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014-06-24 20:49高淑钰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解决途径问题

高淑钰

摘 要 云南省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国土面积2395km2。其中,山区面积2148km2,占总面积的89.7%。其中林业用地17万 hm2,占国土总面积的71%,森林覆盖率51.73%,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群众对森林保护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滥砍滥伐、毁林开荒时有发生,加之森林火灾使森林资源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将日常工作进行总结,并简单介绍鹤庆县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退耕还林;问题;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云南省鹤庆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3958.4m,最低海拔1162m,相对高差2796.4m;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对林木生长十分有利。近年来,因为种种原因使该县的林地面积、蓄积量大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恢复生态,重建秀美山川就显得异常重要。

1 退耕还林工作的管理模式

1.1 加强领导,切实落实好目标责任制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加快林草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上至下建立了一个纵向的组织机构网络,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同时为强化组织机构,县五大班子领导挂钩各项目乡镇,实行乡(镇)责任制,确保了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推进。工程实施中认真做好检查督促工作,项目乡镇之间进行互查联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推广先进典型。

1.2 完善工程规划,调整地块

针对原方案在工程实施中存在的布局广泛,任务分散的问题,县委、县政府根据实际,即时组织力量对规划进行了调整,重新编制了鹤庆县退耕还林工程规划。将黄坪、龙开口、辛屯及松桂等乡镇作为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六合、金墩为次要区域。通过调整既保证了重点,又照顾了一般,使退耕还林工作的推进更加科学。

1.3 加强作业设计指导,贯彻“适地适树”原则

根据退耕地分散,质量监管难的实际,各地逐步推行了工程监理制。为确保工程质量,县林业局加强了对作业设计的指导,要求各乡(镇)在林种、树种设计上,一定要根据地块特点进行,选取了核桃、木豆、苦楝、车桑子、柏树、板栗、梅子、石榴及花椒等适宜树种。既体现乡土树种的主导作用,又适当引进了适宜发展的外来树种。

1.4 即时补植补造,加强抚育管护

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部分地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抚育管护不到位的问题,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农户主动加强退耕还林的抚育与管理。并将林权证核发、粮食补助等政策兑现与退耕还林质量,抚育管理情况挂钩,督促退耕农户在每年雨季全面开展补植补造,切实把“谁造、谁管、谁所有、谁受益”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树种选择难度大

退耕地的立地条件差,坡度在25°以上,且干旱缺水。许多群众对种植经济林木热情高、易接受,对种植生态公益林树种缺乏热情,大都应付了事。而且即使种植经济林木,解决不好水的问题,苗木难以成活和正常生长,很难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以至于群众应付种植,只种不管,为退耕地的管护问题埋下隐患。

2.2 抚育管理难到位

经济林很容易做到“谁退耕、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但在生态林中难以落到实处。农户在抚育管理过程中没有得到收益,没有专门统一的管护,将其分散承包到各农户,最终出现谁也不管的现象。抚育管理工作跟不上,极大地影响了退耕还林新造林地的造林成效,难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

2.3 森林消防力量配备不足

鹤庆是山区县,全县九个乡(镇)中除松桂、黄坪有少量的专业扑火队员外,其余乡(镇)仅靠各村护林员及林业站职工承担森林消防工作,全县森林消防压力较大,应对重大森林火灾的能力有限。

除以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外,对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对退耕还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已退耕地的跟踪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对经济林果业的扶持投入力度不够;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

强化。

3 解决问题的途径

3.1 科学确定林种结构和树种组成

林种结构和树种组成事关退耕还林工作的成败和长期效果的发挥,需认真结待。在确定退耕区林种结构和树种组成时,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根本目的,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和生物多样性原则不放松,以保证退耕后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实现生态修复的目标。其次,在适宜发展经济林的退耕区,要建设高标准的经济林基地,以增加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具体工作中要切实处理好政策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关系,切忌一刀切的做法。群众从退耕还林中受收益了,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才能真正从意义上推进和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

3.2 进一步提高造林质量

几年来的退耕还林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造林质量上讲仍有许多方面有待提高。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种苗基地建设和质量管理,以提高就地供苗的能力;对外来苗要严把种苗质量关,加强苗木检疫和市场管理。其次,要提高造林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大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如引进耐旱树种和壮苗繁育技术、干热河谷造林技术等。再次,要建立分级技术培训制度,加大对退耕农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退耕农户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科技含量,提高工作的成效。

3.3 加强抚育管理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管护是关系到退耕还林工作成败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管护比造林更重要。然而,退耕还林点多面广,管护问题涉及面广、时间延续长、工作难度大。因此,要明确退耕户对退耕林地管护的责任,若管护不好,将减扣今后的粮款补助,以增强农户的管护意识。还要严格检查验收工作,将检查验收的结果,作为政策兑现的依据。同时,政府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退耕户的引导,从思想上彻底改变以往只种不管的观念,并加大对退耕地管护的补助力度。还要坚持“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不断完善个体承包措施,将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3.4 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工作难度大的原因一是小而散,二是延续时间长。一个农户只有面积很小的退耕地,管护多年才能有一小点收益,积极性难以调动,但如果集中起来效果就不一样。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可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由农村造林专业户、社会团体等租赁、承包退耕还林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集中连片造林,化零为整,并借鉴立体农业的模式,对退耕地的种植管理实行多种经营,从而保证造林质量,提高抚育管理水平。

4 其它配套工作

4.1 积极培植后续产业

后续产业是确保退耕农户持续增收的基础,是“退得下,稳得住”的关键。因此,在退耕还林工作之初,就要着手布局后续产业的发展。工作中,一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二是积极探索科学的林草、林药、林果、林竹结合的立体种植模式和种养结合模式。这样既能使退耕效果稳得住,又可增加退耕农户当前收益。三是积极扶持林产品加工企业。依托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板栗、柑橘、花椒、木瓜、苹果)、林下产业(竹业、药材、野生菌、花卉等)的深加工工业。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四是要结合鹤庆旅游业的发展、发展以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为退耕农户寻找新的市场和出路。

4.2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移民工作

抚育管护和封山禁牧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但是,退耕重点区往往是当地的欠发达区。一是自然条件恶劣,二是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主要来自森林,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因此,只有大力推广节柴改灶技术沼气利用技术。把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村能源建设有机结合配套实施,减少退耕农户对烧柴的需求,降低对森林资源的消耗,才能有效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此外,加快生态移民工作的进程。对一些生态地位重要、生态脆弱和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实行生态移民。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封山禁牧和封山育林,才能有效地减轻生态压力,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总之,在鹤庆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要按照“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妥善解决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立足群众,依靠科技,才能摸索出一套高效快捷、群众欢迎、生态效益显著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解决途径问题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