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14-07-02 00:11李军赵明炯卞平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高职院校

李军 赵明炯 卞平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形态正在发生变化,逐步从知识传递向职业能力培养变化。而职业能力的形成有其特有的规律,在此规律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在职业能力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和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导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0 [HT5H]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4)01001504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实践教学形态的转变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演变

2002年8月,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十五期末,……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在继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条件的市(地)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1]的建设目标。显然,此时高职院校尚处于初始建设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尚处于探索期。

2004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出台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在其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中多处提出了“能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体现了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要求”[2]等内容。此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以“技术应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

2005年10月,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中,提出了“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3],首次明确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能专门人才”。

此后,尽管在表述上略有变化,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没有脱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表述。如2006年11月,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进一步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4]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2010年6月的《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中,提出了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2011年,则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国共产党18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表述方式。

可以看出,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出现以来,其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向“高技能型人才”转变的过程。当前,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需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

2.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形态的演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演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也随之变化。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训练学生技能,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的重要方式。中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直在不断改革,以更好地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体上看,中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传统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模式——在这一阶段,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模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多数高职院校采用了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内容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其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主要解决学生了解知识“是什么”。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性。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演进,“技术应用”一度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各高职院校强调了教学中技术应用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开设独立设置的实践性课程,以此提升学生应用技术的能力,并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既有验证性实验,也有实训实习,其作用是帮助学生系统形成专业实践能力,主要解决“怎么做”。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一定程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性,基本可以满足当时人才培养对于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但是学生知识运用,尤其是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明显不足,毕业生上岗后依然需要较长时间的企业培训,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模式——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逐渐清晰,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形态也迅速发生变化。通过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课程模式,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开始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于完成工作之中,来达到提升学生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即“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融合的课程,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形成自身的理论知识系统,在“学中做”,又将总结的知识运用到解决新的问题当中去。通过职业氛围的营造,这一阶段实践教学不论是在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还是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以及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都有明显助益。

二、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1.实践教学功能的演变

在传统学科教育模式中,实践教学体系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其主要作用是为说明知识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实践教学零散依附于理论知识,一旦脱离了知识体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必要,其体系即是知识体系。

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下,开始出现以实践能力形成为目标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且其内容更加丰富,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教学体系中的比例更大,但从本质上讲,实践教学仍然是依赖知识体系存在而设立的,职业特色并不明显。学生动手能力虽然有所增强,通过实验验证知识的正确性的能力,即科学验证的能力虽然也随之增强,但如何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及知识运用的能力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地培养,特别是由于缺乏职业氛围的营造和工作的要求,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缺乏培养,导致毕业生工作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

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阶段,实践教学的作用并不在于强调验证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而是导向提高学生创新运用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的能力。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掌握运用知识解决生产、服务一线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并形成符合自身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同时,由于实践教学更加注重职业氛围的营造、注重按照工作的要求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由此可以判断,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可以体现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应用三个层次,同时通过实践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

2.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

在高职教育中,教师仍然面临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任务,即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是什么”。在这个要求下,实践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各种验证性实验、各类计算机虚拟实训等。当然,在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如果这些原理验证、结构剖析等如果能更加符合职业的要求,将更好更快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的了解。

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如何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特别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起到理论教学实现不了的作用。在理论教学中,知识是不可更改的,但在实践活动中,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知识运用及运用知识的方法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比如驾驶汽车,即便是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汽车,对于不同的驾驶者,其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例如身高不同的人或动作快慢不一致的人,但是驾驶汽车安全前进的结果却一样。因此,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实践教学有着理论学习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规律。

中国有句古话,叫“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从某个角度说明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存在与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新正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个人职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应当将学习者导向创新,特别是导向具有价值的创新。在创新教育中,实践教学依然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教学由于在融入工作流程、行业企业标准、职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便利性,使其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将实训室营造成为设计室、生产车间、办公室等,并将实训内容改造成为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完成的具体工作。又如将5S管理、ISO9000质量标准等内容融入学生实践考核内容,这些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帮助他们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建立符合职业能力导向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持续深入,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技能、简单操作的重复性劳动将更多地被机器所取代,企业更多需要的是能创新、素质高的职业技术人才,而培养这种人才需要构建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1.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在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中,依然要遵从理解、应用和创新三个阶段的规律,因此,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仍然要遵从这一规律。

尽管实践教学作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但三个层次能力的构建并非一定按时间递进培养,而是可以结合学习(工作)内容递进培养,即在所有的学习中都应当构建验证、运用和创新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提升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因此,构建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在所有实践环节(课程)中设置这样的“小体系”——验证、运用和创新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若干个这样的“小体系”,形成实践教学的“大体系”。

这里要提出来的是,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实践体系中验证知识的部分可以越来越少,而运用和创新的部分越来越多,到了学习的后期,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运用自身形成的知识体系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自身所形成的各种知识,需要在实践体系中设置若干“节点”,如每个学期(或学年)末设置一门综合课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制作出专业作品。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可以在第一学期末,设计制作主要模具零件;在第二学期末,设计制作并装配调整出一套简单模具;而在第三学期,完成较复杂的模具的设计、制作和调试。

2.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态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知识体系结合得更加紧密,同时,由于其导向职业能力的特点,其对知识点的选择、对知识运用和创新表现得更加突出。

因此,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体系更深地融入传统课程,并对课程内容(知识点)进行选择、重组,形成按照组织职业活动需要的知识结构,以及将这些知识内化成个人知识体系(包括方法体系,即运用知识的方式)的方式方法。

按照这种要求,“德国职教专家从专业工作的对象、工具、方法、组织以及企业、社会个人对专业工作的要求等方面来确定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内容,”[5]并“应从培养胜任‘操作的角度出发,主要涉及到‘导向和概览知识和‘关联和功能知识,首先认识职业工作的整体概貌,了解各部分、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专业教育,即专业专长教育在此基础上,从培养胜任‘维修的角度出发,主要涉及到‘具体和专业知识和‘专业和职业深化知识,使得他们能够用专业的科学知识和原理去解释问题。”[6]

由此可知,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正好反映了职业能力形成导向的实践教学要求,即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态是学习领域课程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活动,以工作行为训练技能、内化知识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目标。

3.围绕职业能力形成配置实践教学条件

在确定了以职业能力形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后,应当围绕职业能力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内容配置实践教学的条件,这包括实训场地、设施设备、指导教师和操作标准等。

实训场地和设施设备应当根据不同的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分别按照办公室、设计室、会议室、制作间或车间、检测室等真实工作环境创设工作情景和营造职场氛围,并布置展示工作的流程、标准、企业文化等,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即可以感受未来工作岗位的氛围。所采用的设施设备应尽量与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设备一致,并能满足工作中关于精度、工作效率、成本控制等实际要求,以使学生在技能和素质培养过程中得到应有的练习。

指导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职场工作经历,是既有高超专业能力又懂得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并具有丰富执教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指导教师应能够将工作任务分解成为学生易于理解和练习的任务,并引导学生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且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学生的学习任务(或练习)应融入行业企业标准,如设备操作、维护、保养和维修标准,并按照高于一般企业管理的标准执行。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推进社会转型,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特殊使命,应当大力推行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彻底转变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755.htm.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42/201010/xxgk_110099.html.

[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

[4]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612/19288.html.

[5] Rauner, Felix.Elektroteehnik-Grundbildung-Zu einer arbeitsorientierten Gestaltung von Lehrplanen im Berufsfeld Elektrotechnik[M].Beitrage zur Fachdidaktik Elektrotechnik.Stuttgart:Holland & Josenhans,1996 :86102.

[6] 谢莉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4):47.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高职院校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