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民现代化实现路径探析

2014-06-27 12:56郭少华
中州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郭少华

摘 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正在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其主体地位还不相符。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实现农民现代化,必须以制度引领农民现代化、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民现代化、以现代教育引领农民现代化、以市民化引领农民现代化、以信息化引领农民现代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现代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4-0078-04

一、问题的提出

国外著名学者英克尔斯提出:“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开始起色,也不会持续长久。”①显然,仅有物化的外在的现代化,而没有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人的内化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不足以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进入以城市社会发展为主导的新阶段。②但是,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农民依然占全国总人口的65%。即便再过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超过70%,届时全国仍将有大约4.5亿人生活在农村。③鉴于目前农民仍是我国数目庞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民的现代化,我国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就此而论,农民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构件,它事关全局,对实现“中国梦”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一重大决策在将农民与现代化的关系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界就这一重要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空间。

从概念来看,笔者认为,农民现代化在本质上应该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它有赖于人与人、人自身、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第一,在农民现代化进程中,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其先导。传统农民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狭隘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民只有解放思想、革新观念、开拓进取,才能实现自身的根本性转变。否则,单纯身份的改变并不能给农民综合素质带来实际的提升。第二,在农民现代化进程中,行为方式的现代化

是其落脚点。现代农民的行为应该综合体现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眼光远大、心胸开阔、敢于担当、理性平和等现代性特质。第三,在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其着力点。健康的、适度消费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是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体现。第四,在农民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人自身、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其坚实的伦理支撑。第五,在农民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自身基本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其关键环节。所谓农民的基本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

从上述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农民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分析农民现代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寻求农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民现代化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村正由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农民也正实现着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嬗变,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及精神生活方式都在逐步现代化。与此同时,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惑。总体来看,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的非职业化转换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存在炫耀式消费、迷信式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农民在参政过程中,存在着公民意识薄弱、参政能力较低等问题;农民的精神生活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散漫性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文化、教育、环境、个体素质等多方面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制度因素

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人为地将农村和城市进行分割,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将城乡居民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民户口,这里面隐含着二元就业制度、福利制度、教育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等一系列二元社会制度体系。这种城乡二元制度虽然在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初期起到巨大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其负面影响愈来愈凸显,它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生产、生活和社会形态等各个方面,更深刻影响并导致了城乡居民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上先进与落后的显著差异,是制约农民现代化的制度性根源④。第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村的相对落后和贫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1,1997年为2.5∶1,2002年为3.63∶1,2013年为3.03∶1。物质生活条件的差距是影响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原因,农村和农民的落后贫困将极大影响农民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第二,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民身份的变迁。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历史的必然,目前我国流动的农民数量高达2.6亿人,但这种流动仅仅是地理上的流动,而不是身份的流动,受户籍制度的影响,这些人只能被称为农民工而非新市民,这种禁锢剥夺了农民变换身份的自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步伐受到严重阻碍,农民的个人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2.文化因素

文化对人类的思维、态度、价值观和信仰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和思维方式。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影响着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成为困扰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农民也是受传统文化熏陶最深入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民真正受到了现代化的洗礼,现代性逐步提升,但仍有大量的消极因素成为农民现代化的羁绊。

第一,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伦理扼杀了农民的主体意识。虽然我国已经进入民主化、法制化社会,但受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人治思想的影响,“三纲五常”伦理准则使农民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勇气,农民的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非常薄弱。农民老实本分,安于现状,保守落后,不思进取,信人不信法,严重影响了其民主意识的萌发和多元价值观的形成。第二,中庸思想阻滞了农民的创新精神。儒家的中庸思想奉行“执其两端,守其中”和“不偏不倚”的理念,这种中庸思想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变形走样,从而逐渐变成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知足常乐、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庸言、庸行⑤。受此文化理念的影响,很多农民在言行上往往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缺乏担当意识。这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民现代化意识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3.教育因素

教育在促进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人。据笔者调查发现,教育水平与人的现代性成正相关关系,受教育年限多的人所具有的现代性品质与受教育年限少的人相比大大提升。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教育普遍落后,存在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结构不健全、重学历教育而轻职业教育、重学生教育而忽视成年人教育等问题,这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现代因素无法通过教育向农村有效渗透,教育难以发挥对农民的现代性成长的促进作用,农民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受到制约。

4.环境因素

农民的现代化水平受到制约,与农民生活的乡土社会环境也有重要联系。受土地的束缚,农民没有从根本上走出农村社会,难以脱离农村狭小封闭的地域空间。英格尔斯认为,在传统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具有“被动地接受命运、缺乏效能感;害怕革新,不相信新事物;同外界格局,对外界毫无兴趣;只关心家庭事务而对社会事务很冷漠”⑥等特征,这种乡土社会对农民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有很大影响,直接制约着农民现代化的实现。

三、农民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农民现代化的本质可以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改造其传统思维,使其成为现代人。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全方位引领农民现代化。

1.以制度引领农民现代化

(1)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原则。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其意义不仅仅是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不同称谓,而是要真正剥离户籍背后的各种利益差别,建立一种身份平等、权利平等的身份制度,使全体公民在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能享有同等待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能够促使农民的现代性健康发展,让他们平等并有尊严地参与现代化建设。

(2)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业已成为全民共识。要根据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有序推进,坚持统一筹划、城乡整合的原则,逐步实现城乡、区域之间的相互转换和顺利过渡,消除妨碍社保账户流动的行政区域壁垒。一是打破区域限制、身份限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保证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

(3)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一是应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二是应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保证群众的决策权,对于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相关事项,都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的相关规定,依照决策程序进行民主决策;三是应强化村务管理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农民的监督权。

2.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民现代化

(1)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促进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第一,加大资金投入,中央、省、市应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下移,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建立农家书屋、文艺室、活动室等,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农村演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第三,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城市优秀的文化产品带到农村,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2)建立一支致力于农村文化传播的人才队伍。第一,提升基层文化站所实力。通过引进人才、对原有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和实施继续教育等措施,把基层文化站所建成服务农民文化生活的有效平台。第二,培育农民业余文化团体。广泛吸纳农民中的文化艺术爱好者组成各种文艺团体,对他们进行免费培训并加强指导,积极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第三,培育一支稳定的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政府协调、部门委派和学校联合等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以定期文化下乡的方式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3)培育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主动性的发挥,与农民的现代化水平息息相关。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引导农民自觉融入农村的文化建设当中并发挥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娱乐、自我提升,形成和谐心理,养成健康、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提升文化素养,实现精神世界的现代化。

3.以现代教育引领农民现代化

(1)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针对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现状,应不断强化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责任,切实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要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基础教育提升儿童和青少年的基本素质。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并通过轮岗、轮训的方式使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相互交流,缩小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

(2)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及土地的规模化种植,要求今天的农民应该是懂技术、能钻研的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欠账很多,发展滞后,亟须加强。因此,要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培训体制,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管理新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对准备进城务工的农民和从事农业的农民进行专项职业教育和培训,真正使农民有一技之长。要引导社会资本、企业、个人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各行各业、不同社会组织和资源共同参与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

4.以市民化引领农民现代化

(1)转变观念,提升认识,为农民市民化创造良好环境。目前,城市中的一部分市民仍对农民存在着错误认识和陈旧观念,认为农民转变为市民,会加剧城市人的就业难题,挤占城市的资源,同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认识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欢迎农民到城市安家落户,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和熏陶。

(2)以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消除农民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在体制和机制上,影响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有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因此,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农民的自由流动、落户创造条件。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进行土地流转,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改革就业体制,促进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使城乡居民均能平等就业。

5.以信息化引领农民现代化

以施拉姆、勒纳等为代表的国外传播学者就大众传媒对国家发展和农民个体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了大众传媒是现代化的“倍增器”和“催化剂”等重要结论⑦。无论是从报纸到广播,还是从电视到网络,大众传媒都把大量的信息传播给农民,致使农民的现代性逐步提升。电脑、手机的普及让即使处于偏远的农村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生产生活信息。正是这些大众传媒促使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产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都悄然发生质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则是他们市场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的逐渐形成。这些意识的形成和深化,不断促进农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大众传媒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从政府的社会责任还是从媒体自身发展来说,重视现代传媒对农民的传播都是不言而喻的。政府应将大众传媒及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范畴,为培养和提升农民现代素质提供服务。大众传媒应加强自身建设,注重传媒工作者职业素质培养、传媒农村传播能力建设等,达到引导、教育农民的效果。农民应主动提升对现代传媒的利用能力,善于学习和合理运用大众传媒提供的农业信息、致富手段,努力成为具有现代素质的现代农民。

注释

①[美]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8页。

②《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预期达到53.37%》,中国网,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special/lianghui2013/20130305/1313003.shtml,2013年3月5日。

③《农业部长:中国20年后仍会有4.5亿人在农村》,新浪地产网,http://news.dichan.sina.com.cn/2013/12/23/992595.html,2013年12月23日。

④付晓:《论中国农民问题与农民现代化》,《前沿》2005年第12期。

⑤陈波、张怀民:《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⑥[美]英克尔斯、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54页。

⑦陶贤都、李浩鸣:《大众传媒与农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责任编辑:海 玉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