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观点集萃铱

2014-06-05 12:37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3期
关键词:轮岗师资校长

异校轮岗即将变得更加常态化、制度化,要想轮岗有效推进,切忌只将那些教学水平低、成绩差、业务能力不强的教师“末位淘汰”出去强行轮岗,切忌人档分离。一旦人档分离,在接受工作时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工作中不受学校作息时间的限制,晚来早归,平日里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有的甚至还乱发脾气,耍威风,在学校里造成极坏的影响。切忌让轮岗陷入了一个怪圈:城镇学校一方面要抽调大量的骨干教师,另一方面,还要为轮岗教师每年拿出一笔不小的补助,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匮乏,他们渴望新鲜的血液,但“今年来,明年走”这种模式让他们心里没底甚至害怕。(山东昌邑市都昌小学齐美利)

校长、教师的定期异校轮岗是一种以现有资源为基础的重新配置,从表面上看,把优质师资平均分配,于是“师资均衡”了,择校就会冷下来。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学校的性格就是校长的性格,校长的素养就是学校的品质。一方面,轮岗到“新学校”做“新校长”,有的校长自身不适应“新学校”。因为不熟悉又急于改变现状,操之过急,水土不服。另一方面,“新学校”的“老教师”已经习惯了前任校长的模式,看到新面孔,还要换习惯、改规则,甚至动奶酪,于是矛盾不免产生。其次,学校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经过几代师生的努力打造的。教师像流水一样出出进进,对学校文化的建设是有一定影响的。学校终归是学校,学生如流水,但教师要尽可能减少流动,让教师有根的感觉,才能保证“营盘”是“铁打”的。

与其把实行教育公平花较大的力气用在“师资均衡”上,不如下大力气提高教师队伍的素养。把握好教师进口关,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努力建设民主学校,让教师感到,学校是每个人的学校,不是校长一个人的学校。管理学校、办好学校是大家的事,校荣我荣,我荣校也荣。(江苏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薛元荣)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师资均衡配制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轮岗,作为实现师资均衡配制的一大举措,短时期来看,无疑对实现教育均衡化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想使教育均衡发展长期处在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上,在解决当下问题的同时,更应该着眼长远,在向薄弱学校“输血”的同时,更加注重轮岗的“造血”功能。首先,运用“木桶理论”,快速弥补系统“短板”。策划者在安排轮岗时,不妨有意识地从薄弱的单位或学科“轮”出一部分“弱者”,“轮”进一部分强者,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快捷地实现“物理层面”的教育均衡化。其次,引进“鲇鱼效应”,实现教育锦上添花。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懒性,特别是当他们在某个群体或领域中取得一定成绩时,便极易产生或多或少的“晕轮效应”。在安排轮岗时,不妨“借机”把一部分人与“名人”安排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危机意识,使他们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再次,警惕“破窗理论”,及时做到防微杜渐。客观地说,不少目前处于劣势的学校甚至在几年前还是众多学生和家长青睐的终极目标。之所以会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追根溯源应该和那扇最初被打破的“窗”不无关系。从这点来看,轮岗无疑为避免“破窗”漫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和操作上的灵活性。作为轮岗的主管者,理应时刻对系统内部进行扎实有效的调研,一旦发现“破窗”的出现,则应立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避免“破窗效应”的悲剧的我们的教育系统中上演。(江苏吴江高级中学邓梁)

首先,需要强有力的考核细则作保障。考核细则应该接地气,查一线教师的民情,站在相应岗位的角度审视是否客观恰当,不为少数人利用,从本心上做到切实为了教育的发展。其次,要成立校级监督委员会,既有领导层的成员,又有正直而敢于直言的普通教师参与其中,还要有学生作为重要补充。再次,考核要公开,公开就是要将过程和结果晒在阳光下,不是嘴上公开背地酝酿讨论,几个领导说了算。最后,考核结果公示中有争议的,应该重新调查和评议,无论教师本人还是家长或者学生都可以提出异议,只要真实可信。还要通过奖励措施引导人们敢于、勤于、乐于举报不实结果,凸显客观公允。(湖北长阳县秀峰桥小学徐进)

在异校轮岗过程中,在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大前提下,更要贯彻以人为本便利老师的原则,多做加法,少做减法,让每一位参与轮岗的校长或教师都能从轮岗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要特别注意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职业发展,二是教师的情感因素,三是教师的个人生活需求。使轮岗不只是“上边”的要求,更成为“下边”的需求。■endprint

猜你喜欢
轮岗师资校长
公立医院“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分析与完善
常态化教师轮岗谨防“过客”心态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论校长的修养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医患关系改善新途径:科主任轮岗制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