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原服饰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哲学观

2014-07-12 06:45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530001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上衣中原

(广西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 530001)

《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礼仪、服饰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中原地区是我国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的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中原服饰文化具有华夏文明重要的文化属性,作为一种地域服饰文化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如肖红、彭景荣,在上世纪90年代对中原远古服饰文化的初探,利用大量出土的考古文物,揭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远古服饰文化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大标志。1人们常把“吃、穿、住、行”放在一起,可见“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诗经》等一类文学作品中,就集中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内容上来讲,尤其是“十五国风”中的大半诗篇集中描写了今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中原文化元素,记载了灿烂的服饰文化。如:“绿兮衣兮,绿衣黄裳。”2一句虽是悼念亡妻,睹物思人,但可以看出当时这一地区服饰色彩之多样,上衣为绿,下裳为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脉相承。

一、 中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据《白虎通义》、《商君书·画策》等史料记载,远古时期中原地域的服饰变化经历了,由原始时期人们以兽皮包裹身体抵御严寒,到进入仰韶文化出现农业和纺织,开始缝制兽皮在保护躯干的同时简单的美化自己,再到“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的发展阶段,此时“上玄下黄”即上衣下裳(图1)的服饰形式出现表明人们的服装开始趋于固定化。所谓上玄指天在未明时的色彩,而地为黄色,因此用上衣比拟苍天采用玄色,用下裳比拟大地采用黄色,这是古人对天地的崇拜在服饰上的体现。如《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一句,描写了一位身着“天青色上衣”且风度翩翩令人思念的学子形象。这里以上衣下裳象征天地乾坤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不仅在中原地域广为传播,在今天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服饰中依然保留着这一中原服饰文化的风格。而后另一种中原服饰文化的形式出现,即衣裳连属制的“深衣”(图1)。其制作过程比较考究,是将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后在腰部缝合成整衣长,有天地相交之意。且造型简洁、方便穿着、保暖性强、用途广泛,而后派生出的袍服大衫虽经历数千年的演变,仍然具有这种服制的风格特征。

二、中原服饰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哲学观

“天地玄黄”“上衣下裳”,这是中原服饰文化对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最本质的体现。乾天在上,坤地在下,上衣下裳不可颠倒方能使人知尊卑,民心安定则天下太平。所谓天人合一具体来讲是以主客交融为主导思路,如:传统的中原服饰用服饰色彩比拟天地,达到“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诗经·郑风·羔裘》描述了人们把用珍贵的羊羔皮等缝制成的服饰给为人正直、品德高尚的“公子”穿,以此表达敬仰和爱戴之情。4将狐皮、羊羔皮等贵重材料做成的服饰供给品德高尚的人穿,以此来张扬他们高贵的品格,使服饰又具有情感色彩,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比德传统。后来人们常用花草树木比于君子之德,比如“与梅同疏”“与兰同芳”“与竹同谦”等。还有用麻、葛、玉石等天然原料做服饰及配饰。归结起来中原服饰无论造型、面料、色彩都与自然有着紧密联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诗经·大雅·丞民》有“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一句,讲述的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众生芸芸皆秉承天地正气而生,皆有其生存的法则。5除去物理的生存法则外,人还应具有先天的道德品格,道德天性,即懿德也就是美好的品德,故人之初,而性本善。“民吾同胞,物我与焉”,讲的就是把宇宙万物都看做自己的同胞兄弟,“君子应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做人要像日月一般光明磊落,做事应当顺应大自然之规律,与天地比肩,而志存高远、胸怀宽广方为君子。如(图1)深衣的服装结构,每一部分都有其“深意”。其袖根宽大,而袖口收祛,张弛有度象征天道之圆融,而领口以直角相交造型象征地道之方正,背后为一道直缝贯通上衣下裳,象征人道之正直,在裁剪时,上衣用布为四幅,象征四季交替,下裳用布共十二幅,象征岁月更迭,身着深衣方可体现天道圆融、地道方正,身合人间正道,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规律。相传古代天子服饰中的冕冠延板上,前后各悬挂十二串玉旒,每旒穿五色玉石,分别以朱、白、苍、黄、玄为序,以此象征五行相生和岁月更迭。而延板造型采用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色彩表现为上涂玄色下涂纁色,象征天地,在延板中央挂一条长丝带宛若天河贯穿上衣下裳,象征天地交合。这种“天承人以象,人承天以行”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后代帝王服饰中皆有体现,唐代贞观年间,规定黄袍为皇帝的专用服饰,故赵匡胤后来做了宋朝皇帝后,民间有“黄袍加身”一说,对黄色的崇尚表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无限眷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今天的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里还在“演绎”着这一典故,使人徜徉在中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三、 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

冯友兰先生说过:“在中国人之思想中,迄未显著的我之自觉,故未显著的将我与非我分开,故知识问题未成为中国哲学上之大问题。”这句话中的我与非我其实就是指主体的人自身与客体的非我的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并非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主客对立观点,而是人与外在世界处于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状态,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中国造物艺术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离开了天人合一就等同于背离了中国文化,也更无法谈中国艺术,无论是中原服饰文化,还是其他造物艺术均具有中国艺术生命化、虚灵化、写意化的特征,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种信念。季羡林先生将其解释为:天,就是指宇宙洪荒或是自然万物;人,就是指人类本身;合,是相互包容和理解,达成友谊,因此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无处不在,除了中原服饰文化以外,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茶盏就十分有讲究,分别用盖、碗、托三部分象征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又如,一杯糖水,虽看不见水中的糖,但糖却实存在于水中,因为它已经与水完全融为一体,“看似无我,实则有我,物我为一”这就是禅师所讲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中原服饰文化作为华夏服饰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蕴含了深厚的传统精神内涵,将影响着中华服饰的发展,使现代服饰设计具有物与精神的双重属性,让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走向世界。

注释:

1.肖红,彭景荣.中原远古服饰文化初探[J].河南.史学月刊,1993(06).

2.孔丘,陈才俊.宋思佳.诗经全集·邶风·绿衣[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25.

3.孔丘,陈才俊.宋思佳.诗经全集·郑风·子衿[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87.

4.孔丘,陈才俊.宋思佳.诗经全集·郑风·羔裘[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79.

5.孔丘,陈才俊.宋思佳.诗经全集·大雅·丞民[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291.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上衣中原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非遗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的融合
服饰文化研究及其新时代价值
浅谈搭配的学问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胸前印字T恤 “怒刷”街头
小上衣+阔腿裤一穿就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