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2014-06-07 10:00孙小玲
成才 2014年12期
关键词:导学学案预设

■孙小玲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孙小玲

一、抓纲务本,质疑导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首先要做到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吃透新课标,务本就是要弄清课本的知识要点、重难点及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编制科学有效的导学案,在编写导学案时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是质疑导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发动学生质疑问难,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把这些问题按学习的层次归类整理,然后据此组织学生研讨。采用质疑导学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踊跃发言,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科学分组,合作探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序列性的教学活动。开展合作学习,就必须组建学习小组,可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分组,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组内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教学离不开预设,但如果一味按部就班,连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词的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样,如果一味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达到预设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预设应具备这两项功能。

三、有效引导,师生互动

优质高效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小时的学校和玩耍的乐园,再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鲁迅小时候学习和生活的有关情况,从而走近这位大思想家和革命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小时对这两处地方的印象是否一样?又为何会这样?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不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更大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能更深地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四、不断反思,努力优化

布鲁姆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但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课就以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而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反思。这些教师也都非常看重课堂反馈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反思教学,即使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因为他们清楚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认识。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导学学案预设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比例尺(一)”导学案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