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智慧 相同的光芒

2014-07-12 06:45皖西学院237012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
关键词:著作章节时期

(皖西学院 237012)

假如说人类感情是一个无边无际虚幻的空间,那么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就是点缀其中的日月星辰,可见,音乐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个重视音乐的国度:《尚书·舜典》中说道“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而在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始祖——孔子所提倡的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就摆在了第二位;到了近现代,中国音乐界中不仅出现了花样繁多、各具特色的音乐表演艺术,如各类戏曲、民间小调、中国式歌剧、通俗歌曲等,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音乐理论家,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几位音乐理论的大家为我国音乐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杨荫浏先生、蔡仲德先生等,也相应的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了各类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著,当然,学术界本就是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国度,在某个研究领域出现几本选题相似、研究方向相同的论著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更是个可喜的现象。笔者自学习音乐理论以来也已有一段时间了,自认为可以读懂有些大家的著作,并且可以结合自己贫瘠的知识在有限的范围内将几本“相似”的论著作出比较。本文接下来就将音乐美学理论方面的蔡仲德先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和修海林与罗小平共著的《音乐美学通论》这两本论著做一次较深层次的比较,虽不成熟,但也使笔者在分析写作时挖掘出了书中更为深刻的研究成果,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中国音乐美学史》(下文简称《中》)一书是蔡仲德先生毕生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集大成之作,洋洋六十余万言,记载、编撰、建构、评价了中国三千年的历代乐论文献史、音乐美学思想史,是我国音乐理论界不多的的著作;《音乐美学通论》(下文简称《音》)则是修海林先生与罗小平先生通力合作著成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的教程性专著。因为《音》一书主要分为两大章节,即:中国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与发展、西方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与发展,而《中》则单纯的就中国音乐的美学做研究,所以为了能更直观的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将比较范围划定为《中》和《音》的“中国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与发展”部分。此外,为了使文章更具条理性,笔者就这两本论著的框架结构、叙述方法、研究深度、科学规范度等方面做比较。

首先在框架结构的构建上,这两本著作均有自身独特之处。《中》对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对象、分期与特征,对贯穿中国音乐美学史中的主要思潮与基本问题,对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作了深度的研究,全书结构恢弘,显露出作者的大家风范。该书除去绪论,共有五大章节,即根据历史时期将中国音乐美学史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两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并在每一大章节的基础上又将内容进行细分,把全书分为四十二小章节。在这些章节里,作者进行阐述的内容大致如下: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诸子百家的“子书”及后世文集中的有关论述,儒家经典及其他经典中的有关论述,二十五史中的乐制、律制,西汉以后的音乐诸赋,宋元明清的琴论、唱论(含曲论),等等。《音》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二章构成的“音乐美学思想史”,分别介绍了中、西方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轨迹;第三、四、五、六、七章则分别对音乐的“存在方式”,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情绪问题,音乐创作、表演、传播审美活动的规律,音乐美的鉴赏以及音乐美的价值等问题作了详尽而细微的研究分析,其中第一章就是本文与《中》一书比较分析的重点。此章节立论严谨,思路清楚,观念新颖,分析透彻,例证精详,共分为六个分章节,也是根据历史时期将中国音乐美学史分为六个时期:氏族社会时期、上古三代时期、先秦时期、汉代、魏晋至唐时期、宋明清时期,与《中》稍有不同的是,《音》一书将《中》的萌芽时期分开为氏族社会时期和上古三代时期,在这一点上,这两本书的作者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使人开卷有益而步入对美感的渐悟、顿误。可以看出,在论述“中国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与发展”内容方面,两本著作几乎相同,但仔细推敲,则它们之间的不同处豁然摆出:《中》的阐述比《音》更为详细、更为透彻,而《音》一书则比《中》一书综合性强。当然,这与两本书内容涵盖面与侧重点的不同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在论述方法上,这两本著作也有不同之处。《中》主要运用的是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文化学、分类学、比较分析等方法将中国音乐美学史进行详细的分类阐释,使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概况,同时也从音乐的角度重新解读了我国古代有价值的文学著作。《音》一书主要的论述方法包括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文化学、分类学、考古学、比较分析法等,直观的对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进行综合。笔者认为,《音》比《中》多了个考古学的论证方法,这也恰恰是《音》书的闪光之处,使文中阐述的内容更具真实性,更具参考价值,同时也更加全面。

再次,在研究深度与科学规范度方面,这两本著作都可称得上为“大部头”,其研究深度与科学规范性是其他一些所谓的“著作”所不能比拟的。当然,它们之间在这个方面也是有一定的差距,笔者愚见,认为《音》的中国音乐美学部分的研究深度不及《中》,该书在部分环节的阐述中,都只是摆出了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历史状况,而对其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却不够透彻,往往只触及了问题的表面,深层次的内涵有所欠缺;当然,《音》一书的立足点也不同,它是一本“教程性专著”,而《中》一书则是“研究性专著”。在科学规范度方面,这两本著作均遵照了写作的规范性,即使在写作很有争议性的内容时,作者同样尊重史实,尽量不将个人主观色彩加入,真实的将我国音乐美学史展现在读者眼前,具有科学性,很有参考价值,值得学术界研究理论人士学习。

在其他各个方面,《中》与《音》两本著作也有着不同之处。正是这些不同,使其各有闪光点、各具特色,均成为我国音乐理论界不可多得的著作,帮助更多的读者深入了解音乐,让音乐为他们所享受、所利用、所爱惜,从而照亮他们情感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阿镗.七乐一感——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读后[J].人民音乐,1996(03).

[4]赵宋光.《音乐美学通论》序[J].音乐研究,1999(02).

猜你喜欢
著作章节时期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利用“骨架突破法”,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