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体会

2014-06-05 14:36刘建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8期
关键词:粉碎性桡骨优良率

刘建文

(长春市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手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体会

刘建文

(长春市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7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手术组和手法复位组,分别采用内固定治疗和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组治疗优良率91.67%,手法复位组51.85%;手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对照组18.52%。与手法复位组比较,手术组治疗优良率明显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结论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解剖结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手术;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法复位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十分常见,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中治疗较为困难的一类[1],手术是这一类型骨折治疗中常用的手段,为进一步探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特对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7例,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后均确诊,按照治疗方案分为手术组和手法复位组,手术组6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在18~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8±10.4)岁;在AO分型方面,8例患者为B2型,6例患者为B3型,26例患者为C1型,18例患者为C2型,2例患者为C3型;手法复位组27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1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10.6)岁,在AO分型方面,3例患者为B2型,2例患者为B3型,10例患者为C1型,10例患者为C2型,2例患者为C3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手术组:运用掌侧S形或背侧入路进行内固定术,将饶腕关节面显露出来,直视下复位骨折,将桡骨茎突长度、尺偏角等恢复过来,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依据骨折移位情况用交叉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依据骨缺损及关节面塌陷情况运用人工骨对骨缺损进行填充,手术之后给予患者抗炎止血治疗,用吊带将前臂悬吊起来,术后第2天起让患者进行掌指关节及手指屈伸训练;术后4~6周后摄片,让患者进行患腕功能训练。运用单侧外固定支架进行外固定术,在前臂桡侧和桡骨茎突近侧10 cm左右的近端穿针将桡骨固定下来,在第二掌骨基底的背面桡侧远端穿针,C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如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复位,则第一时间进行切开复位并用克氏针固定,依据骨折缺损及稳定情况将植骨与否确定下来,如果患者的下尺桡关节发生了脱位情况,则对其进行3周的克氏针固定,手术之后给予患者抗炎止血治疗,术后4~6周后摄片,将外固定支架去除,督促患者进行腕功能训练。②手法复位组:对X线片进行仔细的阅读,将患者的骨折移位情况明确下来,准备好器械物品。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让患者取坐位,术者将患者的患手大小鱼际双手握住,在患者的骨折远端放置并拢的两拇指。助手在患者的患肢近端站立,将患者的前壁双手环抱住,进行10~15 min的持续对抗牵引。牵开骨折断端后,依据患者的骨折移位情况,运用挤压、折顶等手法将患者的骨折移位矫正过来。依据患者的骨折移位情况将棉垫、石膏托等放置在骨折处进行外固定。固定后对患者的患肢末梢血循环进行半个小时的观察,然后X线片进行复查,将骨折良好复位进行确认,完成复位。对患肢进行1~2周的观察调整处理,术后4~6周后摄片,骨折愈合后将夹板去掉,或用石膏固定,督促患者进行腕功能训练。

1.3 疗效评定标准:依据Dienst等制定的功能评估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功能进行评定。如果患者无疼痛,活动不受限,功能无损伤,握力同健侧,掌屈或背伸减少15°以内,则评定为优;如果患者偶尔有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功能和握力基本正常,掌屈或背伸减少15°~30°,则评定为良;如果患者经常出现疼痛,活动工作时轻度受限,功能和握力减弱,掌屈或背伸减少30°~50°,则评定为可;如果患者持续疼痛,正常劳动受限,功能和握力显著减弱,掌屈或背伸减少50°以上,则评定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生发生情况均以构成比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手术组治疗优良率达到91.67%,手法复位组优良率51.85%,两组比较,手术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手法复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与手法复位18.52%比较,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属于上肢骨折,在临床极为常见,占全身骨折发生率的16.7%左右。其中,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是极为常见难治的一种类型,现阶段,传统手法复位治疗和手术治疗是对其进行治疗的两大方法[2-3]。手术治疗能够将桡骨远端的特殊解剖结构关系较好地恢复过来,正常桡骨远端的关节面掌倾角和尺偏角分别为10°~15°和20°~25°,桡骨茎突长于尺骨茎突12 mm左右,腕关节功能受到此结构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尽量解剖复位能够为手腕关节正常功能的恢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坚强的内固定能够为腕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从而促进肿胀消退,使骨折愈合的速度加快,对关节僵硬进行有效的放置,将长时间固定造成的骨质疏松加剧程度减低到最低限度[4];手法复位治疗在简单无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很难复位,或即使复位,固定的稳定性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持,同时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收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5]。随着腕部生物力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技术越来越高,目前,临床已经给予了手术治疗以充分的重视。本研究结果表明,手术组患者的功能恢复优良明显比手法复位组高(P<0.05);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手法复位组低,充分说明了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能够将解剖结构有效恢复过来,对有效固定进行切实有效的维持,为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将腕骨关节功能重建起来,从而显著提升患者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极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较手法复位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1] 刘小淳.两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1):388-389.

[2] 翟凤霞.手法复位与手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4(8):100-101.

[3] 王欣,邹德歧,葛立岩,等.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法复位与手术复位的优势与劣势[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7):91-92.

[4] 王东.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9):4743-4744.

[5] 唐华军,熊英辉,刘建平,等.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内固定治疗[J].黑龙江医学,2012,36(6):454-457.

R683.41

B

1671-8194(2014)28-0250-02

猜你喜欢
粉碎性桡骨优良率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量化控制法指导髌骨粉碎性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双钢板技术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分析
手术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