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交往空间改造的思考

2014-07-12 06:45云南艺术学院650500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师生校园

(云南艺术学院 650500)

学校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可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高校校园交往空间是师生们有意或者无意的交往活动达到传递信息、互相交流和情感的场所,是在学校固有建设环境的基础上结合了当前的社会环境、国家文化背景和个人心理等因素重新构建的更为复杂和社会化的人性空间。适宜的大学校园环境可以给学校教师和学生间、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开展课外活动、体育和社团活动以及同学间的自由交往等提供了恰当的空间环境。

一、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意义

大学校园人际交往空间作为大学交往主体交往活动发生的地点,对在校大学生的交往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大学交往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各类知识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探讨;通过各种空间开展各项多类型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并帮助学生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可促进大学主动与社会交流互动,和大学所在城市互动,为学生逐步迈入社会搭建沟通的桥梁。总的来说,在大学校园中的 交往是充满着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知识交流、信息传递、艺术交流、成果的推广与交流的校园人际交往,顺应了现代教育中的理念与哲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建造适宜的大学交往空间,产生美妙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意境。经过对学校师生的视觉刺激,可在师生与空间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达到“情境怡人”“意境冶人”“物境宜人”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感受。情境怡人是表达一看到交往的地方散发出能激发人情感的亲和力,同时能刺激师生对空间环境的一种文化上的感性直觉,达到彼此的心理共鸣。意境冶人主要是希望大学交往空间超越在满足适宜性的具体功能需要,符合整个大学校园环境所期待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潜质,并成为历史上校园文化传承的标志。物境宜人要求大学交互空间能具备符合普遍性设计的规范原则,建筑造型、空间立体尺度满足师生交往的需求和知觉的体验。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重要载体的校园,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校园交往空间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校园中交往空间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意气风发的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生们愿意在清晨或者晚上独自在安静的教师或者某一清静的角落里读书、思考,有时愿意在活动室或者寝室或者某一室外空间三五成群的一起欢聚或议论,有时也喜欢置身于学术报告厅、音乐厅、体育馆等更大容量的群体气氛之中,这样更能激发内心更强烈的共鸣等。这些时间和空间上交往需求决定了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学术性、多层次性、娱乐性以及符合学校师生的心理需求。

当今大学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建设给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其中大学校园室外交往空间则成为非正式交流、师生开展个性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现在大多数大学学校园室外交往空间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交往空间的显性界限不再存在,即表现为在大学合并后或者大学城成立后,许多高校之间不再设立标志性围墙,能看到的交往界线不再存在。虽然从当前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因为新校园建设时间还很短,新校区发展还不完善,在大学城间各校老师与学生间跨校交往的次数不多,看不见的交往界线仍然存在。不过随着跨学校间举办师生交流活动,使用如图书馆、活动场所等公共资源的逐步普及,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交往频率变得频繁,师生交叉式的户外交流活动可逐步演变成为大学师生交往的重要形式。校区围墙消失的现象还表现在校园校门设计的改变。目前较多大学的校门设计部再用传统比较单一的牌坊式设计,而替代是在校园大门口前新建或改造一大广场,在大广场中或前面摆放一块标有校名的石块作为入口的标志或者区分学校的界限。在校门栏杆方面也尽量运用多样化的设计,这在形式上比牌坊式的校门更显大学校园的开放性,使得大学学校与所在城市的联系更亲近。以云南艺术学院新校区范围内的交往空间为对象,研究分析新校区在交往空间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只关注平面布局的美观而忽视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及其对环境的行为、心理需求;交往空间内设施不完善,缺乏规划与维护;交往空间的定位较为单一,私密性较高的交往空间基本没有;交往空间不突出、引导性不够;部分交往空间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三、大学校园交往空间改造的思考

以低成本、环保和回收的材料为主体对现有交往空间进行改造,同时将城市交往空间和交往心理学中的一些理念融入到学院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中,达到新交往空间的实用性、美观性、环保性、人文性以及符合师生的心理需求。以开放性为主导,考虑到人的活动为主要因素,从整体的空间布局到各个局部的设计均能满足学生在交往上的需要。校园交往空间及其环境改进设计时应遵循整体设计的原则结合建筑群体,设计出健全、完整、富有生命力的交往空间,改进设计中需系统安排大小不一、围合性不同的空间,仔细分析各空间的并列关系、包含关系,以及使用空间的时段性和使用该空间的模糊性。设计时需考虑师生能适应什么样的环境,环境怎么样来适应老师和学生的需求,怎样与创造环境、选择环境相结合,主要研究人与环境间关系,希望使人的行为、心理、文化传统与环境达到和谐。构筑有地域特色、有学校特点的校园交往空间及校园文化。提高交往空间功能的复合性,重交往空间“随意性”的营造,提高交往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交往空间的文化品味。

参考文献:

[1]志勇.高校校园外部空间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5).

[2]昕若,沈叙元.对高校交往空间设计优化的建议[J].华中建筑,2006(5).

[3]刘丽和.校园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师生校园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