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写取一枝清瘦竹

2014-06-14 18:34王金涛
师道 2014年5期
关键词:范式阅读教学语文

王金涛,男,中共党员,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曾获“港城名师”、“省青年岗位能手”、市 “333工程”首批名教师、学科带头人;获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市基本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出版专著《重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范式》;有60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多次获江苏省“教海探航”“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

我喜欢读郑板桥的诗,也喜欢品他的画,尤其是他笔下的那风中的“瘦竹”——“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我自喻也是“一枝清瘦竹”,人瘦,但精神,所以没作渔竿,而做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竿为扶持

1997年7月,带着几许彷徨与不愿,我总算读完了中师。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毕业前夕很想被“保送”,甚至想自费考读海州师范大专班,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但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同年8月我来到了离家近50里地的赣榆县墩尚镇中心小学报到,从此开始了我做一名小学教师的历程。

“人,诗意的安居。”海德格尔的这句话,我似懂,又非懂。做教师,屈指算来已16个年头,虽谈不上是老教师,但“呆过”的学校却不比老教师少,村小、乡镇中心小学、县城民办学校、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浦东分校……经历算是丰富了。

经历是丰富了,但每到一个地方都是“新竿”,“新竿”拔节的滋味是艰涩的。1999年8月在镇中心小学工作好好的我,为了能使自己能“诗意的安居”,获得“两室两厅”新房(所谓的“两厅”是由当时的旧教室改建的宿舍,“两厅”则是在旁边加盖的小偏房,仅供做饭、放个杂物),我被下派到一所村小,全校100多名学生,8位老师。风里来、雨里去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最难熬的是一个人呆在学校的寂寞。因为,每到农忙时节,能“坐镇”学校的仅有我一人,为何?还不是就我一人家里没有农活,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我所在的那个圈子里的“寂寞”了。还好,当时的老校长陈振军对我非常优待,也看出来我的“寂寞”,“小王,明天镇(县)里有个培训,他们都不去,还是你去吧……”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在村小的那两年没有少出去,想想也是优势吧,于是我就有了经常“见世面”的机会,期间也接触到了很多的专家并得到了他们的悉心呵护与关照。

“小伙子,趁年轻,好好干

吧……”“使劲往前跑,找个适合自己成长的地方……”一路走来,一路叮嘱。也正是这样的叮咛,我离开了村小,离开了镇中心小学,毅然选择了一所民办学校——赣榆中英文学校,做了校长的“贴身秘书”——办公室副主任。想想那两年真的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做人、做事、做研究。但寒暑假招生这事却让我悲喜交加、疲惫不堪,渐渐我就发现这里并不适合我,所以“好景不长”,2006年暑假,当我从朋友那里得知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这所全市最好的学校正面向全市公开招聘骨干教师的消息后,我兴奋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瞒着学校领导参加了招聘。我只能说我是幸运的,我“挤”进了全市最好的学校,并当了一名语文老师。但是,谁又能知道幸运的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可能是好事多磨,人是来了,但人事关系等等“软磨硬泡”了足足三年,才得以解决。那三年,多少次请示,多少次报告,又有多少次犹豫退缩都记不清了,唯一能记得清是身边“老竿”们的鼓励与帮助,硬是让我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不仅解决了我个人的问题,还解决了我对象的工作调动问题,我还是很幸运的。

也正是如此,让我无论何时何地都忘不了,忘不了手把手扶我进课堂的徐德翠老师,忘不了一字一字为我斟酌论文的朱红甫老师,忘不了带我“走南闯北”听课的范吉忠校长,忘不了给我机遇的张义宝校长,忘不了不断为我搭建平台的戴咏芳校长……是他们让我无论身在何处,都拥有家的温暖,向上的力量和信心。让我对语文教学有迷恋之情,为我鼓足了向前“跑”的勇气和干劲。俗话说得好“你能走多远,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跟谁同行。”如果你认的人多,行的路远,认的人又比你强,行的路又比较曲折,那么你会发现,你成长得会越快。毋庸多言,我就是一个鲜活的个案。

已是风中瘦竹,还顶风前行,曾不免牵动着很多人的关心……是呀,没有他们的关心与扶持,我这株“瘦竹”又会如何?或许早已淹没在茫茫“竹海”之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的这句诗中所彰显的是竹的气节,竹的精神,而我对语文教学的“钻”也正缘于竹的这种气节与精神的感召。不立“破岩中”,而立“三尺讲台”,如何能得到同行、学生、家长的认可?做教师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拷问着我,鞭策着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于是我选择了努力,选择了吃苦,并不断地“盘点”自己——回眸2007年,累并快乐着:有同事曾问我:“你写这些不累吗?”每每这时我总是很不好意思,不知说什么好。但自己的心底里明白——“累,真的很累!”然而“人各有一性,不可疆人以同于己,不可疆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或许自己就是那个有个性的一个,还是走过去再说吧,谁让自己是跑着“行走的”。

……

畅想2014年,心存感激和希望。因为,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做最好的老师。

这期间虽然所处的环境与角色不断发生着改变,但是始终没有改变我对语文教学的热情。尤其是七年的农村教学经历让我感受到了朴实的美丽——老教师的课堂朴实,乡村的孩子朴实,家长的笑脸朴实……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淳朴,一直影响着我。如今“朴实”已经成为我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这份“朴实”,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追求也越做越扎实。

有遗憾的创新永远高于无缺憾的平庸。在阅读教学上我尝试改变了以前“以阅读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树立“阅读是学,表达是用,学以致用是根本”的语文阅读教学“表达本位”观,提出语文教学“语言是其根,思维是其脉,情感是其实,生活是其源”的教学主张,建构起“以表达为本位”的阅读教学范式。并于2011年出版个人专著《重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范式》(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语文教学范式研究》作者李冲锋为本书作序并评价:“王老师所主张的‘语言、思维、情感、生活四位一体的教学范式,是一种打通语文教学文脉、融注学生生命体验的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既避免了只见知识、只重文本,不注重人的教学倾向,又避开了脱离语文教学的本体——言语而抽象概括的蹈空现象,让语文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

每一项研究在取得一定成果之后,要再想上升一个层面是很艰难的。2011年作为连云港市首批学术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和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在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时,我毅然还是选择了对“阅读教学范式”的研究,并得到了著名特级教师李震等专家的认可与指点。之所以要选择这个内容其目的就是想在“语言、思维、情感与生活”四个维度找准可以“策动”的支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以小博大”教学目的,探索并构建关于“阅读教学范式”方法论的理论体系——“阅读策动论”。对我这样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但还好的是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做这个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教学策动:重塑阅读新范式》等多篇相关文章公开发表。《七彩语文·教师论坛》副主编钱锡铭老师在他的专著《享受母语——我的语文教学观》一书中转载该项研究与实践成果,并这样评价:“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的王金涛老师指出的,‘倡简不是简单化,‘务本不是程式化,‘求真不是随意化,‘有度不是限制,课堂教学不能搞模式化,要从‘模式走向‘范式,以语言为根、思想为脉、情感为实,构建本性、本真、本色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王老师结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教学。探究了‘以小博大的教学模式:策问题以动全局——提纲挈领;策对话以动体验——情动辞发;策外延以动内涵——博观约取;策对话以动表达——厚积薄发;策教艺以动学智——不教而教。‘五策五动既是操作角度和方法,也反映了思维目标。”

为了深入对“阅读教学范式”的研究,工作之余,我拜访了张廷亮、董菊初、陈建先、马建明等连云港市知名专家学者;认真听取本省教研室副主任董洪亮、江苏大学教授梁爱民等导师意见,他们都是我走向语文教学研究的“伯乐”。还有每一次的外出学习,我决不会放过与名师名家交往的机会,哪怕是“厚”着脸皮,其实也并非如此,与他们交往后才发现名师成长的密码——“‘破译名师成长智慧”让我理解了特级教师孙双金成长史,“走近名师,做最好的自己” 则让我走进了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祖父的园子》……这也为我2011年成功申报省“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做课题是很累、很烦的一件事情,但是随着对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教学主张及风格的深入研究,我的教学主张及风格也在日渐完善,“阅读策动论”的理论体系也在逐渐形成,让我这棵临风欲立的“瘦竹”不仅“有节”,还“有香”“有骨”。

为凤为龙上九天,

染遍云霞看新绿

“非常男孩,非常女孩,非常组合;非常考验,非常期待,非常精彩!”(班级寄语)“在考验中期待精彩!”(班级口号)如果要用文字来表述我2006年被选聘到一附小做班主任的那一段心酸,我想这“非常6+1”是最合适不过的。何止是一个“非常6+1”,工作十多年,我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就是在哪些“非常”组合与特殊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性非常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想成功。

有人说,教育孩子比任何一种职业都让人费心。事实的确如此,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乐趣和幸福。“我喜欢您的教学方式,我喜欢您的为人……王老师,但是我想提点意见,您有时严肃到我们大气都不敢出。有一次……王老师。希望您能满足一个学生小小的要求,那么您在我的心中的形象便会越来越清晰,成为我遇到的最有特色的好老师。”清晰,特色,小机灵鬼梁茜茜的话至今让我“踌躇满志”,难道这是欺生,欺负我从农村来,当时我不禁感叹 :城里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怎么办?硬的是不行了,软的吧,洒脱一点,于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孩子笑了,笑得是那么灿烂。也就是这样的一个转变,“竹子”“涛哥”也便在孩子们中传开。为何有“竹子”的雅称,还不是瘦吗?但高兴的是在孩子们眼中咱瘦得有精神,有个性,又是孩子给的,也就没有更过的顾忌。还记得当时万芸竹同学写的一篇《大话“涛哥”之作文课》,硬是让“涛哥”这个称呼在孩子们中间传开——“涛哥”是我们对我们语文老师王金涛的“尊称”。说起我们“涛哥”的特点呀,说上个三天三夜还不一定能说完,就先举个显著的例子——幽默。来认识一下他吧……

“涛哥”,我是比较喜欢的,拉近了我与孩子的距离,每每在孩子们有问题的时候,我这个做“大哥”的总会出现在他们面前,与他们一起排忧解难,没有了一丝拘束。所以即使是在今天,我还在享受着这“美丽”的称呼。今年,我的这群学生已高考,都长大了,但是见到面还是那一句:“涛哥……”短信开头还是“涛哥”。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这“新绿”是生机,也是希望!更饱含着责任!看到一届一届的学生毕业、长大,往日课堂上的调皮、瞎闹,虽历历在目,但那已是美好的记忆,将永远留在我和我的学生心中。也时刻鞭策着我做老师就要做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老师。

“世界上最难遵循的是度,度源于素养。”素养来自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这种积累是一种硬功夫。工作中,我无时无刻不在历练着这项看似简单的“硬功”。让学生喜欢,还要让家长接纳。在一次“学校课程改革教学开放周”的活动中,我所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深受家长好评,一位家长在听完课后,一个劲地说:“这节课上得很艺术,难怪这班的孩子这么喜欢你,今天听了王老师的课我终于明白了!”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但我也深知这既是对我教学的肯定,也是鞭策。后来我也反思自己哪里有什么艺术,也谈不上艺术,无非就是“哄”着孩子乐而已。说真的这几年就是这样过来的,没有什么高招。每节课都变着“戏法”,与学生一起学习罢了,做孩子们学习的伙伴和绿叶。

泰戈尔曾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叶的事业 ,与花相伴,惬意而美好。甘做一株瘦竹“立”在孩子中间,静听他们成长的“拔节声”。虽然稚拙,但天籁不息!这,不仅成就孩子,也成就自己。

“践行着,思考着;思考着、践行着的教、学、研三栖明星。”这是学校在“2010年度榜样人物”评选中给予我的鼓励与鞭策,我也将一直朝着这个努力着、拼搏着。

甘做风中的瘦竹,愿做教育的性情中人。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责任编辑 萧 田

猜你喜欢
范式阅读教学语文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