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发展:趋势、融合和创新

2014-06-27 02:53柳斌杰
传媒 2014年8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

文/柳斌杰

清华大学的诞生和发展,始终是与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在教育救国、工业救国的思想中也浸透了文化立国的传统。秉承清华社会科学老一代大师的情怀,30年前清华大学恢复、建立了社科院系,延续了清华大学的追求和社会责任,至今已经形成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等五大社科学院。这些学院传承中华文明、关注世界风云,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奉献着智慧和力量。4月19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发展报告》发布会暨2014传媒发展论坛”,共同探讨中国传媒改革发展问题,这既是清华大学校庆103年的重要活动,也是涉及中国传播力建设的一件大事,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

《传媒蓝皮书》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历时10年培养起来的一个品牌,今年是第10次发布。经过连续10年对中国传媒产业的跟踪、观察和研究,《传媒蓝皮书》已经成为研究传媒产业的重要学术作品,也成为学界总结、预测传媒发展的重要发布平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之所以能够十年磨一剑,使之形成一个品牌,这还要得益于产、学、研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借此机会,我对该书历次参与的作者、编委会人员、课题组人员、编辑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为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留下了真实的记录。借此论坛,我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分享交流。

从“蓝皮书”看趋势

经过大家10年的努力,《传媒蓝皮书》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一个历史记录,尽管还不完善,有一些统计方法、研究方法还不能完全地体现出传媒产业的特色,但是它的确为产、学、研三界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客观资料,也构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交流平台。

这1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传媒产业的改革发展,也见证了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新媒体对传播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在科技进步、消费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信息和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媒体价值趋高,媒体不仅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平台,亦成为连结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的纽带,渗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传媒蓝皮书》对传媒各个层面的发展进行了剖析,从中我们看到了传媒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印刷媒体在升级。印刷传播是人类第一个远距离传播的技术平台,中国的印刷传播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印刷媒体受到了压缩和挑战,正在深入推进数字化环境下的升级换代,推出了数字报纸、数字刊物、数字营销制品等一系列产品,国家建立的十大数字出版基地、五大音乐生产基地就是对应之策。这一变化给整个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传统印刷媒体和这些数字出版的比重从数量产值上已发生了倒置。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数字出版与移动阅读将更受关注,期刊市场将呈现出向优势媒体聚合的发展态势,人们对信息内容的需求将更加丰富和个性化。如何针对特定受众将其内容、特点做到极致,是印刷媒体在数字网络时代升级“突围”的关键所在。

第二,光电传播在突围。100多年前开始的光电传播,照片、电报、电话以及后来的电影、广播、电视,在新的传播方式影响下,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数字化的移动终端传播,三网合一、多屏合一、移动共享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固定在一种平台上的光电传播形式。光电传播要积极顺应移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大趋势,打造个性化内容,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第三,网络传播争第一。2013年,网络广告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体,而事实上网络传播的影响力也在进一步加大,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文化的传播,在传达人类感情、传达社会情绪方面,都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无论是从公共传播的角度讲,还是从社交媒体的角度讲,网络传播的作用都很大,并且还在保持着发展的势头。

第四,移动视频已崛起。2013年,中国移动视频用户的规模为2.47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83.8%,移动视频用户的增长率远高于传统网络视频。移动视频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数字传播为中心,聚集了各种优势,给人们带来了信息便利、阅读便利,使得电视、传播、传统媒介都向移动互联网终端靠拢,逐渐成为实现电影、电视等视频作品版权价值的重要通道之一。

第五,手机传播布新局。手机传播在中国来说,已经主导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行为。大家可能看过太原街头爆炸的视频,所有路过的人都是在看手机,并没有注意到旁边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情。手机移动终端,无论是对新闻传播、文化传播,还是商业性传播、交际等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手机传播等移动互联网,正在全面抢夺传统互联网的风光,不仅使用时间上远远超越广播电视、报刊图书等传统媒体,而且成为占据人们工作之外闲暇时间的最主要媒介。

第六,微信开辟新天地。微信平台用户强势突破6亿,至2013年底,微信的全球月活跃用户达2.7亿,已经跻身全球超级移动应用之列。微信这个形式,不仅方便了广大用户,而且还挑战着传统的通信模式,给目前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都开辟了新的天地。微信的发展模式已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微信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开发,微信的商业化布局已见雏形,已经开辟出了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传播领域。

第七,信息安全遇难题。“棱镜门”事件,引起全世界在对国家信息战略安全方面的担忧。中国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网络谣言,2013年一些网络谣言的传播造成的后果也相当严重。多媒体传播发展,信息安全是一个很重要的难题,既要保障通信自由、言论自由,又要保障信息安全,从国家的安全层面来讲,也是一个大难题。对此,传播行业要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第八,利好政策很给力。2013年,国家出台了三网融合等政策,近来又连续出台了文化贸易、三跨发展、传播力建设等文件,从创新、税收、人才培养、费用标准等方面提出了16项有含金量的具体政策。这些利好政策将会进一步加快文化传播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传媒蓝皮书》中展示出来的这些趋势,不管是科研、教学,还是产业界,都要很好地加以把握,在这个趋势上去谋发展。

从技术看融合

传媒产业是伴随着技术进步一路变革的,科学技术每一个进步都会改变传媒的形态和能力,这是抗拒不了的。今天,互联网、大数据、多媒体平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融合,使传媒产业的业态边界日渐模糊,传媒业的外延在扩大,传媒业与文化产业以及计算机软件业、电子制造、电信、零售、物流、金融等行业的交叉和融合更加深入,从而不断地催生出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开辟出新的市场,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中升级,中国传媒产业已经呈现大融合的发展态势。

如今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处于一个大融合的状态,人类在经历了农业、工业两大文明之后,开始进入了新的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本和资源,信息需求与日俱增,各自隔绝的传播业态适应不了发展的要求。

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原来的体制和生产方式,传播产业也需要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传媒与经济的融合。研究传播产业已经是一个经济融合的概念了,传媒表面上看是软实力,但实际上它需要硬实力的支持。第二,传媒与文化的融合。传媒不仅是要把信息传出去,更重要的是要与文化融合起来,使其更有文化品位和精神价值。第三,传媒与技术的融合。互联网、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使用,给传媒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种能力是我们过去不可想象的。当前,十几种传播形式都在利用新技术加强融合发展。第四,传媒业态之间的融合。只有信息多渠道传播,才能放大效应;行业间相互融合,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第五,平台渠道和内容的融合。这是我们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有内容的没平台,有资源的没渠道,这是我们现在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数字媒体方面,我们每天处理的大量带内容的硬件,例如数据库的进口产品,它不仅是一个传播的渠道,而且有大量的内容在里面。

我国的传媒业正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从产业的角度看,有许多可喜的变化。10年来,整个传播产业的技术改造、数字产业的开发、三网融合、跨行业跨媒体的兼并重组,都是走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数字”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互联网不再是“洪水”,微博也不再是“猛兽”,数字化、网络化成了新的追求。这不仅仅是应用工具上的革命,而是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社交网络拉近了你我,让交流更加便捷、畅通;信息技术更是顺应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式,是全球经济健康有速发展的有力推手;电子商务是各大公司营销模式的重头戏,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信息传播的最有效率的途径,海量的文化信息已经通过数字格式闯入我们的头脑。但我国传媒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国家已经设立了融合创新平台,融合创新正在沿着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推进。

从发展看创新

尽管中国的传播能力已经很强,产生的信息量、文化传播的数量也已经很多,但是传播的总体质量还不高,影响力也不够大。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就是创新。在国际交往中,大家都会有感受,外国人普遍感到中国传播体系落后,语言体系人家听不懂,不够国际化。一些方面老是让人搞不清楚,一讲就是五千年文明、多少个世界第一这样的大话、空话。说到底,你究竟为人类贡献了什么?你当前到底是做些什么?总让人搞不清楚。那么,要让别人能够真正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当代中国的制度和理论道路、了解中国的形象,我们都需要更进一步的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连续出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支持,目的就是要加快发展和创新。

第一,传媒内容要创新。像习总书记所讲的,我们要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达中国的好声音和新形象。不能延用过去的模式,用空话去说服别人。当前,我们各种信息、文化作品,包括许多的创意作品都缺乏内容上的创新。我们的文化和新闻缺少吸引力,就是创新不够的问题。这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二,传媒体制要创新。从事传媒行业的都知道,过去那种不兼容的体制大大地限制了我们的传播能力,办报的只能办报、办刊的只能办刊、搞电视的只能搞电视、搞电影只能搞电影,这是不符合文化生产规律的。要创新体制,打破界限,努力推动,形成一个多种形式同时传播的格局,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这次中央已经下决心,比方说我原来就建议解决的问题:内外宣的分而治之。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什么内宣、外宣之分?国内外互动、互联、互通,哪一个国界线、防火墙能把这个信息文化隔开?没有的,世界哪个国家都没有。现在已经开始要做这方面的工作,统一推进内宣和外宣,三中全会提出的“四统一”“三开放”,就是要推动媒体加大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兼并重组,形成新的传播体系和传播能力。

第三,传媒技术要创新。在互联网移动通信领域,中国的创新能力是很强的,许多技术都是在世界上领先的。但是具体到传媒业,技术并不先进,甚至还相当地落后。所以,加大技术创新是当务之急,治本之策。

第四,传媒人才培养要创新。清华大学正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全国人大也在加紧一揽子修改《高等教育法》等多部法律。目前,教育体制改革要落实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扩大校长的责任,改革教育体制和教学体系。就新闻传播领域来说,过去我们培养新闻记者,会写文章、会照相就很优秀了,现在已经不行了,这种传播能力已经不能适应多媒体传播的要求。相应的,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目标、教育体系、教学体系、学生结构、教师结构也都要进行改革。我就在原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面向实际、面向国际、面向未来推进改革。去年,我们邀请全国新闻院校的专家领导来帮助我们总结,借助大家的智慧,改革新闻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完善办学理念,这项工作正在进行。我也希望通过2014传媒发展论坛,听取大家在创新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地推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改革发展,为国家培养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