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城市和智慧城市引领新型城镇化

2014-07-02 07:20张书成
中国名城 2014年5期
关键词:一流大学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

张书成

摘 要:“2014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春季论坛”于2014年4月13日在上海举行。论坛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首次提出的“人文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和上海交大首次提出的“世界城市与一流大学共生互动”为主要议题。论坛中,参会的专家学者就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等主题建言献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文城市;智慧城市;世界城市;一流大学;乡愁

Abstract:On April 13th, 2014, the “Spring Forum of City Science 2014 Hosted b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was held in Shanghai. The “cultural city building”, “intelligent city building” firstly proposed in the new national urbanization planning and the “coexistence and mutual promotion of global cities and top universities” first put forward b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re the themes of the Forum. During the Forum, the scholars and experts voiced many opin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new urban building. The ideas are summed up in this thesis.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cultural city;intelligent city;global cities;top universities;nostalgia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5-12(8)

1 人文城市建设与“记得住乡愁”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新议题,昭示着我国从经济型城市化向文化型城市化的重大战略转型,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点睛之笔。“人文城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的“记得住乡愁”遥相呼应,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刘士林教授在题为《关于人文城市的几个基本问题》的发言中指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应从“注重人文城市基础理论研究”开始。只有先把人文城市的概念、内涵、模式研究清楚,才能画出一张路线清晰、目标明确的人文城市规划建设总设计图。他认为人文城市有两个思想来源,分别是文化地理学的“文化城市”概念和芒福德的人本主义城市学研究。这是一种以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为主要生产资料,以服务经济和文化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人的知识、智慧、想象力、创造力等为主体条件,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推动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理念、形态与模式。中国的城市化要吸取人类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防止出现以“物质上的最高成就和人文社会的最坏状况”为基本特征的“罗马化”陷阱,这就需要走文化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城市群是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流,也是我国人文城市建设必须依赖的大背景和总体框架,而文化城市群代表了城市群发展的先进方向和最新趋势,所以,人文城市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应界定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文化城市群为理想目标的发展模式。

教育部社会科学专家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召集人,山东大学原校长曾繁仁先生作题为《坚持绿色的有机的生命的城市化原则》的发言,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成就很大,但问题也显而易见。原因是错误的政绩观与对于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导致违背规律地拆旧城建新城,导致对于自然生态规律的违背,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绿色的、有机的、生命的城市化原则包括了城市与自然生态的融合,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充满生命。这是对我国传统生态生命论哲学与建筑理论的总结发扬,城市化归根结底要“以人为本”,要有利于城市居民健康美好的生存,使环境权得到充分保障。绿色的、有机的、生命的原则是城市建设的最重要原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在新的城市化大潮中好好吸取。

在题为《文化城市建设中的标准问题》的发言中,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娜博士指出,“城市”和“文化”本身的复杂性是当前城市文化学发展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但未能就文化城市建设核心基础理论形成稳定、明确、可重复和共用的标准体系,也是城市文化学难以在短时间内成熟和快速用于实践的重要原因。从文化城市理论到实践的流动路径和需求出发,至少应解决几个层面的标准化问题:一是研究的理论边界,即在什么维度上讨论文化城市的问题;二是研究的基本语境,即解决什么是文化城市的问题;三是研究的结构框架,即文化城市的构成要素和表达的问题;四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实施路径,即怎么做和如何控制、评估、修正的问题。

在题为《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村》的发言中,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住建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崔功豪教授指出,城镇化是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的过程,是城乡两个空间地域和社会有机体演替的过程。乡村和城市是不可分割的社会整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直面乡村、正视乡村的变化。回归乡村,复兴乡村,根本上是让乡村、让村民具有同等的发展权利、公平的发展环境、平等的发展保障。崔功豪指出,回归乡村,是乡村价值的回归、文化的回归、生态的回归,乃至心灵的回归。回归不是复旧,不是倒退,不是保守,而是回归应有的本质,复兴原有的价值,挖掘潜有的基因。乡村复兴要立足农业、拓展6产,发展特色,增强活力,要创新就业环境,增强设施,促进就地城镇化;要保住农田底线,扩大生态空间;要发扬村民自主精神,借助政府和市场力量,探讨多元化管理模式,由村民自己管理自己。

猜你喜欢
一流大学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
依法从严治军与军事院校正规化建设研究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以国际化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