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014-07-10 09:40贺玉容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6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琵琶诗词

作为基础学科,且肩负文化传承的重任,语文学科历来为各界关注。今年北京市率先提出把高考语文分值提高到180分,其它省市对语文的重视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的低效,备受各方诟病,于是,改革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便成了时髦的口号和做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也就被当作保守和落后的代名词,普遍弃之不顾了。

诚如“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发表的《金山宣言》(见2004年10月11日《文汇报》)所指出的“千年国学,百年语文。中国语文教学从风风雨雨中走过,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更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反应强烈,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希望找到花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的窍门。于是便有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想法。可目前所谓的高效课堂,尤其是古诗词教学的高效课堂,多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片面追求气氛的热烈,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并无太大帮助;一些高三老师总是乐于分门别类地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罗列一些答题技巧,似乎高效。然而,每年高考诗歌鉴赏的得分情况却并不乐观。可见,撇开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课堂并不能让人满意。

其实,千年国学,百年语文已为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行之有效(尤其对古诗词教学而言)。下面,将就本人在古诗词教学中所坚持的两种传统做法作一介绍。

一.诵读法

诵读是传统发蒙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古诗词教学的成效。朱熹曾这样论述诵读:“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蒙童须知·读书写文字》)朱子不仅对诵读时的形体提出了要求,对诵读的要点作了规范,而且强调诵读的方法是三到,且心到最急。许嘉璐主编的《高中语文学习词典》更是认真地把默读、朗读、吟读、诵读分列解释。他认为:“诵读,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这句话更是详细地说明了诵读的作用。所以,我认为诵读依然是古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手段。为了避免“小和尚念经”式的有口无心,我把诵读古诗词划分成“音读、意读和情读”三个层次。

音读就是读准字音,特别是一些异读字。譬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臭”读“xiù”,泛指气味,不读“chòu”;同时也要读准每个字的声调,因为格律诗词是讲究平仄和押韵的,只有读准声调,才能准确反映出平仄和押韵,也才能真正表现出古典诗词的音韵美来。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它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又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一句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细致地描绘了李清照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这七组叠音词,几乎全用撮口呼和齐齿呼发音,读准了才有一种疾痛惨怛的悲凉。这是诵读古诗词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要注意正音。

意读是要读准诗(或词)句的停顿、抑扬、缓急和轻重,以“读”见“义”。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仅停顿要准确,读出节奏感,而且“照”和“流”字要读得舒缓、延宕,以感受出明月朗照的静谧和溪水奔流的欢畅。再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要一字一顿,都要读重音,而“浊酒杯”则要连读,且轻轻读出。意读之前,要有适当的串讲,读时速度稍慢,教师可以作适当的示范。

情读,则是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有表情地诵读。例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咋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间关”句表现的是春日繁花似锦、莺歌燕舞的景象,对应琵琶女年轻时欢乐时光,读时要欢快流畅,“幽咽”句描绘的是泉水在冰层下缓慢流动,艰难滞涩的景象,对应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不幸遭遇,读时应沉重哀怨。读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时,又要缓慢低沉,读出诗人的深沉感慨,读完后,停顿要长,然后,突然扬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要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激昂,表现出琵琶女的激愤和反抗。这段描写琵琶声的诗句,通过情读,就可以传达出琵琶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幽情”。当然,情读层次较高,教师或者示范,或者借助名家朗诵示范,学生则应反复模仿,直至掌握。

如果诵读能得到坚持,学生定能感受到诗词的美好,也能激发出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串讲法

诵读法里的意读和情读,都是建立在对诗词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急功近利,课堂上只是要求学生熟背成诵,或者按照考试形式做几道题,那么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了。要想切实提高鉴赏能力,恐怕坚持传统的串讲法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串讲,关键在于一个“串”字。虽然教材通常有注释,但这些注释往往是零碎的、互不联系的。而“串”就是要把词与词、句与句乃至全诗串连起来,在学生的思维里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例如李煜的《虞美人》开头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并无文字障碍,但若让学生解读,又大多言不尽义。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可李煜为何要抱怨“何时了”呢?如果教师把句中貌似对立的“春花秋月”和“何时了”串起来,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将问题引向深入。再如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中间隔了三十一句,距离遥远,如果教师不把它们串起来讲,学生是很难看出两句间的遥相呼应的,更想不到这两句明里是对环境的描绘,暗里却是写时间的推移,写琵琶女和听众的沉迷。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串讲时应该抓住诗中的“新雨”,正因为是“新雨”之后,才感到“秋”意,才出现“明月”,“清泉”才丰沛,也正因为是“新雨”之后,妇女才“浣”衣,舟子才捕鱼,“春芳”才消歇,可见,抓住了“新雨”,就可以把全诗统摄起来。又比如李白的《蜀道难》,这是一首借故乐府旧题写成的古体诗,夸张铺陈,极具想象力,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但只要抓住了诗中反复呈现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概括出“高”、“险”、“恶”,那么,对全诗的理解也就豁然开朗了。

学生囿于思维局限,往往执着于具体词句的概貌而迷失整体。因此,诗词教学的串讲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充分诵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老师简明扼要的串讲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发悱启愤的作用。而依赖多媒体教学的老师,大多根据网上现成的课件,既有画面,又有音频,对每一首诗词都作了面面俱到的分析。这样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固然丰富多彩,课堂气氛固然生动活泼,学生似乎也学得轻松愉快,但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却往往力不从心。

教学古典诗词的传统方法,当然不只诵读和串讲两种,譬如知人论世法、联想再现法、艺术鉴赏法等等,前人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鉴于篇幅,这里只介绍本人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两种,就教于方家。

贺玉容,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东莞。责任编校:覃少平

endprint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琵琶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和我的琵琶
小学美术课堂中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喜欢的话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