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讲唱艺术的一朵奇葩
——论凉州贤孝艺术

2014-07-12 06:45河西学院734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
关键词:凉州唱词艺术

(河西学院 734000)

凉州贤孝,又称为“凉州劝善书”,俗称“瞎弦”,是盛行于凉州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作为一种流行于河西地区的具有浓郁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凉州贤孝承载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追求,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具有特殊的审美情韵。

一、凉州贤孝艺术的表演及传承

1.表演

凉州贤孝,主要盛行于以武威为中心、地涉周边金昌、张掖、酒泉等广大河西走廊地区。目前尚没有明确记载可以说明凉州贤孝的产生时间与产生过程。但根据明代聂谦《凉州风俗录》记载:“州城俗重娱乐,虽无戏而有歌曲,古称‘胡人半解弹琵琶’者今犹未衰,而此时最盛行无如‘瞎弦’,每由瞽者自弹自唱,间有启语,调颇多,喜怒哀乐之情,择其最者而表之,然所示乐器已非琵琶,大多为弦子,亦有胡琴、唢呐之类,,其音苍凉粗猛,殆为塞上古音,听之令人凄然,或曰‘瞎弦’,本胡乐也,余亦谓然。”1由此证明,早在明代,贤孝便已盛行于凉州一带。河西走廊使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荟萃的舞台和扩散传播的桥梁。自远古迄今,羌、鲜卑、契丹、党项、吐蕃等众多民族栖息于此。东西文化、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乃至伊斯兰、基督教文明都在这里交汇撞击。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双向交流互补,既为河西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异质养料,又在域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使河西文化得到重塑与改造,因而,河西一带文化遗存异常丰富,呈现汉胡互化的多元荟萃特色。凉州“贤孝”这种古老的原生态艺术、真率坦诚的说唱形式,把陇人长期积淀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经过艺术的表演世代传承保存下来。

2.传承

贤孝的表演者多为民间艺人,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盲者具有先天的缺陷,学习贤孝便主要依靠耳听口记。俗语说“瞎子不念书靠死记”,但凉州贤孝的传承人挑选却有所不同。师傅选徒弟主要有三个标准:“额宽、手细、脚板宽厚”。第二关考察听力和悟性,师傅先唱一段,拜师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诵读熟背,尔后放声亮嗓进行背唱,考察记忆力的同时考察音质和音色。

二、凉州贤孝的文化内涵及体式特点

1.贤孝的内容

贤孝,顾名思义,是通过歌唱英雄贤士、烈妇节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以表现因果报应、劝人为善、抑恶扬善这一主题的。这与敦煌变文中的一些内容是相似相通的,“和佛教俗讲流行的同时,民间艺人也采用变文的形式讲唱故事。”2凉州贤孝内容主要来源于《二十四史》以及明代的传奇历史小说等,然后再加以凉州本地伦理观念阐释。比如《丁兰刻母》,原本出于《二十四孝》的第十一孝《刻木事亲》,原本这样记载:“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3凉州贤孝中增删修改敷演铺陈后便这样演绎:先言丁兰母亲守寡带大丁兰,但儿子娶妻后受妻子挑唆对母亲冷眼相待,“活着不给吃,把妈妈打着没式样,死掉强如你发大丧啊。活着你不给吃不给穿死了发丧枉费钱。活着你打着不孝敬,死了发丧闲事情。”丁母死后,怨冲玉皇,“山神遵了令啊,山神土主就下了天宫哎,好好去点禳他这个忤逆种”丁兰受点化后悔恨异常,休去妻子,女人住在娘家一年内,娘家一门内死的只剩下两个侄儿,最后又被娘家子侄轰出门,不贤的女人后来也受到该有的报应“打发了一个天宫里的老雷神,要殛掉她这个忤逆种,大街上走的人多势又众,再没有殛掉一个人,单把这个贱婆娘殛成了焦木棍。”通过这种凉州本土伦理道德的阐释,以达到劝人向善的教化作用。

凉州贤孝包含的道德宣讲目的,在许多剧目中都有非常鲜明的体现。比如《五女兴唐》《荆钗记》《韩湘子传》这些根据历史故事加工而成的唱段,用凉州方言长处,虽土气但原味无缺,经艺人精彩的演绎往往有感天动地的效果,使听众情不自禁落泪,无形之中实现道德伦理的宣扬,劝人为善。比如一个故事唱到姑娘心毒,害人无数,不敬爹娘,老天便会对她施行惩罚:“狼把肠子掏,狗把肚子捞,过来了个狼老鸹把心掏掉,姑娘完蛋了。”通过夸张巧合的手法,表现因果报应,使人内心产生一种对恶的畏惧,否定人们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劝人为善的目的。

2.贤孝的演出语言

凉州贤孝是在凉州方言的基础上编创而成,包含有许多原生态的语言,鲜活、有质感,既形象又幽默,比如“提起萝儿斗动弹”等比喻形象的话语。凉州贤孝所面对的主要听众是没有文化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所以唱词不要求过雅,而以表达的直白、朴素为要。如《王哥放羊》:“要买买上一对子,要爱爱上一辈子。要好好上一辈子,要玩玩上一辈子。”

贤孝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其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歌词曲调都较随意,唱词长短不一,虽然以七字句居多,也有十字句,说的部分更是由艺人自由发挥,可长可短。七字句型如《鹦哥盗桃》中:“天留日月草留根,人留子孙树留茎。”十字句型如《柳笆记》中:“你就说家里人盼你回还,老爹爹想念你眼己无光。”为了便于记忆,唱词也力求压韵,朗朗上口,如《杨小娃拉笆笆》中:“一句话问住他,回转上来了个会说的王翠花。”等。这样的唱词在贤孝中随处可见,并且可以根据艺人的习惯增加减少字数。凉州贤孝这种相对的自由性的形成,其中一个原因是它独特的传承方式。盲人更多的依靠听觉,有新的本子就要找明眼人念上多遍直到记住为止,他们教给别人的时候也是凭靠记忆转述,这个过程的误差显然比用书本传播大的多。当然大多数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都是依靠文本的“口口相传”。

三、凉州贤孝的审美特色

1.以悲音(苦音、泪音)为主的风格

河西走廊一地饱经战乱之苦,农业落后,交通相对封闭,物质条件匮乏;同时艺人又处于社会底层,先天残疾,尝尽社会悲苦,这种种因素,便形成了凉州贤孝以悲音(苦音、泪音)为主的风格。所以凉州贤孝的音乐多是催人泪下的感情基调为悲的词曲。“凉州‘贤孝’的苦音唱腔极富个性,往往在情绪高涨、哀恸欲绝之处,善于运用长句拖腔,形成哀怨低回的审美张力;时而又与紧促的唱词形成强烈对比,充满杀伐之气,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悲愤欲绝、呼天抢地的泪音,是凉州‘贤孝’一个突出的艺术特征。”4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凉州贤孝便是一部凉州百姓的“苦难史”,对苦难的悲悯与描绘,占了很大比重。

“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论是肉体行为压抑, 还是心理压抑,对人类来说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宣泄,一旦郁积起来集中爆发,其后果不堪设想。”5凉州贤孝中的悲情成分出于创作者自身的心理自伤与自慰,他们饱受生理缺陷之苦,饱经岁月之坎坷,通过发散内心的悲情积郁获得心理的释放,感情格外激烈,声调凄婉,痛彻心肺,极具震撼作用。

2.语言诙谐生动,情节曲折,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贤孝以方言为主,语言诙谐生动,具有浓厚的地域特性。言辞简单却意蕴深长,通俗明了之中却又寓有人生哲理。唱词合辙押韵,使唱词具有了诗歌美。比如《王婆养鸡》中:“老汉偷吃了我的鸡, 叫他天天拉稀屎;老婆子偷吃了我的鸡, 鸡骨头卡住嗓门子; 新媳妇偷吃了我的鸡, 叫她一辈子不生子; 小伙子偷吃了我的鸡, 叫他娶不上媳妇子。”朴素又刻薄,令人不忍喷饭,同时又极富生活气息。凉州贤孝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为了吸引听众,故事情节常常采用连环式手法,曲折离奇、一波三折,却又环环相扣,使用的手法有:伏笔、悬念等。

凉州贤孝古朴而博大,通俗而寓理于中。另外,凉州贤孝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语言的地域性;说唱相间,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一系列特点,使得凉州贤孝为众多人接受和传承。而现在,由于新传播工具的推广与文艺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凉州贤孝走向低谷,不只是传统的大戏没有人再去耐心的听,甚至一些段子都很少能听到。现在,就需要在政府引导下,编创适应时代的新作品。凉州贤孝的保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便利性,通过收集、整理、采录等方式,尽量完整地挖掘和保护,使这一独特的地域民间文化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注释:

1.聂谦,凉州风俗录.http://www.beijingbee.com/lzxx.htm.

2.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元]郭居敬集.二十四孝图,岳麓书社, 2006.

4.霍志军.《凉州“贤孝”艺术的文化渊源及特色》.文艺研究.2009.3.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凉州唱词艺术
唱词(外一首)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最爱凉州面皮子
凉州七里十万家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唐代边塞诗歌中的凉州和酒意象例谈
纸的艺术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