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民俗文化保护与发掘案例浅析

2014-07-12 06:45浙江省泰顺县少儿图书馆325500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
关键词:泰顺廊桥普查

(浙江省泰顺县少儿图书馆 325500)

泰顺地处浙南边陲,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交通长期落后等诸多原因曾一度被人称作是浙南的西藏,也正是这个原因,泰顺文化蕴藏丰富,并且孕育、创造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近年来,泰顺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不断推进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有碇步龙、提线木偶、泰顺畲族民歌3个项目入选,位居全国县域上榜数第一 。截止日前,非遗列入世界级1项、国家级5项、省级12项,成为浙江省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泰顺县政府积极引导,注重在“实”“深”“强”三字上做好文章,有效地推进了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做“实”字文章,促进民俗文化保护

1.强化组织,做好保护

泰顺县于2007年率先在全省成立非遗保护中心,2008年成立廊桥保护管理站,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为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遗产,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民俗文化普查工作,实施全县民俗民间资源普查工作方案,按照“不漏村居、不漏线索、不漏种类”的普查要求,全面部署,深入普查,摸清家底。普查共完成3.2万多条非遗线索的搜集,1.8万多条有价值的非遗线索的整理和2000多项非遗项目调查文本的制作;建立了县乡(镇)两级非遗普查数据网络和5600位民间艺人数据库;采集了17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录像、录音、图片等电子数据近6000G。为进一步营造尊重传承人、支持传承人、服务传承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了民间老艺人档案和传承人传习制度,切实抓好老艺人的保护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工作。在全省率先并一直坚持开展“服务传承人月”活动,还为周尔禄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落实了专项津贴。

2.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在全面掌握全县民俗文化遗存家底的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作好鉴定,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理清渊源、理清技艺、理清特色、理清价值,编制了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按规划实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原则,以规划为先导,先后启动建设廊桥文化园、百家宴保护地、畲族文化试点地等重要的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做到完整保护、适度改造、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保全历史风貌和景观格局的基础上,优化美化古村落人居环境,把民俗文化打造成为弘扬泰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基地。

3.加大投入,扩大影响

随着泰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意识的提高,各级财政、村集体和民间投入保护民俗文化的资金大幅度增加,对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08年以来,泰顺各地投入古民居、古廊桥新建、修缮资金达2000多万元;并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廊桥文化园,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园区已初具规模;投入100多万元,创建了泰顺县木偶试验基地、“泰顺木偶剧场”等,开设了泰顺民俗文化网,拓展了民风民俗交流平台;投入数百万元,先后合作拍摄了《不能没有爸爸》《儿子同志》《廊桥1937》等电影。其中这些影片的拍摄,融合了泰顺风姿绰约的古廊桥、古老幽深的大宅院、美轮美奂的药发木偶,展示了泰顺作为“浙江生态第一县”的优美自然环境和极其深厚的乡土文化内涵。

二、做“深”字文章,推进民俗文化发掘

1.切实做好民俗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

泰顺民间还有许多文化遗产资源有待挖掘,急需去发现、去收集、去整理、去研究。鉴此,经上下多方努力,2009年已全面完成了全县36个乡镇306个行政村的野外普查工作,共登录文物点1891处,其中新发现1112处,并完成了文物点的信息收集、整理和文物点的电子档案制作。通过普查,发掘了一批极具价值的非遗项目,如“百家宴”,内容覆盖面非常广,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族语言等方面,几乎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门类等等。

2.切实做好民俗文化研究和保护工作

组织专业人士对泰顺的民间故事、民歌、民间曲艺、民俗表演等进行整理研究。出版了《泰顺民间故事》《泰顺谚语》等,集成了《泰顺民歌》;积极鼓励艺术团体、民间艺人挖掘和展演民间曲艺、民俗表演等;对于已失去生存空间的项目,则采取数字化保存等手段予以保护。

3.切实做好非遗申报和宣传工作

以申报省遗、国遗、世遗为契机,深入挖掘和研究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同时通过项目申报,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吸引外力对其进行研究发掘。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等平台,组织一系列民俗宣传,并通过文字、图片、影像以及现场展演等手段,让群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亲密接触,加深群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营造了“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做“强”字文章,打响民俗文化品牌

1.以生态建设为抓手,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

生态是泰顺最具特色、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资源,故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载体,抓住契机,加快推进“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树立“泰顺就是一个大景区”的理念,全面打造浙南闽东著名、长三角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唱响“中国美好乡村”的区域特色品牌。

2.以廊桥文化为核心,培育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

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宣传推广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以廊桥为核心的传统中国农村的活标本品牌。制作一大批以廊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档次较高的外宣品、外宣册,全面推介泰顺,如编著、出版《泰顺文化》《泰顺木偶戏》《灵明泰顺》《浙江泰顺历史文化的国际考察与研究》《泰顺廊桥》《泰顺—乡土文化》《廊桥诗词楹联三百首》等。定期举办中国·泰顺廊桥文化旅游节,宣传古廊桥、古村落等特色乡土文化,挖掘泰顺悠久的文化底蕴,把廊桥品牌真正做成一张金名片。开展廊桥“双国保”系列宣传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泰顺建成以廊桥为核心研究中国东南地域文化的重要基地。

3.以乡村旅游为重点,培育和谐有序的休闲文化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着眼于纯朴的乡村生态环境、独特的古民居、神秘的古文化、特色的农家佳肴,推动旅游文化事业发展。依托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积极举办“百家宴·元宵节”“三月三”畲族风情节、“七夕节”等活动,把农村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生态休闲旅游中,推进泰顺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在活动中,主动加强与各大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邀请中央、省、市媒体汇聚泰顺进行集中性的民俗文化活动的采访报道,进一步提升泰顺文化的知名度。定期组织龙凤狮子灯队、抽狮队、龙灯队、舞狮、碇步龙等民间灯舞到36个乡镇巡回演出,不仅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造就了一批乡土文化人才。

4.以泰顺名人为中心,培育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

元、明、清代,人才辈出。《泰顺县志》记载:荣登文状元徐奭、武状元蔡起辛。历代文进士有吴彖、吴梓、林杞、林待聘、徐清、毛佃求、董正扬、潘自疆、谢明细等64人;武进士有吴承、徐宏中、蔡应龙、林钺、林演、张景岩等30人。宋代举人有周家俊、吴永枫、林中魁、董廷对等l3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在泰顺的山区开发、拓荒创业、社区平安、发展经济的历史进程中,近代有著名画家潘鼎、彭经鼎、林一鹤等;浙南才子董斿;浙南独举为泰顺编纂《分疆录》的林鹗父子。为了让人们深入了解泰顺的历史文化,提高泰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泰顺历史名人展览馆”。

四、结束语

总之,民俗文化在泰顺县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如何保护和传承富有乡土特色的民俗文化,更好地为发展该县的经济以及文化、旅游等社会服务,笔者认为,应要加大力度不断去挖掘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吴松弟,刘杰.浙江泰顺历史文化的国际考察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

[4]萧百兴.灵明泰顺[M].济南:齐鲁书社.2009.

猜你喜欢
泰顺廊桥普查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无钉桥梁的传承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去廊桥找你
浅谈泰顺石雕艺术魅力与发展趋势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犹记廊桥
学习调查要“四会”