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思索

2014-07-12 06:45怀集县文化馆526400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
关键词:攀岩民间文化遗产

(怀集县文化馆 526400)

一、产业化概述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要理解“产业化”,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产业”。所谓“产业”,本来意义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有时也专指工业。后来随着“三次产业”的划分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则推而广之,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等的企业或组织。“产业”这个概念是属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与宏观经济的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

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

为扎实有效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纲要》提出实施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设想,要求做好国家级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利用工作,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申报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并以四个方面着手推进岭南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一是加强对重点文物的保护利用。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是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四是抢救广东珍贵古籍文献。

从这可以看出,特别是第二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纲要》提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要开展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状和问题,并对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整理,建设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系统。二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培养后继人才。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继续加强对传承人的认定、命名,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表彰和奖励,同时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的鼓励方式,以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三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兴建展示传习场所。建设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地级以上市要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有条件的县可设立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或传习所。四要特别加大对我省稀有剧种和民间绝技、绝艺、绝活的抢救保护力度。如怀集县的“贵儿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录入《广东珍稀戏曲大典》一书。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

(一)怀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以怀集为例,地处粤北山区的怀集县,南朝宋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置县,是肇庆地区的人口面积资源大县,又是肇庆地区唯一有少数民族(即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聚居的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从怀集县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和春秋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以及现在流行的语言、服饰和民俗风情等表明,怀集曾是古百越人以及瑶、僮、侗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秦汉以后,怀集又成了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通道,中原人不断经此南迁百越腹地,使境内融汇了多个民族的文化。深厚的历史沉积,奠定了怀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多样性,归纳一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传统舞蹈。怀集县传统舞蹈的特点都是以吉祥动物为表演素材的舞蹈,如“春牛舞”“凤舞”“龙鱼舞”“马舞”“壮狮舞”等。这些表演艺术多以反映如意吉祥、祝福美好生活为主题。其分布区域较散,如“采茶舞”分布在下帅、冷坑、桥头、梁村等乡镇,“春牛舞”“壮狮舞”分布在下帅乡,“凤舞”分布在怀城镇,“马舞”分布在中洲镇,“龙鱼舞”分布在凤岗镇。

2.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流传在桥头镇燕岩风景区的“徒手攀岩”为代表,现已开发成为招徕游客的表演,并每年在“燕子节”当天表演,怀集曾举办过多届国际攀岩节。自2004年以来,怀集县连续八年与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合作,成功举办国际攀岩邀请赛、亚洲攀岩锦标赛、全国攀岩锦标赛、全国攀岩精英赛、世界杯攀岩赛等各类国际国内攀岩赛,是全国连续举办攀岩赛最多的地方。

3.传统技艺。其多以地名命名,如“岗坪切粉”“梁村馄饨”“桥头麦粥”等,“六十日酸菜”则分布于甘洒、凤岗等镇,它们均是当地的传统美味食品,以传统手工制作,其成品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4.民间信俗。以连麦镇的“凤凰观庙会”、冷坑镇的“六祖庙庙会”、凤岗镇的“西界庙庙会”、连麦和冷坑镇的炮会、分布全县的联宗祭祀和打醮等民俗活动,以其神圣、神秘突显宗教文化色彩。

5.传统戏剧。主要有桥头镇的“贵儿戏”,冷坑镇的“采茶戏”和“山歌剧”,粤剧则分布在全县各地。传统戏剧“贵儿戏”颇具地方特色,是肇庆市唯一的一种地方戏剧,也是广东省地方戏剧之一。

6.传统美术。主要有“剪纸”及“箓画”,怀集民间的剪纸又称“刻纸”,始盛于宋代,千百年来一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怀集“箓画”始盛于汉唐,随道教的盛行而流传,解放前盛极一时。

7.岁时节令。在全县遍布的节令有“上元节”“二月二”“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等,“牛旺节”流行于下帅乡,“燕子节” 流行于桥头镇。

8.传统音乐。早在明清时代民歌就在民间流传,计有“梁村调”“凤岗调”“永固调”“中洲调”“下帅调”“桥头调”“洽水调”等多种民歌曲调。在今天,一些乡村还有歌节、歌会、歌墟。如“六月六”“中秋节”是桥头镇最热闹的传统歌节;“元宵节”“牛旺诞”则是下帅民族乡的传统歌节。

目前,怀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3个,市级6个,县级6个等。虽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和文化的互不牵手,使这些宝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被忽略、被毁坏,有的甚至已经灭绝了。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即便是幸存的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

有人认为,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抢救和保护民间民俗文化有碍文化产业的发展;甚至有人认为,一些民间民俗的东西太古老、太陈旧,没有市场、没人看、不赚钱,不如任其自生自灭。其实,抢救和保护民间民俗文化,与发展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正如民间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最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民间依然是中坚力量。如怀集县成功举办过两届民间艺术节。2012年12月29日,举办迎新年·首届民间艺术节。2014年2月14日,举办第二届民间艺术节。龙鱼舞、春牛舞、贵儿戏、凤舞等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民间艺术精品,以及外请广宁县的山狮舞、封开县麒麟白马舞和广西贺州市八步区的鼓动瑶山舞等精彩汇聚,竞相绽放,共同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民间艺术嘉年华”,为怀集百万人民送上丰盛的文化盛宴。

(二)提高人的素质

某年,我们“非遗组”一行七人到某地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采集资料,本来是兴致勃勃的,但是,到了景点后笔者无意中亲自看到和听到了一些很不雅观的事情,有的小摊主见到有游人来了就热情推销特产,游人不买就在背后说本地方言的脏话,以为别人听不懂。有的还随地吐痰和乱丢垃圾等等。到了中午吃完午餐后,出现了始料不及的事情,我们去结账打发票的时候,这家在当地算大的酒家竟然打不出发票,说是上不了网,叫我们到附近的酒家去打发票,当我们到了附近的酒家的时候,他们又说没电打不了,叫我们返回原来的那家酒家去打,当我们又返回原来那家酒家的时候,他们说打发票的人出去了,等会儿再打,打电话崔,崔了半天打发票的人是回来了,但他说联不上网还是打不了,把我们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叫我们再到刚才附近那家酒家去打,这次终于打出了发票。真没想到打张发票都这么难。还有街道两边的摊子都摆到街道中心了,车辆很难通过,要通过短短100多米的街道最少要半个钟甚至一个多钟。你说,这样的地方你以后还会去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这里的人的素质问题。如果人的素质提高不上去,那么这个地方也难以发展。所以提高人的素质对地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再说,这个地方的风景确实不错。确实能让人心旷神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之特别,很有名气。如果这个地方的人的素质提高了,能够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话,我想不用多说,别人也会有意或无意地帮你这个地方去做宣传,自然而然,久而久之,无形中就会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效应。

(三)转换商机

文化必须和市场牵手,把文化遗产的组成要素变成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模式:乡村旅游盘活了好山好水,农家饭菜为客人提供了美味佳肴,扛桩表演则端出了文化大餐。在这个产业链条中,有山有水的,有饭有菜的,有表演技艺的,都是乡村旅游这一产业链上的一环,最后进行利益分配,这样一来,就把当地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都盘活了。当然,还可以用这样的模式组成一个股份公司,资金可以入股,环境可以入股,劳力可以入股,文化技艺可以入股,按股分红。因此,这样的优化组合,不仅富裕一方百姓,还能让濒临绝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生命,进而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林雄主编.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辅导读本》.2010.

[2]怀集县地方志办公室年编.《怀集县志》.1992.

[3]怀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概述.2011.

猜你喜欢
攀岩民间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波比攀岩
徒手攀岩
Tough Nut to Crack
攀岩
攀岩世界杯:速度之争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