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与护理措施分析

2014-06-05 14:36孙美璇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8期
关键词:低密度心脑血管脂蛋白

孙美璇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与护理措施分析

孙美璇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对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98例,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将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措施,而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比较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组患者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发生率较健康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较多,其中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为主要原因;经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关注。

颈动脉粥样斑块;危险因素;护理措施;心脑血管事件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几年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不断增多。颈动脉粥样斑块为诸多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了解对于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展开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展开了分组护理,对比分析了护理效果,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抽取其中的98例作为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含有研究对象49例,对照组中包括有男29例,女20例,年龄42~76岁,平均(59.8 ±13.4)岁;观察组中包括有男28例,女21例,年龄41~78岁,平均(60.1±13.2)岁,98例健康体检者中包括有男57例,女41例,年龄40~76岁,平均(58.9±14.1)岁。以上统计各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比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自愿接受临床研究,意识清晰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意识不清者由家属代签。

1.2 方法

①研究方法:抽取我院过去一段时间收治的临床确诊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对这两组研究对象展开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另将颈动脉斑块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②生化检测:采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晨起空腹静脉血,经EDTA抗凝后离心处理,分离血清,经我院现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展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检测,胆固醇水平超过5.72者视为升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超过3.64者视为升高。③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是接受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数据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在对比过程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采取χ2检验,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危险因素分析:经对比发现,颈动脉斑块组患者中胆固醇水平升高者78例(79.59%),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者82例(83.67%),健康组研究对象胆固醇水平升高者32例(32.65%),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者30例(30.61%)。显然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异常患者所占比例较健康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

2.2 护理效果: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经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后,颈动脉斑块治疗好转者43例,消失者6例,发生心脑血管时间者3例;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护理后,颈动脉斑块治疗好转者32例,消失者3例,无效者14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9例。显然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结果统计

3 讨 论

研究发现[3],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动脉内皮损伤、炎性介质参与、脂质浸润、大量泡沫细胞形成等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近几年关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危险因素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发现,颈动脉斑块患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异常发生率较健康组发生率显著升高,由此可见,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异常表达为导致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值得对其给予关注。

动脉粥样硬化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4]。本次研究中对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展开了分组护理,经对比发现,接受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的患者颈动脉斑块治疗消失率、好转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且心脑血管时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对心脑血管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曾有研究显示[5-6],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产生影响,关于生化指标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本次对比研究发现,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异常升高同样会影响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可将其视为主要危险因素,引起一定重视。本次研究中还发现经过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关注。

[1] 马岩萍,徐新娟.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13(2):121-122.

[2] 印丹,李蓉.致动脉粥样硬化载脂蛋白B脂蛋白血症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21(3):233-234.

[3] 金远志,王邦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J].安徽医学,2010,16(6):1022-1024.

[4] 刘溯,杨宇红.老年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1(19):768-769.

[5] 田蜜,林萍,赵洋,等.桡动脉管壁弹性和踝臂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19(7):655-656.

[6] 陈连娣.颈动脉粥样斑块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1,21(12):57-59.

R473.5

B

1671-8194(2014)28-0299-02

猜你喜欢
低密度心脑血管脂蛋白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类脂蛋白沉积症一家系调查及基因突变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