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4-06-05 14:36于鹏飞王豫桐孙慧洁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8期
关键词:胃部内镜胃癌

黄 杰 于鹏飞 许 淼 王豫桐 孙慧洁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黄 杰 于鹏飞 许 淼 王豫桐 孙慧洁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吉林 吉林 132022)

目的对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病情处于早期阶段的胃癌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病情处于早期阶段的胃癌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9例。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胃癌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治疗组胃癌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早期胃癌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胃癌手术操作时间、胃部症状消失时间、手术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期间实际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围术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病情处于早期阶段的胃癌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临床公认的对病情处于早期解阶段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实施微创治疗一种安全有效方法。该项手术的实施可以使体积较大的病灶被完全切除,并提供相应的病理学诊断材料,为胃癌疾病早期阶段及癌前病变情况的诊疗开辟新途径[1]。但胃镜在操作过程中常会给广大患者带来难以耐受的痛苦,从而使该手术无法顺利完成[2]。本次研究对情处于早期阶段的胃癌疾病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病情处于早期阶段的胃癌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9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55.9±1.6)岁;体质量水平44~73 kg,平均体质量(53.8±0.5)kg;胃癌患病时间1~6个月,平均患病时间(2.4±0.6)个月;治疗组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55.7±1.5)岁;体质量水平43~75 kg,平均体质量(53.7±0.6)kg;胃癌患病时间1~5个月,平均患病时间(2.2±0.7)个月。上述四项自然指标两组患者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病例入选标准:①患者病情经检查后已经确诊为胃癌;②患者年龄25~80岁之间;③胃癌患病时间不足半年;④排除合并患有其他胃部疾病的可能;⑤无肿瘤疾病史;⑥各主要脏器功能表现良好;⑦患者神志清楚能够对个人想法进行正常表达;⑧患者自愿参与研究。

1.3 病例排除标准:①患者病情没有得到确诊,为胃癌疑似病例;②患者年龄不足25岁,或超过80岁;③胃癌疾病患病时间达到半年以上;④合并患有其他胃部疾病;⑤有肿瘤疾病史;⑥各种药脏器功能不是十分理想;⑦患者神志不清或患有神经类疾病,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⑧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方法: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胃癌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治疗组胃癌患者实施治疗,主要操作方法包括:①在病变发生的部位实施黏膜下注射操作,对抬举征进行观察,使病变发生部位与肌层被彻底分离,对于黏膜下注射的液体选择透明质酸钠,该物质可对病变部位的抬举进行有效保护,使手术操作的实际难度降低;②围绕病变发生的部位实施环周标记处理,标记点主要位于病变发生部位外侧5 mm左右;③沿标记点的外侧对病变部位实施剥离处理[3]。

1.5 观察指标:选择两组患者的胃癌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期间实际出血量、胃癌症状消失时间、围术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率、手术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早期胃癌疾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临床治愈:胃部症状表现彻底消失,术后检查显示癌症病灶彻底切除,癌细胞检查结果完全转阴;有效:胃部症状表现明显好转,术后检查显示癌症病灶切除程度超过50%,没有发生转移;无效:胃部症状表现没有任何好转,术后检查显示癌症病灶切除程度没有达到50%,癌细胞检查结果显示为阳性,或病灶在其他部位发生转移。

1.7 数据处理:全部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所得计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比较结果P<0.05,则数据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4]。

2 结 果

2.1 胃癌手术操作时间和手术期间实际出血量:对照组常规开放胃癌手术操作共计实施(67.41±5.37)min,手术操作前实际出血量达到(148.62±24.46)mL;治疗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共计实施(51.33±4.18)min,手术操作前实际出血量达到(23.08±4.25)mL。两项指标数据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胃部症状消失时间和手术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对照组实施常规开放手术后(8.84±1.56)d患者胃部症状彻底消失,该项手术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2.29±2.04)d;治疗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6.11 ±1.47)d患者胃部症状彻底消失,该项手术治疗计划共计实施(9.76 ±1.50)d。两项指标数据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早期胃癌疾病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早期胃癌疾病治疗效果比较[n(%)]

2.4 围术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率:在常规胃癌开放手术围术期内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出现出血、穿孔、疼痛、感染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达到25.6%;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术期内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出血、穿孔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达到5.1%。该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临床上常见的胃部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胃息肉、平滑肌瘤、异位胰腺、脂肪瘤等多种类型,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以对病灶进行完整切除治疗。目前临床认为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进行治疗的适应证主要包括:①经内镜检查显示确定无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且无论病变的实际大小;②与溃疡症状合并存在的分化型黏膜内癌,且病灶的直径大小在3 cm以内;③发生病变的组织对黏膜的下层造成侵犯,但没有超过黏膜下层的500 μm,直径大小在3 cm以内。对于内镜下发现合并溃疡症状的未分化病变实施治疗[5],由于手术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病变的转移率相对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慎重考虑是否有足够的条件施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于一些年龄较大,体质相对较弱,存在手术禁忌证、疑有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癌的患者可以视为相对适应证。与临床上以往应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相比较,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用一根普通单通道内镜对发生病变的部位实施整块切除处理,将较大病灶进行一次性切除;切除病灶的实际深度应该达到固有肌层,不但可以使大面积病变切除成为现实,还能偶提供准确的病理分期,以达到预防疾病复发的目的。使病灶的残留率降低,术后病情再次复发率接近零。

[1] 李慧,陈营,白莉.甘肃省2006年~2008年部分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减寿年数及减寿率分析[J].中国肿瘤,2009,13(15):110-111.

[2] 李玉民,石斌,柴琛,等.甘肃省河西地区胃癌发病状况的调查[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0,19(13):183-184.

[3] 郝晋雍,黄晓俊.ESD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16):584-585.

[4] 施新岗,李兆申,徐丹凤,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J].中华消化內镜杂志,2009,11(14):576-577.

[5] 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肿瘤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15):325-326.

R735.2

B

1671-8194(2014)28-0178-02

猜你喜欢
胃部内镜胃癌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胃部爱情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什么原因造成男人的肠胃不好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