现有的资源与产业形态,最大限度地发掘地区的资源,“大拆大建”“一刀切”等都是不明智之举。在产业发展与调整中,只有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与产业,才能更好地平稳过渡,亦能减少建设成本。

3.5 周边协调:与汉城湖景区产业协调

汉城湖景区已建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景观打造、文化利用等各方面已经较为成熟。而且汉城湖景区也以“汉文化”为基调,在汉文化利用与传播方面已经领先于遗址区内。遗址区产业发展应以其协调对接,这样亦利于形成一个大的汉长安城产业集群,有利于汉长安城遗址区及周边的发展。

3.6 就业创业:充分利用遗址区人力资源,鼓励居民自主创业

目前遗址区人口众多,约有4万多居民,其就业情况比较复杂。大部分人进城务工,一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还有一部分在区内从事工业生产和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遗址区内劳动力,鼓励其在产业发展要求下,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来自主创业。这样一来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二来充分发掘遗址区居民的“经济意识”与劳动致富的积极性。

3.7 融合协调:都市农业与遗址文化产业融合

都市农业与遗址文化产业看似交叉之处不多,但在发展中应充分融合。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在充分考虑实际的遗址分布、土地利用限制等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两者之间的关联,不能将其完全孤立起来,其发展应是互动且互相渗透的。既可以打造具有汉文化气息的特色都市农业项目,又能建立包含农业文化的遗址文化产业。可见两种产业是可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在汉长安城面积巨大、以农业形态为基础的特定条件下,都市农业与遗址文化产业融合是较好的遗址区产业发展思路。

3.8 动态思想:遗址保护与产业发展皆是动态过程

遗址保护是动态的保护,随着人们的保护意识与观念的改变,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渐强等一系列的变化,遗址保护亦是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产业发展亦是动态的发展,由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再到服务业,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是产业发展规律。但是遗址区因“保护为主”的原则,其第二产业的发展往往受到较大限制,所以遗址区产业发展的规律应该是由第一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变。产业的转变不仅仅是产业类型的转变,更是遗址保护要求、科学技术發展、人们经济意识的转变。遗址保护与产业发展思路的变化也导致遗址与其所处区域及周边的关系的巨大变化(如大明宫遗址公园由“脏乱差”之地变成城市中央公园)。遗址保护与产业发展已经并且仍将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只有用动态的眼光来审视它们,才能更好地促进遗址区的保护与发展。

4 结论

汉长安城遗址属于古代城市型大遗址,遗址资源丰富,位于大城市西安西北郊区,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在研究上具有典型性。笔者以汉长安城为实例,对遗址区产业发展现状、资源供给、区位条件等要素条件,以及大遗址区文物保护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居民生活要求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即“都市农业+遗址文化产业”,以期促进对遗址的更深层次的保护,发挥出遗址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大遗址的可持续发展。

该研究关于大遗址区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路可以为其他遗址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在遗址区产业发展关键问题探讨上可以提供一些思考,但是产业发展是个复杂、系统的问题,下一步的研究需要在遗址区产业发展理论上做更加精确细化的探讨,以便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EB/OL].(20130910)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703/c172318-22066895.html.

[2] 陈稳亮,张祖群,赵荣.大遗址保护的PRED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基于汉长安城的实证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6,30(7):63-67.

[3] 杨海娟,周德翼.西安汉城遗址保护区内发展都市农业的设想[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1):105-109.

[4] 樊海强,袁寒.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新模式——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J].规划师,2008,24(2):19-22.

[5] 权东计,朱海霞.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3):409-413.

[6] 任保平.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7] 权东计,霍小平.大遗址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探——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规划[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4):65-69.

[8] 杨卫丽.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9] 陈稳亮,吴向山,骆威,等.城郊大型历史遗址区土地利用风险分析——以汉长安城为例[J].资源科学,2007,29(3):198-204.

[10] 朱海霞,权东计.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途径: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J].经济地理,2007,27(5):747-753.

[11] 樊海强.遗址文化产业体系构建与结构优化探析[D].西安:西北大学,2006.

猜你喜欢
都市农业产业发展
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
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路径研究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上海都市农业景观中的视觉效应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荆州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对天津市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思考与建议
新常态下大力推进都市现代渔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