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80例

2014-06-23 16:28黄日堂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乙组甲组西医

黄日堂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卫生院,南宁530299)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80例

黄日堂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卫生院,南宁530299)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方法用于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将80例小儿腹泻患者分为甲组、乙组,各40例。甲组根据患者病情采用西医进行止泻、补液、抗炎等治疗,包括思密达、糖盐水等;乙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药物基础上加入中药及相关穴位进行针灸等。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及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显示,乙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均显著低于甲组患者,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应用不同治疗方案后乙组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乙组70.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治疗时间短,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少,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和治疗速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小儿腹泻;泄泻;中西医结合疗法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其发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水样或夹有未消化食物,同时伴有恶心、脱水等症状[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诊治的80例小儿腹泻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常规西药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儿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80例腹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儿科学》中小儿腹泻诊断标准,并进行相关生理病理检查[2]。所有患者中不包括中度及重度脱水患儿,呕吐严重患儿以及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以上患儿。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甲组、乙组,各40例。甲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1~3岁,平均年龄(2.3±1.1)岁;乙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1~2岁,平均年龄(1.5 ±0.5)岁。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发病天数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甲组患者口服补液盐及糖盐水20~50ml/kg,同时口服思密达,年龄在1~2岁患儿,每日1~2袋,3次/日,年龄>2岁患儿,每日2~3袋,3次/日,另外,可根据患儿病情酌情加减用药。乙组患者在甲组患者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包括:藿香8g,煨葛根12~14g,茯苓、苍术各9g,木香3g,厚朴5g,焦山楂6~10g,炙甘草5g。同时可根据患儿病情不同酌情加减清热解毒、利水渗湿药物等。所有中药水煎服,3次/日。另外,乙组患儿可选取神阙、天枢、大肠腧、三阴交进行针灸治疗,其中神阙穴采用隔姜灸,1次/日。所有患者以1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后效果。

1.3 疗效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以及总有效率。疗效判断标准符合《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诊疗标准)[2]。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24h内大便次数1~2次且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2~3天内大便次数每日1~2次,大便性状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治疗时间大于3天,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每日大便次数>3次,大便性状无改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每组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乙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症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甲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表1 两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注:与乙组比较,P<0.05

组别n 腹泻恢复时间呕吐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甲组40 3.1±1.2 2.1±1.2 15.1±2.3乙组40 1.7±1.3 1.3±0.8 11.2±1.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乙组治疗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甲组70.0%,乙组对于治疗效果较满意,详见表2。

表2 两组间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儿科疾病中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见病[3]。其发病机制从中医和西医角度分析各有不同:中医认为小儿腹泻是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脾胃功能较弱,不能及时消化吸收饮食水谷精微,又复感外邪导致水湿停滞与胃肠之中发生腹泻;而西医认为小儿腹泻与多种病菌感染有关[4]。由于患者发病后对胃肠功能及消化功能伤害较大,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患儿出现营养不良、贫血、抵抗力低下等。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一般以抗炎、补液、纠正水液及电解质平衡为主,中医治疗原则是采用补益脾胃渗泻水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主要是根据中医中“泄泻”的治疗原则“行气止痛,利水渗湿”,认为发生腹泻主要是由于水湿停滞于脾胃和肠道之间,再加上复感外邪损伤脾胃之气发为泄泻。本研究中采用广藿香、白术、茯苓、木香、厚朴、葛根等中药材,其中广藿香化湿止呕,白术健脾益气、渗湿利水,茯苓、木香行气利湿,煨葛根专用于脾虚泄泻,多种药物共同配伍,共同发挥其利水、渗湿、止泻之功效。另外配伍西药思密达能够有效抑制胃肠道内的病毒及细菌,同时能够修复消化道黏膜、平衡正常菌群。

[1]单既利,郭术清,刘秀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18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6):84-85.

[2]段诚,董宗祈.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诊疗标准)[S].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9(5):261.

[3]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4]李长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1,7(5):26-27.

[5]唐喻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34(23):48.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2.021

:1672-2779(2014)-02-0035-02

��杨 杰 本文校对:王瑞枝

2013-09-13)

猜你喜欢
乙组甲组西医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