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过枝曲”现象的初步调查

2014-07-12 06:45泉州艺术学校362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
关键词:南音泉州演唱者

(泉州艺术学校 362000)

“过枝曲”是泉州南音传统唱奏的规则之一,“‘起指’后须唱与前一指套同滚门的散曲,若散曲已尽,要转另一滚门时,必唱过渡之曲,这承前启后的曲便称为‘过枝曲’。

一、 过枝曲的发展现状

泉州南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是泉州多元文化的象征,它吸引着国内外无数的学者对它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研究南音理论的学者层出不穷,但至今所发现的有提及“过枝曲”现象的南音研究文献、著作是寥寥无几,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由王今生、洪明良编写的《漫话泉州南音》中就指出“过去十分普及的南音‘七大枝头’现象,至今已荡然无存,作为南音最富有传统唱奏形式的‘过枝曲’现在也危在旦夕,知之的艺人为数不多”。泉州南音的曲目有千余首,但是在馆阁或其他场合中,演唱“过枝曲”的情况极其少见。

二、过枝曲在传统排场中的运用

泉州南音的唱奏内容分为“指”“曲”“谱”三个程式,每一套指套、谱曲,每一首散曲都有各自所属的“滚门”和“管门”,平时馆阁中的“打管”或自娱自乐,演唱的曲目可以跨越滚门和管门进行选择,而在传统排场中,唱奏形式则有严格的规定,曲目的选择和顺序必须按照“排门头”的规矩其过程必须使用“过枝曲”衔接上下滚门。

(一)过枝曲的过枝程序

泉州南音延续着“相和歌”的表演形态,史书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正是泉州南音传统表演形式的写照。泉州南音以洞箫、南音琵琶、三弦、二弦合称为“上四管”,以响盏、小叫、木鱼、双铃、四宝及扁鼓等打击乐器和唢呐合称为“下四管”。上四管演奏时有其固定的座位,歌者执节居中,执拍者的左上方洞箫、左下方二弦,右上方琵琶、右下方三弦。

传统的唱奏形式由“和指”(合奏指套)、“唱曲”“煞谱”(即奏谱煞尾)三个部分组成。“和指”合奏一套“指”或一节“指尾”,先由“嗳仔指”(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指”,加入南音打击乐)闹场,接着和“箫指”(以洞箫为主奏乐器的“指”)将气氛安静下来。由“枝头”执拍,一般情况下,箫指接“起曲头”(第一首散曲)人员没有变动。中间“唱曲”,“唱曲”按滚门顺序进行。演唱时“起曲头”唱的属于哪个滚门,其他人就跟着唱这个滚门的曲。若转换滚门,则须唱“过枝曲”作为转折的过渡。其程序:由“枝头”先唱一段慢头的四句词后,接唱一首七撩曲,如,四空管的“二调”,然后一个接一个唱“二调”的曲;若要结束“二调”这个滚门,就由“枝头”接唱一首“过枝曲”,如“二调”过“长滚”,唱者又一个接一个唱“长滚”的曲;若要结束“长滚”这个滚门,就再由“枝头”唱一首“长滚”过“中滚”的“过枝曲”……以此类推,持续不断。如果要结束“唱曲”,必需由‘枝头’唱一首“煞尾曲”,并接唱四句慢尾。最后“煞谱”,所奏之谱必须是同一管门。

(二)过枝曲的表演形式

1.表演形式

“过枝曲”的表演形式无任何的文字记载,所以不能从记载中去考证,至今对“过枝曲”的表演形式众说纷纭,大家各持己见。笔者通过走访几位南音艺人(丁世彬〈现已故〉、黄淑英),了解他们所熟知的“过枝曲”的交接形式,这也是被多数人赞成的一种说法:

整个演唱演奏过程中,曲与曲的衔接,乐器与乐器的交接都有一定的礼数。当一首曲子唱到最后一句时演唱者须站起来,下一曲的演唱者出场,缓缓走到演唱者面前。演唱者将拍板平放,送至下一位演唱者的手中后退场,曲子的最后一拍(亦称压拍)由下一曲的演唱者来完成。二位演唱者都必须恭敬地完成此动作,弯腰并双手递接。

2.现象特点

“过枝曲”有一种现象是,唱者须向“坐大位”的洞箫司者(洞箫演奏者)行礼。一般演唱者在接拍唱二撩(两小节)后坐下,此时,若洞箫司者有变更的话,演唱者须站起来迎接洞箫司者,在洞箫演奏者交接完毕后,再一同坐下。曲目结束后,演唱者须向洞箫司者行礼。“演唱者向洞箫司者行礼”此现象的由来有一个典故,“据说清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六旬庆典之际,曾有五名泉州南音妙手晋京,合奏于御苑,清音雅调使帝大悦,从此留在宫中为康熙奏乐。一次,康熙兴起加入奏乐,演唱者起身向他行礼,而他所执的乐器正是洞箫,因此洞箫司者‘坐大位’的说法就一直延续下来,演唱者向洞箫司者行礼的礼节便保留下来”。

三、过枝曲的过枝方式

“过枝曲”过枝的情况分为两种:同管门和不同管门。管门:弦管调高称为管门。弦管包含四个管门:⑴五空管:是C宫系统和G宫系统的综合;⑵四空管:以F为宫音;⑶五空四亻ㄨ管:以C为宫;⑷倍思管:亦写作倍士管,以D为宫音。

“所谓的‘滚门’就是将‘管门’(调性)、撩拍(节拍)、腔韵(主旋律)、调式相似的曲牌归纳为一个门类”。历代先贤将南音的四个管门,即“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亻ㄨ管”“倍思管”,创造出百余滚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七大枝头”,包含“倍工”“中倍”“大倍”“小倍”“二调”“七撩倍思”“生地狱”,部分民间艺人认为,其中的一大枝头是“山坡羊”而不是“生地狱”。除“七大枝头”外,有“滚”“锦”“寡”“叠”诸滚门,尚有“八叠枝头”,概括为“绵野潮北、将相双福”,即“绵答絮叠”“野风餐叠”“潮阳叠”“北调叠”“将水叠”“相思叠”“双闺叠”“福马叠”。

泉州南音“过枝曲”在传统“排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南音,我们必须及时地传承和尽可能地还原与再现“过枝曲”这种极富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传统音乐表演形式。为了引起弦管界更多的关注,早日再现套曲过枝联唱的内涵和风貌,做此方面的初步调查,为“过枝曲”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些探讨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2.

[2]苏统谋,丁水清.《弦管过枝套曲选集》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4.

猜你喜欢
南音泉州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泉州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李进杰的南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