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与保护思路

2014-07-02 07:48熊梅
中国名城 2014年5期
关键词:村落传统文化

熊梅

摘 要:以四川省入选首批《传统村落名录》的20个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和地域特征分析方法,探讨了四川省传统村落的地理格局与景观特色,认为应充分考虑四川省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认真组织后续的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争取将不同景观特征、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传统村落纳入国家的保护范围。同时,结合已评选出村落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特性,针对其地域差异和民族特色进行有效的规划和保护,促使村落资源在利用和开发中具备更强的异质形象,为其他优秀村落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四川省;传统村落;地域分布;景观特征;保护

Abstract:Based on the subject announced of 20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ichuan Province by the first batch and the methods of spatial structure research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ichuan Province. We think that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ichuan Province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and the subsequent traditional villages declaration should be carefully organized to make the differ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ical village representatives includ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state. Combined with Landscape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lanning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its regional and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ichuan Province, Village resources should have the stronger heterogeneity image in use and development for a good reference and exemplary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outstanding villages.

Key words:Sichuan province;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5-62(7)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着独特鲜明的农村特色,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迫在眉睫。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对全国各地的村落进行了摸底。根据《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建村[2012]125号),经由建筑学、民俗学、规划学、艺术学、遗产学、人类学等各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于年底公布了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2],进入名录的传统村落将成为国家保护的重点。据统计,四川省入选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有20个,虽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全省个别村落的形态、村落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等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3-6],然而,这批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的聚落具有怎样的景观特征以及如何推进这些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问题亟待研究,这对于继续做好传统村落调查申报工作和实现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示范作用无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四川省传统村落的地域分布

根据《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相关规定,村落传统建筑风貌是否完整(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村落选址和格局是否保持传统特色(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村落格局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良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活态传承(该传统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地域特色鲜明,或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形势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是其评选的三大主要标准[7]。为此,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省文物管理局、省财政厅联合成立了 四川省传统村落调查工作组,对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占村落建筑总面积不少于30%;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且与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整体格局保存良好等条件的村落,开展了调查、录入、验收和推荐上报的工作[8]。

经评审,四川省入选的20个传统村落出自成都市、攀枝花市、泸州市、遂宁市、南充市、巴中市、雅安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泸州市和南充市分别入选两个,雅安市入选3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入选4个,甘孜藏族自治州入选5个,其他各市分别入选1个。

从全省宏观地貌的三大单元看[9],分布在东部盆地的传统村落有7个:巴中市巴州区青木镇黄桷树村,南充市阆中市老观镇老龙村、天宫乡天宫院村,遂宁市射洪县青堤乡光华村,成都市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五家村,泸州市泸县兆雅镇新溪村;分布在川西高山、高原地区的传统村落有11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沙尔宗乡丛恩村、茂县黑虎乡小河坝村鹰嘴河组、理县桃坪乡桃坪村、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更知乡修贡村、泥巴乡古西村、新都镇七湾村、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子庚乡八子斯热村,雅安市宝兴县硗碛乡夹拉村和平藏寨、石棉县蟹螺藏族乡蟹螺堡子;分布在川南中山、山原地带的传统村落有2个: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泸州市叙永县分水镇木格倒苗族村。

从村落居住的主体民族看,分布在东部盆地的7个传统村落属于汉式村庄;分布在川西高山、高原地区11个传统村落中的丛恩村、小河坝村鹰嘴河组以及桃坪村为羌式村庄,余下8个村庄皆为藏式村庄;分布在川南中山、山原地带的2个传统村落,迤沙拉村为彝式村庄,木格倒为苗式村庄。由此可见,海拔相对较高、区位相对偏远的川西、川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带是四川省传统村落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从村落的民族属性看,藏式传统村落(8个)、羌式传统村落(3个)、彝式传统村落(1个)和苗式传统村落(1个)共13个,占据四川省传统村落数额的65%,充分体现了村落结构中浓厚的少数民族色彩。分布在川东盆地的7个传统村落坐落在山地、丘陵地带,可达性稍强,但路程较远,城市化进程缓慢。总体而言,区位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薄弱、发展缓慢是四川省传统村落的普遍特征。

2 四川省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

四川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滋养了众多不同风格的传统聚落。这些聚落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形制奇特、建筑别致,是四川乡土文化的活化石。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的这20个聚落,受到不同地方文化的影响,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景观差异。研究这些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景观识别,进而为四川古村落的景观设计和文化保护提供指导。

2.1 环境特征

从传统村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看,汉式传统村落多在平坝河谷或在浅丘山顶山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覆盖率较高,交通状况较好,可进入性较强,如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五家村。该村为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群山环抱,黄茅溪、白马河二水环绕,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温润清新,自然生态景观优越,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得益彰,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

位于川西、川南的传统村落区位偏远,坐落在高半山台地或高山峡谷,依山傍水,交通闭塞,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态环境,受现代化的冲击较小,多处于自发生长的状态。藏式传统村落蟹螺堡子就处于大渡河一级支流松林河南侧溪沟旁,四周高山延绵,植被优良,游牧民族依靠打猎、农耕聚居于此,周边环境保持较好,村落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里风光旖旎,人文悠久,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以此为主题的摄影作品曾获得国内摄影金奖[10]。

2.2 布局特征

四川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随地形地势各有不同,位于台地或平坝的汉式村落一般按主轴延展或中心对称的方式修筑,建在浅丘之上或深沟之间的村落则相对比较自由,零星散布。汉式村落在选址思想上深受传统文化中“五行思想”、“中心对称”与“风水学说”的影响,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朴素生态环境观。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天宫院村,该村地形呈盆地状,四周有九座山环绕,被誉为“九龙捧圣”。古建筑天宫院位于该村平坝中心的高地,古代天文历算学家袁天罡墓和李淳风墓分别位于天宫院南北对称的两个山头,极具风水意象。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新溪村是川东盆地汉式传统聚落中的典型代表,青石板路通向水运码头,街道两旁店铺对峙,溪流穿街而过,戏台、祠堂坐落其间,街头街尾牌坊耸立,临江街口古树参差,场口、河边、树底、街头,都是村民交流和休息的公共场所,空间表现得极为灵活。

位于川西、川南中高山、高山峡谷地带的少数民族村落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往往依山就势,错落有次,总体集中,连片成群,形成浑然一体的格局。无论是坐落在茶堡河流域两岸的藏式传统村落丛恩村,还是依山势逐坡上垒的羌式传统村落桃坪村,抑或是位于川滇交界、崖险箐深的木格倒苗族村,其布局道法自然,遵循客观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别具风韵。

2.3 建筑特征

川东盆地多雨、潮湿、日照较少的气候特点,使传统民居形成了外围封闭、内廷开敞、出檐较长、天井较小的建筑特征,这在汉式传统村落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建筑多为石木、砖木结构,平坝多用竹木,浅丘多用页岩,河滩多用沙石。普通民舍多采用硬山顶、悬山顶,房屋主次分明,遵循礼法,文物古建多为歇山顶,尺度得体,大小适宜。平坝河谷的村落建筑轻盈雅致,以街为市,山地浅丘则起伏有度,节奏感强。村落街道随地势蜿蜒曲折,街边的店铺、后堂的炊烟、茶馆的歇脚和“摆龙门阵”,处处透露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道。石板路、外挑檐、瓦屋面、木排架、白粉墙,村落整体风貌简朴平实,线条明快。

坐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藏家方正高耸的石砌碉楼,羌族鳞次栉比的灰黄色土木平顶楼,木柱瓦屋、注重窗壁装饰的苗彝村居,反映了民族村落的营造风貌,其材料黄泥、片石、竹木就地取之体现了建筑所蕴含的地理背景。村落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既与环境协调又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特征,如藏式村落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莫洛村。莫洛村除了修建寨碉作为全村整体防御的屏障外,家家户户还采用石墙围院、家碉守卫的第二道防线,形成了家碉寨碉、高低错落、前后呼应的建筑布局。在蟹螺堡子,标志性建筑碉楼临近悬崖,高达十余米,其墙体以天然片石垒砌,厚度超过1米。碉身迎院面开窗,其余三面密闭,墙体各层四方镶嵌有高一尺、宽半尺,呈梯形状的射击枪眼。碉楼房门开在迎院面二楼的墙上,进出需搭乘木梯。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的桃坪村是羌式建筑的经典代表,被专家学者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村中成片黄褐色的石房子逐坡上垒,一反传统古城设东、西、南、北四门的建筑形式,筑成了以高碉为中心的放射状8个出入口,配以13个甬道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寨内地底挖掘有众多引水暗渠,寨房紧邻,房顶毗连,组成了地上、地下、空中三位一体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萝卜寨村,其中心建筑几乎家家相连,各家楼顶参差错落,互可通达,寨内逼仄的巷道曲折纵横,与各家地下暗道组成巨大的防御体系,浑然一体,虽无碉楼,实成堡垒。

2.4 文化特征

在四川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村落都形成了极富个性的民族文化,表现在语言、服饰、宗教礼仪、建筑、歌谣、传说等方面。传统村落不仅是各民族居住生息的场所,更是各民族文化形成与传承的载体,是民族发展的标志和见证。多样的地理环境、多元的文化特征孕育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各式村落,展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和民族个性。

在四川,汉式传统村落的村民以农业种植业为生,生活节奏缓慢,民风古朴,耕读传家,传统文化中勤劳善良、忠孝仁义的思想成为村民共同的价值观。到了村落约定俗成的赶场日期,各家户聚集场口或街头,交换各自所需的生活生产用品,农闲娱乐、说媒定亲、挑黄道吉日等活动一并完成。每年农历正月都会举行乡间文艺表演,敲锣打鼓、舞龙舞狮、请抬神像、表演皮影或川剧等,鞭炮齐鸣,热闹非凡。除了大型的庙会、灯会活动,各家户还秉承着挂纸扫墓、祭祀先祖、包粽聚会等岁时节令的民俗传统。如遂宁市射洪县青堤乡光华村,该村濒临涪江,村居保持明清风格达3.6平方公里,村民保持着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农耕方式,这里是唐圣僧目连的故乡、川中铁水火龙的发源地。目连救母孝感动天的故事一直在村内传承流传,被村民改编为目连戏剧表演,宣扬孝道和佛教因果循环,形成目连孝德文化。民间工艺青堤菜刀则以70余道制作工序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品中的瑰宝。

在川籍传统村落的13个少数民族村落中,村民多以种植、养殖业为生,信仰多元,文化纷呈。藏式传统村落的村民多为嘉绒藏族,也有以蟹螺堡子为代表的尔苏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爬房子、钻帐篷、顶毪衫、抢手帕、唱山歌、跳锅庄、祭祀活动等传统习俗,奇特多样,引人入胜。崇石尚白的尔苏藏族,其还山鸡节祭祖仪式独具特色,已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建筑技艺方面,藏式传统村落保持着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属石室文化的邛笼体系,其中丛恩村克莎民居较为典型,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通高22米,达七层。羌式传统村落的宗教信仰是以白色石英石为表征的天神为主神的多种崇拜,家家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其著名的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祈雨活动与“释比”文化也颇具特色,其他如挑花刺绣、云云鞋、喝咂酒、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等,都反映了羌式传统村落文化的独特风情。在迤沙拉村,彝人属彝族中的俚濮支系,崇拜自然、祖先、土主、松树与火,认为万物有灵,其传统节日有火把节以及三月二十八日庙会。建筑艺术具有徽派风格,展现出苏皖小镇的风韵。茶马古歌、谈经古乐、俚濮舞蹈、刺绣雕刻,文化特色极为鲜明。在木格倒苗族村,苗民以农业为生,兼及畜牧和林业,崇拜祖先和自然,传统节俗有赶苗场、打糍粑、捧笙而舞。该村构树皮造纸工艺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活化石,与缅怀先祖、祭奠逝者的祭祀鼓乐同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四川省传统村落呈现出多元文化景观的特点。村落选址体现了依山傍水、顺应自然的特征,主要分布在江川河畔、山区台地或交通要道周围;空间布局灵活多样,不拘形式。汉式村落较多体现了传统文化“主次分明,中心突出”的思想,少数民族村落布局疏密有致,反映出随山就势,与环境协调的特征;建筑形制封闭而稳定,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汉式传统村落建筑主要有宫殿类、四合院类、联排店居类、农家大院等类型,具有小天井大出檐、外封闭内开敞、冷摊瓦高勒脚的特色。少数民族村落聚族而居,建筑风格各异,居住与设防一体,营造出“平战结合”的人居聚落模式,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宗族和民族聚居的文化特色鲜明,汉式传统村落的祠堂、戏台等公共建筑既具有四川地域特色,也是村落的精神空间,藏、羌、彝、苗等世居少数民族,其传统村落都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性民族风情,许多还具有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是四川发展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

3 四川省传统村落的保护思路

传统村落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单元组织,是各民族“活着”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每一个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川籍传统村落既是四川根性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历史时期四川经济、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具有深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内涵。加强对川籍传统村落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对于弘扬四川历史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然而,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正确认识,四川省辖区内现存的古村落保护情况并不理想。在欠发达的边远地区,人为私拆乱建、闲置荒弃乡土建筑的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破坏了村落的传统风貌,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或迁居进城,留守老幼,生产链条断裂,内在活力丧失,导致原有文化日渐消融,村落逐渐空心化;一些村落在制定规划编制时脱离实际,以旅游开发替代保护规划,盲目效仿其他开发模式,拆真造假、大搞复古,商铺林立、千篇一律,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古村落千村一面、异地同质,极大地破坏了村落的原真环境和传统韵味;在实际保护中,资金、技术投放到位的地区,单体文物或建筑得到了一定的维护和整治,财力、人力有限之外的历史建筑却只能“以圈代保”,在保护的名义中加速老化,与此同时,村落整体环境以及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村落景观散见其形,难聚其魂,大大降低了村落文化的可读性与欣赏性。

2003年以来,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分批次(五批)评选产生出16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四川入选4个。2012年年底,国家公布了首批入选的646个传统村落,四川入选20个。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外评选出更多传统村落,旨在用现代文明更好地善待历史文明,体现了国家保护思想从关注显性的文物遗存转变为对地方“隐性人文”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民族根性文化的深度考量,拓展了对我国历史文明保护和传承的范围。值此契机,四川省首批入选的传统村落理应走上科学合理的保护正轨,为其他古村落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参考和示范作用。为此,必须协调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关系中的五大矛盾——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物质空间之间的矛盾,环境容量有限性与人口不断增加的矛盾,社会使用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商业化、空心化与原真性的矛盾,文化与经济的矛盾[11]。同时,还应自觉加强对自然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生活真实性的重视,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立足地域差异开展保护,建立政府、民间团体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保护体系,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双赢[12]。

四川特定的地理、气候、人文、历史条件造就了传统村落鲜明的景观特征和民族特色。这些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四川省地方文化的软实力,需要我们深入的去挖掘、整理、理解并最终达到文化传承与延续的目的。在条件成熟、时机适宜的地区,允许充分利用地方自然环境和民族人文特色健康适度地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在保持村落传统风貌、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自然和谐的前提下,促使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乡土建筑资源、民风民俗资源和特产资源具备更强的异质形象。此外,同样要正确认识到其他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进一步研究其地域差异及其表现特征,针对村落景观的不同特点展开有效的规划和保护,还应调适各种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在传统村落的物质载体中注入新的活力,在保护中传承与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13]。保护传统村落景观的控制方法,重点从景观格局保护、景观廊道控制、天际线控制、岸际线控制、第五立面控制和山地空间维护六个方面着手,维持传统村落生存的自然基础,保护好地形、地貌、植被、水系等原生环境,继承传统的适宜性建设理念,原真性地保护好历史建成环境的景观风貌,延续村落的传统景观特色[14]。此外,还应对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和民间“活态”传承进行整体关照,注重村落物质文化遗存、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村落文化空间和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使村落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以表现形式为原点的民俗传统、村落群体周期性、特定时间下的文化场所和地域文化特性能够完整、真实、持续地得以展现和传承[15]。

4 结论

据公布的首批《传统村落名录》(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除了辽宁、吉林两个省份以外,全国20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均有入选。29个行政单位一共入选646个村落,平均每省(市、区)入选村落22个,实际各省数额悬殊较大,分布极不平衡。贵州省以入选90个村落位居全国榜首,而邻省四川仅入选了20个,尚未到达国家平均水平,这对于一个深居内陆、资源丰富、幅员广大且历史悠久的省份而言,的确与之极不相符。众所周知,四川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而入选的少数民族村落却寥寥无几。此外,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东坡区中心村、泸县方洞镇石牌坊村、阆中市水观镇永安寺村、巴中市巴州区回风街道办事处大佛寺村、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始宁村等一批较有影响力和代表的古村落也未进入《传统村落名录》,不能说不是憾事。这固然与当地自然地理的客观实际、人口的分布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积淀程度等因素不无关联,然而,是否正确解析《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以及是否积极、有效地推动和落实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还值得进一步思量和总结。

通过研究,四川省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川西和川南少数民族所在的高原和高山地带,以藏族、羌族、彝族和苗族村落为主体,汉式村落主要分布在川东红色盆地,占据入选村落的1/3强。区位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薄弱、发展缓慢是四川省传统村落的普遍特征。从村落环境、布局、建筑以及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四川省传统村落呈现出多元文化景观的特点,极具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性民族风情,是四川发展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建议地方政府充分考虑四川省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认真组织后续的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争取将不同地域特色、具有典型代表的传统村落纳入国家的保护范围。同时,结合已评选出村落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特性,针对地域差异和民族特色进行有效的规划和保护,促使村落在历史文化资源、乡土建筑资源、民风民俗资源和特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具备更强的异质形象,为其他优秀村落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Z].建村[2012]184号,2012-12-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列入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Z].建村[2012]189号,2012-12-17.

[3] 王静.待开发乡村旅游地客源市场调研方法探索——以攀枝花市迤沙拉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11):12-16.

[4] 张朴.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藏族的婚姻与家庭[J].西藏研究,2004,(2):99-105.

[5] 林光旭,唐建兵.贫困山村脱贫的一种选择:发掘乡村旅游——对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乡村旅游的调查报告[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54-61.

[6] 余慧.论四川民族地区的传统聚落体系及其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7-40.

[7] 中央人民政府网.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EB/OL]. [2012-04 -24].http://www.gov.cn/zwgk/2012-04/24/content_2121340.htm.

[8]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工作的通知[EB/OL]. [2012-05-24].http://www.scjst.gov.cn/webSite/main/pageDetail.aspx?fid=ea572f58-c697-476a-b7f5-60948b3f20cd.

[9] 刁承泰.四川地貌格局的形成及其特征——研制四川省1:1000000地貌图的体会[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6(3):384-387.

[10] 北纬网.9月24日去石棉蟹螺堡子过“还山鸡节”[EB/OL]. [2012-09-05].http://news.beiww.com.

[11] 陈乙文.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2):48-51.

[12] 赵勇,梅静.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4):26-33.

[13] 李茹冰,游张平.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2,(12):76-80.

[14] 李和平,孙念念.山地历史城镇景观保护的控制方法[J].山地学报,2012,30(4):393-400.

[15] 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56-160.

责任编辑:于向凤

猜你喜欢
村落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