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实践※

2014-06-23 16:28曲姗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灸法实验报告实验设计

杨 朔 曲姗姗 黄 泳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510515)

刺法灸法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实践※

杨 朔 曲姗姗 黄 泳*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510515)

刺法;灸法;实验教学;创新性实验

创新性实验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刺法灸法学的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本文以我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一次灸法实验为例,对学生自主实验设计进行分类总结,并分享针灸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心得。

1 灸法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设计

灸法是针灸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在刺法灸法学的教学过程中,灸法部分课时少,课程紧,且课堂教学中,重点是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动手实践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设计,对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自主创新设计性实验因具有实验方案的设计性、实验技能的综合性、实验操作的独立性、实验过程的研究性特点而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能力、开拓科研思维的有效途径[1]。而在传统的针灸实验教学中,老师把各项实验标准化,让学生按步骤操作,严格完成实验细节,得出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虽然是针灸教学基本训练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实验的安排相对僵化,不能满足新时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

我校针灸教研室将学生自主创新设计性实验应用于刺法灸法学的教学实践中,对本科生针灸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一次灸法小实验。在本次实验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2~4人,实验题目自拟,实验内容均与灸法相关。实验完成后,要求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灸法创新性设计实验报告”,并交给授课老师进行统一点评。经过点评后的实验报告由课代表进行整理,然后共享给班级同学,让同学能够及时了解其他小组的完成情况,实现了学习经验的共享。

本次实验共收集29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主要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和注意事项等几个部分。通过对这29份实验报告重新整理和仔细阅读,笔者有很多体会。本文将结合实验报告内容,从不同方面对本次学生灸法实验进行分析。

2 灸法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总结

本次实验的评比标准由我校针灸教研室的教授和老师共同制定,经授课老师统一审阅后,给出每份实验报告的分数。根据老师给出的评分,将实验报告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三个等级(优秀:≥85分;良好:71~84分;一般:≤70分)。统计得出各部分所占百分比:优秀:37.93%;良好:55.17%;一般:6.90%。(实验及格分数为60分,本次收集的29份实验报告分数均高于60分。)大多数同学的实验完成情况都集中在“优秀”和“良好”这两个水平,分布在“一般”这一水平上的相对较少。表明本次灸法实验的整体完成情况良好。

2.1 实验性质统计结果按照实验性质进行分类整理。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占实验总数的34.48%,自主设计性实验占65.52%,可见大多数同学更倾向于自主设计性实验。每部分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性质分类及完成情况[n(%)]

在验证性实验中,很多同学都能够围绕临床中常见疾病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如:用实按灸治疗四肢冰冷,辰时循胃经温和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探究温和灸阳陵泉和阴陵泉对于膝盖冷痛的治疗效果,隔姜灸治疗胃痛,温和灸治疗中耳炎这几个实验都是针对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见疾病。

再如一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探究温和灸对蚊子叮咬后皮肤局部的止痒作用。被蚊子叮咬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处理方法也有很多种。但这组同学却能将蚊虫叮咬与自己所学知识相结合,用灸法来止痒,使看似平淡的实验饱含新意。这组同学得到的实验结果是:灸后十分钟内被灸局部皮肤无痒感,十分钟后稍有痒感,但明显弱于未灸前,灸后三十分钟,小突起与痒症完全消失,由此推之,艾灸疗法对于蚊虫叮咬后的痒感确实有缓解作用。但本组实验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实验对象仅为一个人,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很难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所以建议实验者扩大样本容量,进行多组实验的对照。

在自主设计性实验中,很多同学进行的都是两种方法相比较的实验。如:探究温针灸与先针后灸的区别,围灸与单穴灸的区别,三年艾与五年艾的燃烧比较,局部艾灸配合拔罐止痒与常规西医药物止痒的比较,温和灸治疗疲劳性头痛的远治与近治疗效差别,架灸法等等。在这部分实验中,完成情况优秀占52.63%,良好占42.11%,优秀者多于良好者。而在验证性实验中优秀占10%,良好占80%,良好者多于优秀者,并且两者之间有70%的差距。验证性实验中优秀和良好两部分共占90%,自主设计性实验中这两部分共占94.74%。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以上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所以从本次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主设计性实验的整体水平高于验证性实验的水平。

2.2 实验方法统计结果按照实验方法的不同,将实验分为治疗方法实验和实验干预方法实验。其中治疗方法实验占实验总数的41.38%,实验干预方法实验占实验总数的58.62%,可见更多的同学倾向于采用实验干预方法将自己的实验丰富化。每部分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方法分类及完成情况[n(%)]

在治疗方法实验中,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使用传统灸法。这部分实验的材料选择虽然相对简单,但实验所研究的内容却多种多样。如:“回旋灸与雀啄灸热力渗透效果比较”和“直接灸与实按灸的比较”这两个实验是对灸法治疗中不同手法的探讨;艾灸治疗血痹症是对传统灸法治疗效果的验证;热敏灸百会穴热敏化现象的观察是对现代灸法的探讨;不同大小麦粒灸在皮肤上留瘢痕的观察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在实验干预方法实验中,大部分小组都是将艾灸与毫针、火罐、姜片、温灸盒等工具相结合。实验材料多样化,实验内容更是多种多样。如实验“围灸”与单穴灸的热效比较,实验中的单穴灸即在神阙穴使用大艾炷隔盐灸,围灸是在单穴灸的基础上于神阙穴上下左右各一寸处加小艾炷隔姜灸。实验结果:单穴隔盐灸时,受试者感觉温热感由上至下传导;围灸时,受试者感觉上下左右四个小艾炷热力均被大艾炷牵制,协同往神阙深部传导。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灵感来源于《灵枢·官针》篇的围刺法,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功效,其作用的部位在经络,故单穴隔盐灸时温热感由上至下传导可能是温热感循经传导的体现;围灸时用了生姜做媒介,生姜味辛,走而不守,辛散走窜力强,但神阙穴用食盐作为媒介,食盐味咸入肾入里,因神阙穴使用大艾炷,温热力强,故上下左右四个小艾炷热力均被大艾炷牵制,协同往神阙深部传导。这个实验能够将传统隔盐灸和隔姜灸相结合,并将针刺手法中的围刺法演变出围灸法。可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治疗方法实验中,完成情况优秀和良好共占83. 33%,而实验干预方法实验中,完成情况优秀和良好共占100%。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以上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可见,在创新性灸法实验中,运用实验干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验设计的水平。

2.3 实验分组人数统计结果按照实验的合作人数把实验分为2人组、3人组和4人组。其中2人组占实验总数10.34%,3人组占实验总数82.76%,4人组占实验总数6.9%。可见大部分同学都采取三人一组的方式进行实验设计。每部分所占比例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合作人数分类及完成情况[n(%)]

在2人组中完成情况优秀和良好者占66.67%,3人组中完成情况优秀和良好者占95.84%,4人组中完成情况优秀和良好者占50%。将这三组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3人组的实验完成情况要明显优于2人组和4人组。所以,笔者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对于2人组来说,人数相对较少,能够提出的实验设计思路较少。并且经过对实验报告的观察,2人组实验均为单一材料实验,原因可能为实验所需物资需由学生自己准备,而有些物资不易购买,所以实验只采用艾条一种材料。对于4人组而言,人数较多,提出的思路较广,但在工作分配上可能较3人组更容易出现互相推脱的现象。但经过卡方检验,P>0.05,说明以上三组数据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经过反思,笔者发现有一个客观原因不容忽视,实验只有29个,其中3人组实验占82.76%,相比之下2人组和4人组实验数量较少,所以可能存在较大误差。

2.4 文献查阅情况统计结果按照实验前是否进行文献查阅将实验分为两类。其中查阅文献者占实验总数的65.52%,未查阅文献者占实验总数的34.48%,可见大部分同学在实验之前都会查阅相关文献。每部分所占比例如表4所示。

表4 文献查阅分类及完成情况[n(%)]

在未查阅文献的实验中,完成情况优秀和良好者共占80%,在查阅文献的实验中,完成情况优秀和良好者共占100%,高于未进行文献查阅者。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以上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可见,在实验设计之前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对于学生实验设计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经过对学生实验报告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在查阅文献的小组中大约有40%的同学进行的是验证性实验,他们模仿文献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另外一部分同学能够根据文献对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改进,在文献中已有实验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实验设计更加完善。

在未查阅文献的实验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实验设计与现有文献中的实验出现雷同,且实验设计思路不够完善,出现问题较多。可见,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之前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对于学生创新性实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3 灸法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心得

创新性实验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辅助手段,它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际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进入科研领域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2]。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在实验设计中更是如此: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根据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和现象进行客观分析。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有时却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校针灸教研室将学生自主创新设计性实验应用于刺法灸法学的教学实践中,为本科生针灸教学质量的提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我校针灸教学中,虽然这只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却让笔者获益很多。

首先,学生自主设计针灸实验一定要基于兴趣[3]。在学习中发现了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就是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

其次,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团队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有时可以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大家集思广议,要多方面多角度看待问题,发现新事物、新问题,这样实验创新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当学生提出问题准备构思实验之前,要及时查找相关文献。学校图书馆资源非常丰富,万方、维普、CNKI等期刊网站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将自己已有的实验设计思路与别人的进行对比,可以避免实验设计的重复,也可在别人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实验。

本次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虽然为灸法实验,但很多同学都能够学以致用,将灸法与刺法、火罐等针灸技术相结合进行创新设计,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充分地发挥了创新思维。了解现状才能规划未来,学生自主创新性实验是我们刺法灸法学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化,我们可以推荐优秀的学生实验参加学生课外科研课题、挑战杯课题等,相信这必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推动和深化作用。

[1]王洪彬,李雪青,崔建美,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针灸学课程自主创新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5):762-763.

[2]孙韫,郑家伟,张建中,等.医学院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现况分析[J].中国口腔医学杂志,2011,46(增刊1):116-117.

[3]李长征,黄少慧.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医学信息,2010,23(8):258.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2.045

:1672-2779(2014)-02-0068-03

��苏 玲 本文校对:李求实

2013-09-06)

南方医科大学教学改革课题[No:JGYB2010056]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灸法实验报告实验设计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不同的温度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有趣的放大镜
哪个凉得快?
实验报告
无字天书
问卷星在无纸化实验报告中的设计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报告书写综述
瘢痕灸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