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县农业品牌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4-06-24 20:55朱昌锋刘翼董春平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优势现状对策

朱昌锋+刘翼+董春平

摘 要 分析武隆县农业品牌发展的优势、品牌培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增强品牌意识、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等加快武隆县农业品牌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农业品牌;优势;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品牌农业是指生产过程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产品通过质量安全认证和商标注册,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消费者认知度,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经济效益显著的新型农业[1]。发展农业品牌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近年来,武隆县充分发挥高山生态优势,紧紧围绕“高山蔬菜、有机茶叶、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坚持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思路,逐步发展起了一批体现武隆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有力地推动了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 武隆县农业品牌发展的优势

1.1 农业生产环境优势明显

(1)自然环境。武隆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年平均气温17.9℃,全年降水多在1000mm以上,海拔160~2033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全县森林覆盖率47%,森林、草场面积广阔,草食牲畜资源丰富;境内的仙女山、白马山、弹子山等中高山区是高山蔬菜发展的优势地区,是全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县。

(2)生产环境。武隆是传统的农业县,全县没有大规模工矿企业,无工业“三废”污染。农业生产中多使用农家肥,化学肥料使用量低,高山区作物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频率低;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境内乌江、芙蓉江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

(3)人文环境。武隆农耕历史悠久,1982年在江口镇出土了石斧、铜钺,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约5000年)就有土著民族在此从事农耕,繁衍生息。许多特色农产品已有数千年的生产历史,形成了独有的生产方式。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为武隆发展农业品牌奠定了独特的人文历史优势。

1.2 优质农产品品种资源丰富

武隆县盛产水稻、玉米、油菜、瓜果、蔬菜等优质农产品,山区中药材资源丰富,主要有黄连、续断、黄柏、杜仲、天麻等,江河、山涧出产棘腹蛙、裂腹鱼等多种珍稀水产品。《武隆县志》(1995年版)记载:“东晋时期武隆即有苎麻种植,所织优质细布曾为贡品。”20世纪80年代,武隆的甜荞、马铃薯、竹荪、苡仁、蜂蜜、黄柏、黄连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就出口日本等国家换取外汇。近年来,武隆羊角芝麻梨、板角山羊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备受推崇,高山蔬菜产品已享誉全国。

2 武隆县农业品牌发展的现状

2.1 企业品牌意识逐渐提升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创建农业品牌的主体。近几年,武隆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目前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县级龙头企业32家,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548家,其中全国示范专业合作社1家,市级11家。为提升企业的品牌意识,全县在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到2012年共创建重庆市著名农产品品牌7个,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创建农业品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农产品品牌数量逐年增多

武隆县2006年被重庆市评为无公害蔬菜产地县,是重庆市第一个无公害蔬菜生产整体推进县全县,到2012年全县共认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1.37 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34个,有机食品4个。武隆高山白菜、武隆猪腰枣、白马蜂蜜等7个农产品已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同时,沧沟西瓜、板角山羊等5个产品注册了国家地理证明商标。

2.3 品牌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

武隆县多次通过重庆日报、华龙网等媒体发表专题文章或刊登专版,宣传推介武隆优质农产品,并组织企业参加中国西部农交会等国内大型农产品展示交易会。2012年成功举办了中国武隆“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论坛”,并在重庆、香港等大中城市举办了武隆县优质农产品新闻发布会或推介会,以武隆高山蔬菜为代表的多个优质农产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2012年武隆县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国家级出口高山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武隆高山蔬菜成功进入了香港市场。

2.4 品牌带动能力日益增强

农业品牌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不但能带动农业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能带动一个农业产业、甚至整个产业链条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全县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中,90%的产品是蔬菜产品,全县蔬菜龙头企业以及主要蔬菜专业合作社都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了品牌认证,有力推动了全县蔬菜标准化生产,因此,被农业部命名为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县逐步形成了集种植、冷藏、运输、销售、加工、交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3 武隆县农业品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对农业品牌建设的认识不足

农业企业对品牌建设的认识不足,投入不够,发展意愿不强;一些政府部门对农业品牌的创建、保护、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3.2 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机制不畅

农业品牌建设涉及农业、工商、质监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品牌创建渠道、审批程序、评比标准各不相同,制约了农业品牌的科学健康发展。

3.3 农业企业整体实力不强

武隆县农业企业多以种植业为主,加工企业少,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难以为农业品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4 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不够

高山蔬菜是武隆的主打产业,县内有多家蔬菜企业,但都各自为战,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公共区域品牌,武隆高山蔬菜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3.5 农业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仍然薄弱

受山区自然条件限制,县内龙头企业基地规模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农产品规模、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制度、经营机制以及合作组织与农户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未能充分发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迟滞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步伐。

4 加快农业品牌发展的建议

4.1 增强品牌意识,形成发展品牌农业的工作理念

农业品牌建设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涉及方面多,培育时间长。不仅要求企业的产品具有优良的产品品质,同时要求企业打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更要通过长期的市场营销,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因此,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企业的品牌建设给予长期政策支持。一方面,县政府要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将农产品品牌建设纳入对县级部门和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的考核内容,对工作成效突出的部门或乡镇进行表彰。同时,出台明确的奖励扶持措施,对获得市级和国家品牌创建称号的企业和合作社予以奖励,在全县上下形成重品牌、塑品牌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县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农业品牌创建的工作力度,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促使其充分认识到品牌建设对企业自身成长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开展品牌建设。

4.2 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农业品牌建设的强大合力

各级农业、工商、质监、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品牌建设。一是农业、林业、畜牧等主抓农业产业发展的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产业特点,大力培育开发武隆地方名优农产品,并制定相应的品牌发展规划,把牌培育作为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二是强化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农业品牌建设的政策激励机制,对企业在农业品牌建设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充分调动企业品牌创建的积极性。三是工商、质检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能,对企业的品牌创建工作开展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大对农业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有损农产品品牌信誉的行为,为全县农业品牌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4.3 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品牌培育能力

农业龙头企业是创建农业品牌的主体,一个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大小,实力强弱,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农业品牌发展的潜力。因此,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品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一是要明确扶持对象,重点支持一批成长速度快、品牌培育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提升产品品质;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对一些规模小或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进行兼并或重组,成立大型企业集团,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形象。二是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经营"的五统一发展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模式,激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活力,增强名牌创建能力。三是支持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以收益共享、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体。

4.4 抱团发展,加快培育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

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是一个区域农产品特征的直接体现[3]。武隆县产品区域资源丰富,高山蔬菜、有机茶叶、猪腰枣、羊角豆干等一些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历史悠久,产品品质区域特征明显,已申请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或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方面政府要将县域公共品牌建设列入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引导企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成立协会等形式,共同创建、使用、保护区域公共品牌;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要加强对县内区域公共怕拍的宣传与保护,对滥用县公共区域品牌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

4.5 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标准化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创品牌的关键,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4]。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完善覆盖生产、交易、仓储、运输等各环节的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为品牌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现有的农业标准、行业标准,要认真抓好贯彻实施,通过标准园、标准养殖小区建设,尽快建成一批稳定、优质、标准统一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鼓励支持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尽快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QS、HACCP等各类产品质量认证,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范、销售有网络、市场有监测[5]。引导出口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尤其是农产品进口国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开展全程质量控制。三是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做到县有检测站、乡有监管站、村有协管员。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逐步推行农产品基地准出制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特别是肥料、农药、种子的经销管理,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章军.整合优质资源发展品牌农业[J].乡镇经济,2007(6):13-16.

[2] 刘畅.对甘肃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J].甘肃农业科技,2005(7):3-5.

[3] 彭代武,李亚林,戴化勇.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6):14-16.

[4] 刘成玉.提高中国农产品质量的战略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1(56):24-25.

[5] 胡登峰,胡启涛.农业企业品牌建设与核心竞争力培育[J].乡镇经济,2003(2).

(责任编辑:刘昀)

收稿日期:2014-01-14

作者简介:朱昌锋(1980—),男,山东德州人,研究生,硕士,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优势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画与话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