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画语构建时代的笔墨观
——从史一墨的作品拍卖后所想

2014-07-12 06:45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618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
关键词:笔墨艺术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618000)

北京保利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于12月6日落下帷幕。 史一墨作于2013年0082号作品《春山放牧》人民币 230,000成交;史一墨作于早年的0403号作品《大山深处》人民币287,500成交。这一历史定格,使我们思索史一墨如何用质朴的画语构建时代笔墨观的。

《大山深处》是史一墨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寨的苗族岜沙的生后写照,他在那里生活了三个月,研究他们的生活,在一起吃、住、劳动、画了大量的速写,用最真实的笔墨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状态,砍柴、剃头等,用记述性的方式把许多故事放在一起,笔墨单纯的表现他们自由自在、安然自得的大山生活,也是画家希望的生活。《春山放牧》是史一墨用写意性的工笔表现牛的安详、悠然自得。题跋为“往日力尽千畦地,今朝闲情得自然。”用极高的色调、极简的不能再简的笔墨,主观地强调画面、表达诗意、描写境界。反映了史一墨主观意识的心里宣泄,同时也是他的宇宙世界观。宽阔的环境下三头不同姿势的牛,却都很舒展,眼神里透着祥和和满足,显然不是牢笼里的牛的烦躁和压抑。表达画家的生活愿望是经过磨练之后能无忧无虑,安然自在。借物象以抒性情是他近期作品惯用的手法。

不得不说史一墨是一位不断探索艺术奥秘的人,每次交流艺术问题,都发现有不少新的体会和新的困惑。体会是他不断突破自己的同时读中外大师经典绘画后的感想和心得。困惑一般是由当前绘画界不良风气和流行画风引起的烦恼。他坚定的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画的精神,就是写意精神,也就是符合当代的文人精神。艺术生命,是要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有生命力的艺术符号,是艺术的学术生命,是个人的创造性,是无目的和目的的创造性,也即艺术家的当下综合修养,是时代、民族、地域和个性化的特点表现,微观的是个性化的思维和自我实现,宏观的是各流派和画派的产生。”不过,他是个绘画者,从没有停止过手头的活也没有停止过思考。他的早期作品不仅显示出坚实的造型功力,而且还透露出一种灵气和有渴求变化的生气。他没有优越的学术条件和环境,但在生活中却体会到艺术规律揭示的“秘诀”,丰富的生活基础成为他最大的“天份”。也形成他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技法,无论是他扎实的写实能力和看似变形的的创作,都在表达着他生命的本真。对当前流行的千人一面的画风,他个人更感到不能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压抑,“变”,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怎么变”也成了他苦思冥想的问题。不过他不但边思边画,边画边思,而且经常驻足家乡,温习他熟悉的乡土,体会真正人文,饱尝本真的气息。他认为生生不息的物种才是他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不得不说史一墨质朴的笔墨点滴都是为心声的表达,他每每陶醉于挥毫泼墨中。看他画画,能体会到他欢愉、纯净、坦诚的心灵,丰富的情感与想象随神韵般的墨彩在圣洁的纸上飞驰,内心的默语笔墨倾吐,没有束缚,没有制约。他总有永不停息的激情与冲动,他的内心无比欢悦,可以静心养神、丹青写物,体悟人生,修炼出纯真直率的童心。他说:“从记事起就开始用木炭、树棍、刀刻等,反正有什么工具用什么,画的题材最多的是太阳、牛、鱼。因为每天有一项任务就是,牛吃饱了他才可以回家吃饭。可以想象牛背上的他每天看着太阳,牛吃草的旁边他看着牛的神情和它的喜怒哀乐,牛吃饱后,一头扎水里和它的鱼儿欢乐。”小时候对艺术没有感知的,只是天性,没有意识形式的表达,血液里流淌着的就是无意识的感知。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史一墨借助于它来回答了他对艺术感知的各种信号,也是他心声的写照。

不得不说史一墨是一个有不竭艺术激情的人。他画牛已是有口皆碑的了,他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画牛的,画了多少头牛。如今天的《春山放牧》,史一墨说:“我的每一张画都是我的灵魂,是我的生命,这就是我绘画的本质。”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即使遇到了困境,即使正遭受着天大的磨难,他们也能将痛苦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这些年来,史一墨如饥似渴地学习,读画论、看哲学、研古文、习诗词等。他认为他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思考,中外美术史上任何的大家都是他的老师,任何的艺术品都是他的范本,他孜孜不倦;社会上生活中,每个人可能也是他的老师,他们都是他笔下要反映和表达的;包括自然界的物象和现象都是他的恩师。每每回忆起他的童年时光,那充满艰辛和痛苦的日子,留在他心里的依然是淡淡的苦涩。而这一切正是他离开家乡,依然喜欢画画,深深的爱着他的家乡,怀念那片土地,热爱那里的人民,走的越远越是无以自拔的眷恋和思念。在闲暇之余,拿起画笔,做着画家梦。洞庭湖的水、洞庭湖的鸭子、牛、鱼、洞庭湖的人们随时可体会到人间朴素、真实、率真的风土人情,就是他不竭的艺术源泉。他象毕加索曾经说自己一样,他自己就是个太阳,他自己腹中有着千道光芒。

不得不说史一墨地域的成长和强烈的责任促使他对社会人与环境的思考,也铸造了他自己的追随时代的笔墨观。笔墨在史一墨的本性里,交织着来自农民的质朴和一种追随时代的笔墨精神。所谓农民的质朴,是说他了解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尊重他们,视他们为美的化身,没有一些艺术家以“特殊人”自居和趾高气扬。他以平常心和淡定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和名利,对看不惯的事情表示一些质疑,仅此而已。所谓追随时代的笔墨精神,是指他对当代艺术观和时代笔墨的执着追求。如邵大箴先生《平民美学与精英创造的奇妙结合》中描述李向民作品:“他生活在富足的精英艺术世界里,享受着传统经典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世界给予的美感和深刻哲学启迪。对他自己应该拥有的自由思考和自由创作的空间,是任何外在力量无法干预的。”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决定了他艺术气质,坚守质朴、稚拙的审美趣味,追求富有的探索精神的现代艺术创造。前者与人的生命本源密切相关,后者是当代哲学和美学承担的课题,两者有割不断的天然关系。现代艺术理论和实践已经反复论证了这样一个真理:来自生命本源的艺术冲动及其潜意识的艺术创造,如原始人、文明尚未开化的民族、儿童、未受过任何艺术训练的劳动者、精神病患者的“艺术”,是现代艺术语言变革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非洲雕塑之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和马蒂斯的野兽主义,儿童艺术之对保罗.克利和米罗的创造等等。当然,要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一是要善于发现,二是要善于创造地发挥。善于发现在于艺术家的见解与视野,创造性的发挥在于艺术家的才智和修养。史一墨一向有个好习惯,主要专研新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来龙去脉,探究其产生新与异之原理。中华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的各家各派如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抽象主义等,都是他反复研究和作为自已创作参照的对象。由于储蓄和积累的多了,他的艺术眼光也自然变得更加敏锐了。他多年苦苦寻求的创新突破口也就自然地会出现在他面前了,而且还将继续下去。正如他说:“尽管曾经画写实强度高的画,但我原意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寻找怎样像个孩子一样画得真实。”

思考史一墨作画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他画画和毕加索一样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他的画,有些用黑色勾画出轮廓,显得难看、古怪;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加深刻。如其作品《春山放牧》,用他的语言描述,牛是他自己的化身,颜色是他的性情,白色是五色之首,很纯洁、纯净,富贵圣洁。并且表示并非是不是自己风格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清晰表达,他会有很多种的表达方式和很多种的面貌,只要符合当时当代社会自我的表达,绝不会墨守成规,也不能固有陈式,艺术贵在创造,艺无止境,“不用扬鞭自奋啼”是他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的话。面对这些画语,我们不禁要问,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使他这样来画?我们开始观察这些画。圣洁、高贵、不与同污、独艺孤行、甚孤寂、悲哀是他最近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正如他自己说的:“本是闲花野草流,生在深山畦上丘。春来抖擞香四溢,风雨欲来得自由。”史一墨如吴冠中评价林风眠一样,绝不向庸俗的观点低头,一意坚持探索自己艺术风格,这必然是一条寂寞的路,也决定他孤独者的命运。由此可以肯定,史一墨将和林凤眠吴冠中一样呈现一个深邃而超越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史一墨.北京保利2013秋季拍卖.北京保利拍卖出版社,2013.

[2]李钰.《借物象于思考的源——读史一墨画作有感》.现代装饰,2013.1.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4]邵大箴.《平民美学与精英创造的奇妙结合》.中国美术馆,2012.8.

[5]徐琳.《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教育.家教版,2012.5.

[6]贡布里希,杨成凯,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7]熊秉明.《吴冠中文集》.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

[8]杰克.斯佩克特著 高建平等译《艺术与精神分析》.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9]彼德.福勒著.段炼译.《艺术与精神分析》.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笔墨艺术
笔墨童年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笔墨名家
为练笔墨才写荷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